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传统文化的焦虑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改朝换代,流血杀戮,外族入侵以及外族统治并非罕见之事,但这些事件中总有一些共同点,无论谁做了君王,汉人也好,南北朝与五代十国的胡人乱华也罢,还是元朝清朝的外族统治,出于便于统治也好,还是真心崇敬也罢,华夏文化都是被传承的。华夏文化以其极大的包容性在古代几乎囊括了中国所有的周边国家,一直保持着无与伦比的自信,所以现在说华夏族是五十六个民族的统称是合理的。

1840年后帝国主义的长枪大炮摧毁了天朝上国的美梦后,带来的不仅仅是割地赔款的屈辱条约,同时也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深深焦虑,一时之间措手不及,国人迷茫了,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文化到底怎么了?应该怎么样?何去何从呢?由此开启了艰难的探索之路。

中西对比,差异巨大。纵观中国历史,自秦始皇以来一直保持着封建君主集权制度,这一点笔者觉得与西方漫长的中世纪有着相似之处,因为中世纪教皇的权力不亚于君主。但西方经过了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君主立宪,工业革命等一系列现代化进程后,中西方的差异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这里不分析为什么中国与西方近代所走的路不同的原因,也不比较哪个好哪个不好,因为看近代就可以知道谁更先进而谁更落后了。当一个落后的文明遇见了先进的文明,总会产生无限的焦虑,是守旧还是创新,创新要怎么个创新法,是完全舍弃原有的还是探索一条自己的路,而这条路又该如何探索?一系列问题摆在了有识之士的面前,探索之路并不平坦。

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倒不是近代才提出,早在明清之际已有学者对程朱理学与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抨击,不过可以想象在那时根本不会激起任何水花。真正引起大家注意是在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签订之后,各种思想迸出,有识之士纷纷献计献策,态势类似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春秋战国时代。声势浩大的洋务运动虽然最后以甲午海战的战败而告终,但渐渐兴起了民族资产阶级;兴致勃勃的戊戌变法虽仅仅持续103天就被守旧势力镇压,但其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变法图新人士;千年科举,一夜轰塌,兴办新式学堂,派遣学生出国留学,为中国注入了新的血液。

思潮新涌,艰难探索。龚自珍长叹“我愿天公穷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表达了满腔抱负;魏源的《海国图志》放眼世界,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具有划时代的资本主义思想导航;王韬的《扶桑游记》提出君主立宪制度;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对工商经济制度产生重要影响;严复将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带到了东方大地;戊戌变法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最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其三民主义终于在中华大地上体现了人权思想。

可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又有了复辟重回封建君主专制的倾向,于是中国文化又陷入了迷茫,同时又有了全盘西化的声音,就像孙中山先生所说的那样:“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中国文化又该何去何从?阵痛之后总会有新生,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即将来临。

最后,笔者想到了当今社会充斥着的网络文化,娱乐文化,对比从前也是新的文化,喜欢的人很多,当然质疑声也不绝于耳,这又何尝不是新一轮的焦虑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