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蛤壳(历代本草汇言)

海蛤壳

海蛤壳(魁蛤)

蛤壳为帘蛤科动物文蛤或青蛤等多种海蛤的贝壳。均系野生。主产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原动物喜生活于浅海泥沙中或近海的泥沙质海底。味苦、咸,性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制酸止痛、利水消肿。临床用名有蛤壳、煅蛤壳。

【本草汇解】

《神农本草经》:海蛤,味苦平。主咳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痛,寒热。一名魁蛤。

《吴普》曰:海蛤,神农苦,岐伯甘,扁鹊咸,大节头有文,文如磨齿,采无时。

《名医》曰:生南海。

案《说文》云:蛤,蜃属,海蛤者,百岁燕所化,魁蛤,一名复累老服冀所化。

《尔雅》云:魁陆。郭璞云:本草云,魁,状如海蛤,园而厚朴有理纵横,即今之蚶也。

《周礼》鳖人供蠯郑司农云:蠯,蛤也。杜子春云:蠯蜯也。周书王会云:东越海蛤。孔晁云:蛤,文蛤。

按《名医》别出海蛤条云:一名魁陆,一名活东,非。

《名医别录》:味咸,无毒,主治阴痿。

《药性论》:臣。亦名紫薇。味咸,有小毒。能治水气浮肿,下小便,治嗽逆上气。主治项下瘤瘿。

《日华子本草》:治呕逆,阴痿,胃胁胀急,腰痛,五痔,妇人崩中带下病。

《本草衍义》:海蛤,文蛤。

陈藏器所说是,今海中无雁,岂有食蛤粪出者。若蛤壳中有肉时,尚可食。肉既无,焉得更有粪中过数多者?必为其皆无廉棱,乃有是说。殊不知风浪日夕淘汰,故如是。治伤寒汗不溜,搐却手脚,海蛤、川乌头各一两,穿山甲二两,为末,酒糊为丸,大一寸许,捏扁,置所患足心下,擘葱白盖药,以帛缠定。于暖室中取热水浸脚至膝上,久则水温,又添热水,候遍身汗出为度。凡一二日一次浸脚,以知为度。

《本草蒙筌》:文蛤

内容:海蛤味苦、咸,气平、寒。无毒。系新蛤壳未烂,临东海岸可收。斑紫形尖,表多文彩。

佥名文蛤,贵之之辞。仲景伤寒方中,曾用研为散末。(有文蛤散。)利水为咸走肾,坠痰因咸软坚。驱胁急腰疼,除喉咳胁痹。收涩崩中带下,消平鼠 痔疮。走马疳蚀口鼻将危,和腊猪脂为膏敷贴。疝气引小肠吊痛,同香附末姜汁调吞。

海蛤乃烂壳混杂泥沙,被风涛打磨蛎。廉棱都尽, 块不匀。小者如细麻,大者若棋子。宜火 作散,勿和剂煎汤。利膀胱大小二肠,消水肿胀满;降胸胁逆壅邪气,定喘息咳痰。阴痿可坚,喉渴堪止。

海石即海蛤,异名同类;海粉又海石,火 研成。总因咸软坚之名,但治顽痰块必用。(谟)按∶丹溪曰∶海粉即海石,热痰能降,湿痰能燥,结痰能软,顽痰能消。宜为散丸,勿煎汤液。又治带下,云无海石,以蛤粉亦可。可见海石、蛤粉明是二物。寇氏《衍义》又以海石功用尽注蛤粉条下,则海石、蛤粉虽是二物,亦可相通为治也。又云∶蛤粉乃烧蛤蜊壳为之。今考《本经》海蛤条下诸注,并指海蛤即海石。夫海蛤而谓之海石者,盖海蛤非有肉之蛤,乃蛤壳也。壳在海中,久被风涛 砺,廉棱消尽。其所存者,无复形质光莹,擂块杂于泥沙,有似碎石,故曰海石。炼治为粉,故曰海粉。其蛤粉乃烧蛤蜊壳而成。盖蛤蜊人所常食,其壳多而易取。海石必须临海淘沙收之,其功稍难。舍难就易比比皆然。是以蛤粉多,海石少,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乃云∶如无海石,以蛤粉亦可。然蛤粉之新,终不及海石之陈。正如烂蚬蚌壳亦有所主,与生自不同尔。

《本草纲目》:(《本经》上品)

【释名】时珍曰:海蛤者,海中诸蛤烂壳之总称,不专指一蛤也。旧本云一名魁蛤,则又指是一物矣。系是误书,今削之。

【集解】《别录》曰:海蛤生东海。

保升曰:今登、莱、沧州海沙湍处皆有,四五月淘沙取之。南海亦有之。

恭曰:海蛤,细如巨胜子,光净莹滑者好。其粗如半杏仁者为㹠耳蛤,不堪入药。

时珍曰:按:沈存中《笔谈》云:海蛤即海边沙泥中得之。大者如棋子,小者如油麻粒,黄白色,或黄赤相杂。盖非一类,乃诸蛤之壳,为海水礲砺,日久光莹,都非旧质。蛤类至多,不能分别其为何蛤,故通谓之海蛤也。余见下条。

【正误】吴普曰:海蛤头有纹,纹如磨齿。

时珍曰:此乃魁蛤,非海蛤也,盖误矣,今正之。

弘景曰:海蛤至滑泽,云从雁屎中得之,二、三十过方为良。今人多取相类者磨荡之。

《日华》曰:此是雁食鲜蛤粪出者,有文彩为文蛤,无文彩为海蛤。乡人又以海边烂蛤壳,风涛打磨莹净者,伪作之。

藏器曰:二说皆非也。海蛤是海中烂壳,久在沙泥,风波淘洗,自然圆净无纹。有大有小,以小者为佳,非一一从雁腹中出也。文蛤是未烂时壳犹有文者。二物本同一类。正如烂蚬、蚌壳,所主亦与生者不同也。假如雁食蛤壳,岂择文与不文耶?

宗奭曰:海蛤、文蛤,陈说极是。今海中无雁,岂有粪耶?蛤有肉时,犹可食也。肉既无矣,安得更粪过二三十次耶?陶说谬矣。

时珍曰:海蛤是诸蛤烂壳,文蛤自是一种。陈氏言文蛤是未烂时壳,则亦泛指诸蛤未烂者矣,其说未稳。但海中蛤蚌名色虽殊,性味相类,功用亦同,无甚分别也。

【修治】斅曰:凡使海蛤,勿用游波虫骨。真相似,只是面上无光。误饵之,令人狂走欲投水,如鬼祟,惟醋解之立愈。

其海蛤用浆水煮一伏时,每一两入地骨皮、柏叶各二两,同煮一伏时,东流水淘三次,捣粉用。

保升曰:取得,以半天河煮五十刻,以枸杞汁拌匀,入蓳竹筒内蒸一伏时,捣用。

【气味】苦、咸,平,无毒。吴普曰:神农:苦。岐伯:甘。扁鹊:咸。权曰:有小毒。

之才曰:蜀漆为之使。畏狗胆、甘遂、芫花。

【主治】咳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痛寒热(《本经》)。

疗阴痿(《别录》)。主十二水满急痛,利膀胱大小肠(《唐注》)。治水气浮肿,下小便,治嗽逆上气,项下瘤瘿(甄权)。疗呕逆,胸胁胀急,腰痛五痔,妇人崩中带下(《日华》)。止消渴,润五脏,治服丹石人有疮(萧炳)。清热利湿,化痰饮,消积聚,除血痢,妇人血结胸,伤寒反汗搐搦,中风瘫痪(时珍)。

【附方】旧二,新六。

水肿满:藏器曰:用海蛤、杏仁、汉防己、枣肉各二两,葶苈六两,为末研,丸梧子大。一服十丸,服至利下水为妙。

水肿发热小便不通者:海蛤汤主之。海蛤、木通、猪苓、泽泻、滑石、黄葵子、桑白皮各一钱,灯心三分,水煎服,日二。(《圣惠方》)

石水肢瘦,其腹独大者:海蛤丸主之。海蛤(煅粉)、防己各七钱半,葶苈、赤茯苓、桑白皮各一两,陈橘皮、郁李仁各半两,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米饮下五十丸,日二次。(《圣济总录》)

气肿湿肿:用海蛤、海带、海藻、海螵蛸、海昆布、凫茨、荔枝壳等分,流水煎服,日二次。(何氏)

血痢内热:海蛤末,蜜水调服二钱,日二。(《传信》)伤寒血结,胸膈痛不可近。仲景无方,宜海蛤散主之,并刺期门穴。用海蛤、滑石、甘草各一两,芒硝半两,为末。每服二钱,鸡子清调服。更服桂枝红花汤,发其汗则愈。盖膻中血聚则小肠壅,小肠壅则血不行。服此则小肠通,血流行而胸膈利矣。(朱肱《活人书》)

伤寒搐搦:寇宗奭曰:伤寒出汗不彻,手脚搐者。用海蛤、川乌头各一两,穿山甲二两,为末,酒丸如弹子大,捏扁,置所患足心下。别擘葱白盖药,以帛缠定。于暖室中热水浸脚至膝上,水冷又添,候遍身汗出为度。凡一二日一作,以知为度。

中风瘫痪:方同上。又具鲮鲤甲下。

衄血不止:蛤粉一两(罗七遍),槐花半两(炒焦),研匀。每服一钱,新汲水调下。(《杨氏家藏方》)

《本草易读》:海蛤粉

内容:海蛤粉者,海中诸蛤之粉,以别江湖之蛤粉、蚌粉,但能清热利湿而已。

咸,冷,无毒。治同牡蛎。

《本草备要》:涩

蛤蜊壳煅为粉。与牡蛎同功(海藏曰∶肾经血分药。宋徽宗宠妃病痰嗽,面肿不寐,李防御治之,三日不效,当诛,李技穷忧泣,忽闻市人卖嗽药,一文一帖,吃了今夜得睡,色淡碧,李市之。恐药犷悍,先自试,觉无害,共并三帖为一以进,妃服之,是夕寝安嗽止,面肿亦消。帝大悦,赐直万金。李不知其方,惧得罪。伺得市人,重价求之,乃蚌壳研粉,少加青黛也。以淡虀水,加麻油数滴,调服。《圣惠方》∶白蚬壳研粉,米饮调,治咳嗽不止)。

肉:咸,冷,止渴解酒(牡蛎、蛤蜊、海蛤、文蛤,并出海中,大抵海物咸寒,功用略同。江湖蛤蚌,无咸水浸渍,但能清热利湿,不能软坚)。

文蛤:背有花纹,兼能除烦渴,利小便。

《本草从新》:蛤粉,涩。

与牡蛎同功。蛤蜊肉、咸冷。止渴解酒。文蛤、背有花纹。兼能除烦渴。利小便。(大抵海物咸寒、功用略同、江湖蛤蚌、无咸水浸渍、但能清热利湿、不能软坚。)治口鼻中蚀疳。

《本草求真》:属利水消肿止嗽之品,然总不类牡蛎功专收涩固脱解热为事也。

《本草便读》:蛤壳

内容:软坚具介类之功。且润燥化痰。兼能利水。入肾备咸寒之性。并清金开胃。尚可行瘀。(蛤壳性味咸寒。入肾经血分。软坚痰。消宿血。清热利水。皆取咸寒润下之意。至于养金开胃之功。亦以热清痰降。肺胃受益耳。大抵与瓦楞子同功。粉用。又能燥湿。与牡蛎之用亦相似。)

《本草撮要》:【海蛤】

内容:味苦咸。入足少阴经。功专治咳逆上气。得滑石甘草芒硝。治伤寒血结。

《本草害利》:

〔害〕蛤粉善消痰积血块,然脾胃虚寒者宜少用,或加益脾胃药同用为宜。肉气味虽冷,与服丹石人相反,食之令腹结痛,凡使海蛤,勿用游波,虫骨相似只是面上无光,误饵令人狂走,欲投水如鬼祟,惟醋能解之。

〔利〕与牡蛎同功,肉咸冷,止渴解酒。大抵海属咸寒,功用略同。江湖蛤蚌,但能清热利湿,不能软坚。蜀漆为使。畏狗胆、甘遂、芫花。

〔修治〕四五月淘沙取之,炭煅火研成粉,或生捣碎。

《玉湫药解》:

味咸,性寒,入手太阴肺、足太阳膀胱经。清金利水,化痰止嗽。

蛤粉咸寒清利,凉金退热,利水泻湿,治咳嗽气逆,胸满痰阻,水胀溺癃,崩中带下,瘿瘤积聚。

锻,研用。

《饮片新参》:

形色:介属,外黄有直纹,内光白。

性味:凉滑。

功能:化热痰,治咳嗽面肿。

分量:三钱至一两。

用法:生用。

禁忌:寒饮咳嗽者忌用。

【来源产地】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海蛤:生东海。

此物以细如巨胜、润泽光净者,好;有粗如半杏仁者,不入药用。

文蛤:生东海,表有文,取无时。

海蛤至润泽,云从雁屎中得之,二三十过方为良,今人多取相摝令磨荡似之尔;文蛤小大而有紫斑,此既异类而同条,若别之,则数多,今以为附见,而在副品限也。凡有四物如此。

《中国药典》

本品为帘蛤科动物文蛤或青蛤的贝壳。夏、秋二季捕捞。

【炮制】

《雷公炮灸论》

雷公云:凡使,勿用游波蕈骨。其虫骨真似海蛤,只是无面上光。其虫骨误饵之,令人狂走拟投水,时人为之犯鬼心狂,并不是缘曾误饵此虫骨。若服着,只以醋解之,立瘥。

凡修事一两,于浆水中煮一伏时后,却以地骨皮、柏叶二味又煮一伏时,后出,于东流水中淘三遍,拭干,细捣,研如粉,然后用。

凡一两,用地骨皮、柏叶各二两,并细剉,以东流水淘取用之。

《中国药典》

蛤壳:洗净,碾碎,干燥。

煅蛤壳:取净蛤壳,照明煅法煅至酥脆。

【现代药理研究】

1.海蛤壳有抗肿瘤作用。

2.海蛤壳对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文蛤提取物对受环磷酰胺抑制的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具有明显促进 作用,而对环磷酰胺所致过高的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3.海蛤壳有抗炎作用。

4.海蛤壳有降血脂、抗血小板凝集作用。

(整理、校对、媒体/小K)

(0)

相关推荐

  •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141条)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141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 ...

  • 中药古今研究:蛤壳

    一.典籍摘要 1.<本草纲目>:"清热利湿,化痰饮,消积聚,除血痢,妇人血结胸,伤寒反汗搐搦,中风瘫痪.文蛤能止烦渴,利小便,化痰软坚,治口鼻中蚀疳." 2.<本 ...

  • 芒硝(历代本草汇言)

    芒硝 芒硝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族芒硝,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含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芒硝多生于海边碱土地区.矿泉.盐场附近及潮湿的山洞中.将 ...

  • 紫草(历代本草汇言)

    (紫丹.茈萸.鸦衔草.地血.紫芙) 紫草为紫草科植物紫草和新疆紫草的根.主产于辽宁.湖南.湖北.新疆等地.原植物生于草地.草甸.向阳山坡.灌丛或林缘.味甘,性寒.归心.肝经.功效凉血活血.解毒透疹.临 ...

  • 丹皮(历代本草汇言)

    牡丹皮 牡丹皮(丹皮.牡丹.鹿韭.鼠姑) 牡丹皮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多系栽培.主产于山东.河南.安徽.河北.陕西.湖北.四川等地.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寒.耐旱.怕涝.怕高温.忌强光.以土 ...

  • 生地黄(历代本草汇言)

    生地 生地黄(生地.地髓.芑.苄) 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怀庆地黄或地黄的根.栽培或野生.主产于河南.河北.内蒙古.东北等地.原植物 多为栽培,或野生于山坡及路旁荒地.喜温暖气候,较耐寒,以阳光充足.土层 ...

  • 白鲜皮(历代本草汇言)

    白鲜皮(白藓皮.白藓.白羊鲜,白膻.地羊鲜.金雀儿椒) 白鲜皮为芸香科植物白鲜的根皮.主产于辽宁.河北.四川.江苏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及灌丛中.味苦,性寒.归脾.胃经.功效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临床用名 ...

  • 芦根 (历代本草汇言)

    芦根 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地下茎.我国各地均产.原植物生于河流.沼泽岸边浅水中.喜温暖湿润气候, 耐寒,以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河流.沼泽岸边浅水中最宜生长.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生 津 ...

  • 山慈菇(历代本草汇言)

    山慈菇(金灯.鬼灯檠.无义草.朱姑.鹿蹄草.山慈菰) 山慈姑为兰科植物杜鹃兰和独蒜兰的假球茎.前者主产于黄河流域及西南.华南等地:后者主产于西南地区.味辛.性寒,有小毒.归肝.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 ...

  • 熊胆(历代本草汇言)

    熊胆 熊胆为熊科动物棕熊和黑熊的干燥胆汁.前者主产于东北.华北.陕西.四川.云南.青海.新疆.甘肃等地:后者主产于华北及东北地区.味苦,性寒.归肝.胆.心经.功效清热解毒.止痉.明目.临床用名熊胆. ...

  • 漏芦(历代本草汇言)

    漏芦 漏芦(野兰) 漏芦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或禹州漏芦的根.前者主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后者主产于河南.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味苦,性寒.归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肿.下乳汁.临床用名漏芦. 漏芦:烂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