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
概述
《诸病源候论》称炭疽为鱼脐疔、疫疔。本病与现代医学同名。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所致,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人因接触病畜及其产品及食用病畜的肉类而发生感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坏死、溃疡、焦痂和周围组织广泛水肿及毒血症症状,皮下及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性浸润;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偶可引致肺、肠和脑膜的急性感染,并可伴发败血症。自然条件下,食草兽最易感,人类中等敏感,主要发生于与动物及畜产品加工接触较多及误食病畜肉的人员。
英文名称:anthrax。
就诊科室:感染科。
常见症状:皮损处有黑痂形成、周围组织有非凹陷性水肿,寒战、高热,呕吐、腹痛、水样腹泻。
传染性:有。
传播途径:接触感染。
病因
炭疽散布于世界各地,尤以南美洲、亚洲及非洲等牧区较多见,呈地方性流行,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近年来由于世界各国的皮毛加工等集中于城镇,炭疽也暴发于城市,成为重要职业病之一。
1、传染源:患病的牛、马、羊、骆驼等食草动物是人类炭疽的主要传染源。猪可因吞食染菌青饲料;狗、狼等食肉动物可因吞食病畜肉类而感染得病,成为次要传染源。炭疽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具传染性。
2、传播途径:人感染炭疽杆菌主要通过工业和农业两种方式。接触感染是本病流行的主要途径。皮肤直接接触病畜及其皮毛最易受染,吸入带大量炭疽芽胞的尘埃、气溶胶或进食染菌肉类,可分别发生肺炭疽或肠炭疽。应用未消毒的毛刷,或被带菌的昆虫叮咬,偶也可致病。
3、易感者人群:主要取决于接触病原体的程度和频率。青壮年因职业(农民、牧民、兽医、屠宰场和皮毛加工厂工人等)关系与病畜及其皮毛和排泄物、带芽胞的尘埃等的接触机会较多,其发病率也较高。
临床表现
潜伏期1~5日,最短仅12小时,最长12日。临床可分以下五型。
1、皮肤炭疽:最为多见,可分炭疽痈和恶性水肿两型。炭疽多见于面、颈、肩、手和脚等裸露部位皮肤,初为丘疹或斑疹,第2日顶部出现水疱,内含淡黄色液体,周围组织硬而肿,第3~4日中心区呈现出血性坏死,稍下陷,周围有成群小水疱,水肿区继续扩大。第5~7日水疱坏死破裂成浅小溃疡,血样分泌物结成黑色似炭块的干痂,痂下有肉芽组织形成为炭疽痈。周围组织有非凹陷性水肿。黑痂坏死区的直径大小不等,自1~2cm至5~6cm,水肿区直径可达5~20cm,坚实、疼痛不著、溃疡不化脓等为其特点。继之水肿渐退,黑痂在1~2周内脱落,再过1~2周愈合成疤。发病1~2日后出现发热、头痛、局部淋巴结肿大及脾肿大等。
少数病例局部无黑痂形成而呈现大块状水肿,累及部位大多为组织疏松的眼睑、颈、大腿等,患处肿胀透明而坚韧,扩展迅速,可致大片坏死。全身毒血症明显,病情危重,若治疗贻误,可因循环衰竭而死亡。如病原菌进入血液,可产生败血症,并继发肺炎及脑膜炎。
2、肺炭疽:大多为原发性,由吸入炭疽杆菌芽胞所致,也可继发于皮肤炭疽。起病多急骤,但一般先有2~4日的感冒样症状,且在缓解后再突然起病,呈双相型。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气急、呼吸困难、喘鸣、发绀、血样痰、胸痛等,有时在颈、胸部出现皮下水肿。肺部仅闻及散在的细湿啰音,或有脑膜炎体征,体征与病情严重程度常不成比例。患者病情大多危重,常并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偶也可继发脑膜炎。若不及时诊断与抢救,则常在急性症状出现后24~48小时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3、肠炭疽:可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型和急腹症型。前者潜伏期12~18小时,同食者可同时或相继出现严重呕吐、腹痛、水样腹泻,多于数日内迅速康复。后者起病急骤,有严重毒血症症状、持续性呕吐、腹泻、血水样便、腹胀、腹痛等,腹部有压痛或呈腹膜炎征象,若不及时治疗,常并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而于起病后3~4日内死亡。
4、脑膜型炭疽:大多继发于伴有败血症的各型炭疽,原发性偶见。临床症状有剧烈头痛、呕吐、抽搐,明显脑膜刺激征。病情凶险,发展特别迅速,患者可于起病2~4日内死亡。脑脊液大多呈血性。
5、败血型炭疽:多继发于肺炭疽或肠炭疽,由皮肤炭疽引起者较少。可伴高热、头痛、出血、呕吐、毒血症、感染性休克、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检查
1、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大多增高(10~20)×109/L,少数可高达(60~80)×109/L,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高。
2、涂片检查:取水疱内容物、病灶渗出物、分泌物、痰液、呕吐物、粪便、血液及脑脊液等作涂片,可发现病原菌,涂片中发现病原菌时可作革兰或荚膜染色,亦可作各种特异性荧光抗体(抗菌体,抗荚膜、抗芽胞、抗噬菌体等)染色检查。
3、培养:检材应分别接种于血琼脂平板、普通琼脂平板、碳酸氢钠平板。血标本应事先增菌培养。如见可疑菌落,则根据生物学特征及动物试验进行鉴定,如青霉素串珠和抑制试验、噬菌体裂解试验等。
4、动物接种:取患者的分泌物、组织液或所获得的纯培养物接种于小白鼠或豚鼠等动物的皮下组织,如注射局部处于24小时出现典型水肿,动物大多于36~48小时内死亡,在动物内脏和血液中有大量具有荚膜的炭疽杆菌存在。
5、鉴定试验:用以区别炭疽杆菌与各种类炭疽杆菌(枯草杆菌、蜡样杆菌、蕈状杆菌、嗜热杆菌等),主要有串珠湿片法、特异性荧光抗体(抗菌体、抗荚膜、抗芽胞、抗噬菌体等)染色法,W噬菌体裂解试验、碳酸氢钠琼脂平板CO2培养法、青霉素抑制试验、动物致病试验、荚膜肿胀试验、动力试验、溶血试验、水杨酸苷发酵试验等。
6、免疫学试验:有间接血凝法,ELIS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酶标-SPA法、荧光免疫法等,用以检测血清中的各种抗体,特别是荚膜抗体及血清抗毒性抗体,一般用于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之用。阿斯可里沉淀试验,对已腐败或干涸的标本,作细菌培养有困难时可采用本试验。如患者、病畜的病灶痂皮、尸体组织及血液、染菌的皮毛及其制品等标本,加水经煮沸或高压提出抗原成分与炭疽沉淀素血清作环状沉淀试验,以间接证明有无炭疽杆菌感染,但本法常出现一些假阳性,对其结果判定应慎重。
诊断
患者如与牛、马、羊等有频繁接触的农牧民、工作与带芽胞尘埃环境中的皮毛接触,皮革加工厂的工人等,对本病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皮肤炭疽具一定特征性,一般不难作出诊断。确诊有赖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血、脑脊液等的涂片检查和培养。涂片检查最简便,如找到典型而具荚膜的大杆菌,则诊断即可基本成立。荧光抗体染色、串珠湿片检查、特异噬菌体试验、动物接种等可进一步确立诊断。
鉴别诊断
皮肤炭疽须与痈、蜂窝织炎、恙虫病的焦痂、兔热病的溃疡等相鉴别。肺炭疽需与各种肺炎、肺鼠疫相鉴别。肠炭疽需与急性菌痢及急腹症相鉴别。脑膜炎型炭疽和败血症型炭疽应与各种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败血症相鉴别。
治疗
1、对症治疗:对患者应严格隔离,对其分泌物和排泄物按芽胞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处理。必要时于静脉内补液,出血严重者应适当输血。皮肤恶性水肿者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控制局部水肿的发展及减轻毒血症有效,一般可用氢化可的松,短期静滴,但必须在青霉素的保护下采用。有DIC者,应及时应用肝素、双嘧达莫(潘生丁)等。
2、局部治疗:对皮肤局部病灶除取标本作诊断外,切忌挤压,也不宜切开引流,以防感染扩散而发生败血症。局部可用1:2000高锰酸钾液洗涤,敷以四环素软膏,用消毒纱布包扎。
3、病原治疗:对皮肤炭疽,青霉素分次肌注,疗程7~10日。对肺炭疽、肠炭疽、脑膜炎型及败血症型炭疽应作静脉滴注,并同时合用氨基糖苷类,疗程需延长至2~3周以上。
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采用环丙沙星、四环素、链霉素、红霉素及氯霉素等抗生素。抗炭疽血清治疗目前已少用。对毒血症严重者除抗生素治疗外,可同时应用抗炭疽血清肌注或静脉注射,应用前需作皮试。
辨证用药
1、初期治法: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穿山甲10g,土贝母10g,炒皂刺10g,制乳没各6g,白芷6g,赤芍10g,防风6g,归尾10g,陈皮6g,双花30g,甘草6g。
2、中期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方药:犀角地黄汤合五味消毒饮。
3、后期治法:清心开窍,回阳救逆。方药:四逆汤送三宝(局方至宝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
炭疽杆菌
炭疽杆菌(Bacillusanthraci)属于需氧芽胞杆菌属,能引起羊、牛、马等动物及人类的炭疽病。炭疽杆菌曾被帝国主义作为致死战剂之一。平时,牧民、农民、皮毛和屠宰工作者易受感染。皮肤炭疽在我国各地还有散在发生,不就放松警惕。
形态染色
炭疽杆菌菌体粗大,两端平截或凹陷。排列似竹节状,无鞭毛,无动力,革兰氏染色阳性,本菌在氧气充足,温度适宜(25~30℃)的条件下易形成芽胞。在活体或未经解剖的尸体内,则不能形成芽胞。芽胞呈椭圆形,位于菌体中央,其宽度小于菌体的宽度。在人和动物体内能形成荚膜,在含血清和碳酸氢钠的培养基中,孵育于CO2环境下,也能形成荚膜。形成荚膜是毒性特征。
炭疽杆菌受低浓度青霉素作用,菌体可肿大形成园珠,称为“串珠反应”。这也是炭疽杆菌特有的反应。
培养特性
本菌专性需氧,在普通培养基中易繁殖。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7.2~7.4,在琼脂平板培养24小时,长成直径2~4mm的粗糙菌落。菌落呈毛玻璃状,边缘不整齐,呈卷发状,有一个或数个小尾突起,这是本菌向外伸延繁殖所致在5~10%绵羊血液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无明显的溶血环,但培养较久后可出现轻度溶血。菌落特征出现最佳时间为12~15小时。菌落有粘性,用接种针钩取可拉成丝,称为“拉丝”现象。在普通肉汤培养18~24小时,管底有絮状沉淀生长,无菌膜,菌液清亮。有毒株在碳酸氢钠平板,20%CO2培养下,形成粘液状菌落(有荚膜),而无毒株则为粗糙状。
抵抗力
繁殖体抵抗力不强,易被一般消毒剂杀灭,而芽胞抵抗力强,在干燥的室温环境中可存活数十年,在皮毛中可存活数年。牧场一旦被污染,芽胞可存活数年至数十年。煮沸10分钟或干热140℃3小时可将芽胞杀死。炭疽芽胞对碘特别敏感,对青霉素、先锋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高度敏感。
抗原结构
1、荚膜多肽抗原由D~谷氨酸多肽组成,抗原性单一,若以高效价抗荚膜血清与具荚膜炭疽杆菌作用,在其周边外发生抗体的特异性沉淀反应,镜下可见荚膜肿胀。
2、菌体多糖抗原由等分子量的乙酰基葡萄糖胺和D~半乳糖组成,能耐热,与毒力无关。这种抗原没有特异性,能与其他需氧芽胞杆菌,肺炎球菌14型及人类A血型物质发生交叉反应。
3、外毒素复合物炭疽杆菌具有外毒素,包含水肿因子,保护性抗原(因子)及致死因子。三种成份均具有抗原性,不耐热,是致病的物质基础之一。
致病性
人类主要通过工农业生产而感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接触污染物品可发生下列疾病:
1、皮肤炭疽最常见,多发生于屠宰、制革或毛刷工人及饲养员。本菌由体表破损处进入体内,开始在入侵处形成水疖、水疱、脓疱、中央部呈黑色坏死,周围有浸润水肿、如不及时治疗,细菌可进一步侵入局部淋巴结或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死亡。
2、纵隔障炭疽少见,由吸入病菌芽胞所致,多发生于皮毛工人,病死率高。病初似感冒,进而出现严重的支气管肺炎,可在2~3天内死于中毒性休克。
3、肠炭疽由食入病兽肉制品所致,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并有胃肠道溃疡、出血及毒血症,发病后2~3日内死亡。
上述疾病若引起败血症时,可继发“炭疽性脑膜炎”。炭疽杆菌的致病性取决于荚膜和毒素的协同作用。
免疫性
注射炭疽外毒素中保护性抗原于机体,能形成抗毒素免疫,对受染咴疽有保护作用。但单纯的荚膜抗体对机体没有保护作用。病后可获较强的免疫力。
微生物学检查
采集皮肤炭疽的脓液、渗出物,吸入性炭疽的咯痰,肠炭疽的粪便以及病人的的血液等送检,兽尸禁止解剖,可割取耳朵或舌尖一片送检。
将标本直接涂片,沙黄荚膜染色镜检,观察形态及荚膜特征,可以初步帮助诊断,确诊应进行血平板分离培养,37℃孵育12~15小时,钩取可疑菌落,进行青霉素串珠试验,噬菌体裂解试验,碳酸氢钠平板二氧化碳培养。荚膜肿胀试验和小白鼠致病力试验等与其他需氧芽胞杆菌进行鉴别确定。
特异防治
预防人类炭疽首先应防止家畜炭疽的发生。家畜炭疽感染消灭后,人类的传染源也随之消灭。
目前我国使用的炭疽活疫菌,作皮上划痕接种,免疫力可维护半年至一年。青霉素是治疗炭疽的首选药物,对肠道及吸入性炭疽治疗困难,有条件的可用抗血清。
相关文章
疫疔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a0g.html
传染病文章
霍乱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1tzf2.html
鼠疫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1tzgw.html
春温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1tzof.html
暑温(流行性乙型脑炎)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1u02d.html
软脚瘟(脊髓灰质炎)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9y.html
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1u02k.html
麻疹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1u073.html
白喉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1u078.html
百日咳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a1.html
烂喉丹痧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b3.html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bd.html
肝热病(急性病毒性肝炎)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bq.html
肝瘟 肝黄疫黄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3990612942_0_1.html
痢疾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dg.html
暴痢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ej.html
疫毒痢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el.html
休息痢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ey.html
噤口痢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fq.html
奇恒痢(阿米巴肠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j3.html
湿温(肠伤寒)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pj.html
疫斑热(流行性出血热)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se.html
温毒发斑(斑疹伤寒)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sn.html
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sw.html
疟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u2.html
狂犬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ys.html
沙虱病(恙虫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zb.html
炭疽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a0d.html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