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中国电影的巅峰
众所周知,中国导演的体系是按照“代际”来区分的,截至目前,已经有七代导演。
其中的第一代导演由于年深日久,作品能够流传下来的已是凤毛麟角,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是中国第二代导演的代表作品——《小城之春》。
这部电影拍摄于1948年,建国的前一年,导演是第二代导演中的领军人费穆,《小城之春》也是代表他最高艺术水平的作品。
费穆出生于1906年,故于1951年。可谓学贯中西,他既对中国古典文学颇有研究,又精通法、英、德、意、俄多国语言。
据说费穆有三多:看书多、看事多、看影戏多。在国内,他第一个在默片中配上民族音乐,第一个拍彩色片——梅兰芳主演的《生死恨》。被尊为“中国现代电影的前驱”。
尽管拍摄于48年的《小城之春》在中国影坛上拥有几乎至高无上的评价,但在当时却并未受重视,反而受到了许多的批评。
其内容大抵是“没有思想”、“痴男怨女”、“平淡无味”等等,但滑稽的是,正是这些看似庸碌的特征,反而造就了《小城之春》独特的东方美学意境。
故事发生在1948年中国的一个遭到战争洗礼的南方小城里。
主角一共有三个人:身体欠佳的没落封建少爷戴礼言、戴礼言的妻子,年轻的少妇周玉纹、还有戴礼言的好友,又兼周玉纹的旧情人章志忱。
由于战争使得戴礼言失去了家产,再加上他又体弱多病,周玉纹的生活一直是寡然无味的。
她每天的日程,就是早晨出门买菜、给丈夫抓药,在已成断壁残垣的城头上踱步好大一会后伤神地回到家中,将药丢给管家老黄。
剩下的大半时日,就坐在丈夫妹妹戴秀的房间里绣花独自喟叹——除了早晨出门徘徊的城墙头,这是她认为的小城唯剩的有生气之地。
然而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章志忱的到来,他既是戴礼言的昔日好友,也是周玉纹的旧时情人。
和戴礼言的死气沉沉不同,章志忱颇具五四时期新式男子的活力。二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纵横九万里”,一个“上下五千年”,一个西服,一个中装,一个医生,一个病人。
而且最大的问题在于,周玉纹与章志忱之间的情感并没有逝去,因为他们的分手不是因为情侣间的不合,而是因为周玉纹母亲不同意,才破了这桩婚事。
同时,戴礼言的妹妹戴秀也对章志忱暗生情愫。从小,章志忱在她的心中就是个大哥哥的形象,不同于自己亲哥哥的严厉阴郁,章志忱非常和蔼可亲。
因此,故事的主要着墨点就放在了周玉纹与章志忱二人之间欲拒还迎、欲迎还拒,发乎情又止乎礼的情感之上。
同时,在戴礼言和戴秀也发现了各种端倪之后,他们的反应又是极其微妙的。戴礼言一方面是章志忱的好友,一方面又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而内疚,甚至在片尾选择了自杀来成全章志忱和周玉纹。
戴秀又明知自己的大嫂和自己的爱慕对象章志忱有不正当的关系,但却又因为身为女人看不下大嫂的痛苦处境,因此也不选择揭穿。
最后,故事并没有走向极端的悲剧,戴礼言的自杀没有成功,章志忱与周玉纹也没有在一起,戴秀亦没有向章志忱表白。
片尾,他们为章志忱送行,一行人走在城墙上,一切都被淹没在了小城的春风之中。
杜甫有首诗叫《春望》,其中的前两句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小城之春》给人的感觉就是诗性的。
尽管中国受到了战乱,正如电影中颓圮的城墙与庭院,但春日已至,万物与情愫仍在继续生长。
《小城之春》是费穆的巅峰之作。尽管它在48年放映的时候并未受到重视,但在沉寂了数十年后,直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它才被重新翻检出来,并获得了几乎至高无上的评价。
它被誉为“中国电影艺术上的一个里程碑”,“集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优点之大成”,“中国诗化电影的先河”,“中国传统美学和电影语言的完美嫁接”,“具有东方神韵的银幕诗学”……
在建国的前一年拍摄的《小城之春》,既没有太多政治语言的介入,又没有过多的“洋味”,呈现出犹如钻石一般纯净的,古典式的痴男怨女的故事,这在我国的电影史上是极度少见的。
----
本文作者:丧钟本钟(感谢)
原创首发:慢慢游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