导演说

1934年,第一家专拍有声电影的左翼电影公司电通影片公司在上海成立,当时,这家公司在两个方向上影响了中国电影。它是第一家完全由左翼影人主持的制片公司,在实际出品中也实践了左翼电影理论的主张。另一方面,“电通”的前身是制造有声电影设备的公司。在当时有声片、无声片并处的年代里,“电通”与当时别的电影公司不同,它的所有出品都是有声片。

“愤青电影”最早的声音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国家的电影能比中国更加擅长讲述苦难与愤懑.即便是“新现实主义”时期的意大利电影也闪烁着贫困之外的阳光与欢笑,而对中国电影而言,无论在哪个年代,生活的苦难与困境都是最重要的话题之一。这简直就是一种传统的迷恋。

电影《小武》,讲的是一个小人物在时代的夹缝中四处碰壁,虽然希望恪守自己的原则,但最终的结局却是头破血流。有人说这是一种新锐的态度,也有人说这是一种愤怒青年式的电影,总之,它属于中国电影的一大异数,与传统和主流都搭不上关系。但是,如果按照这样的评判标准来看的话,如此的“愤青”电影早在70年前便有,而开山鼻祖似乎就应当是被奉为左翼电影经典的《桃李劫》。

《桃李劫》的主人公陶建平、黎丽琳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从学校毕业后他们便结为夫妻,过上了平静安逸的生活。由于陶建平生性正直。看不惯职场上老板们的欺诈手段,愤然辞职后便一直失业在家,妻子黎丽琳也因不堪公司经理的骚扰而失去工作。为了养家糊口,陶建平只好到工厂里当苦工,刚刚生产的黎丽琳又因无人照料而发生意外身受重伤。陶建平为了能给妻子看病,迫不得已从工厂偷出工钱,结果黎丽琳还是不治而亡。万念俱灰的陶建平将刚出生的儿子送到育婴院。回到家中又遇到工头与警察的缉捕,最终被判处死刑。

如果要做文本分析,《桃李劫》讲的就是一对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青年,由于坚持自己的本.『生与原则,在社会上失意、反抗、挣扎最终被彻底吞噬的悲剧。既是对个人苦难的描述,又是对当时整个社会的不解与控诉,情绪之强烈、态度之锐利都足以让如今概念中的“愤青电影”心悦诚服。

在今天看来,《桃李劫》依然是一部具有冲击力的作品,这或许正是来自创作者们年轻而无所畏惧的激情。影片的导演应云卫当年只有30岁,却已经是上海话剧界的先锋人物,他为纪念“九一八”事件所创作的《怒吼吧!中国》就曾轰动一时,《桃李劫》则是他的首部电影作品;编剧兼主演袁牧之更是不到25岁,他从13岁起便从事话剧表演。更有舞台“干面人”的美誉,即便是初次接触电影,《桃李劫》便已显露出他特有的才华,就在两年之后,他所执导的《马路天使》更成就了一部经典中的经典。

除了题材上的激进与批判色彩,《桃李劫》同时也带来了一次电影技术上的进步,影片中大段大段的音响处理不再是割裂于主干之外的陪衬,而与叙事结合为有机的一体。比如:陶建平在工厂费力工作时传来的各种机器毫无人性的挤压声;而当他在工头办公室内行窃时发出粗重急促的喘息声;还有他将儿子遗弃在育婴院门口,婴儿的啼哭与背景的风雨声融于一处……《桃李劫》被认为是中国有声电影的划时代之作,确不为过。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小武》中被人津津乐道的环境音处理确实与这部“愤青电影”的先河之作存在着异曲同工的共鸣之处。

70年过去了,《桃李劫》提出的种种问题,至今没有什么正确答案。

由于时过境迁的缘由,这样一部锋芒毕露的作品已被供奉成束之高阁的经典,而就在眼下,与之一脉相承的“愤青”电影们却经历着无所适从的命运。

摘自《中国电影百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