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将“无字真经”传给唐僧,燃灯对此是何态度?这说明了什么?

(博士论西游第七一七讲,选自《西游谜中谜》(547)第九章――观音努力之谜)

在上一讲中,我们提到,在到达西天雷音寺之前,无论是平常念诵,还是法事宣讲,唐僧读的都是有字的经书,即使他和悟空将《心经》解得了“无语言文字”,他还是对“无字真经”一无所知。因此,在看到取到的真经全是“无字白本”时,他发出了“取去何用”的绝望感叹。

不过,我们已经知道,在现实佛教和西游世界中,“无字真经”确实都是好的,并且它作为佛法修为的最高阶段,其地位还要高于“有字真经”,特别是过去佛派掌门人燃灯,他与如来一样,也认为“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

那么,相关问题就出来了,对“无字真经”的看法与如来一致的燃灯,他在得知唐僧取到的是“无字真经”时,他的态度是否也与如来一致呢?如果不一致,他又是什么态度呢?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应该来说,不管是“有字真经”,还是“无字真经”,燃灯对于它们的区别、联系和各自重要程度,他是十分了解的,那是因为,他所创作的《心经》,从“有字真经”到“无字真经”,已经被唐僧进行了一个完整的修行过程。

在燃灯化身为乌巢禅师隐居在浮屠山,见到唐僧带着新徒弟八戒来到之时,他先对唐僧口称“圣僧”,后又非常“惊奇”地询问八戒,“你是福陵山猪刚鬣,怎么有此大缘,得与圣僧同行?”

接下来,他告诉唐僧,“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不过,他在向唐僧传授《心经》时,并不是一言不发,而是将《心经》的内容,一字一句地教给了唐僧,而《心经》也被全文记载下来,留在了原著之中。

随后,在取经的漫漫长路之上,唐僧就开始依据《心经》进行修行的过程。并且,他在自身念诵体悟《心经》的同时,还与悟空不时地就经文进行深入探讨,直至接近布金禅寺时,他与悟空都解得了《心经》,将“有字”的《心经》升华为“无语言文字”的《心经》。

从唐僧得到燃灯所传《心经》,以及到解得《心经》的修行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要真正了解“无字真经”,必须要从“有字真经”开始,先熟读念诵经卷文字,并在行住坐卧间体悟经卷内容,还要与人进行讨论砥砺,经过几番磨砺,才能真正将用字面言语表达的“有字真经”,升华为自己思想意识组成部分的“无字真经”。

就如唐僧“解得”《心经》一般:他在得到燃灯所传《心经》之时,“耳闻一遍《多心经》,即能记忆”,“当时耳传,至今常念”。同时,他见女色“全不动念”,遇妖怪“舍身前行”,而在比丘国更是说出了“为僧者,万缘都罢;了性者,诸法皆空”的内心感悟,并且与悟空多次讨论,最后才真“解得”了“无语言文字”的《心经》。

不过,即使唐僧在“悟彻了《多心经》,打开了门户”之后,他仍留下了一个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偈子:

“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既然皆己心,何用别人说?只须下苦功,扭出铁中血。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他颠劣。莫认贼为子,心法都忘绝。休教他瞒我,一拳先打彻。现心亦无心,现法法也辍。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

我们知道,唐僧念诵和悟彻的《心经》,是由燃灯创作和传授的,因此,对于“有字真经”和“无字真经”的区别和联系,燃灯自然是非常了解的!因此,在得知唐僧被传了“无字真经”时,虽然燃灯和如来都认为“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但是他们两个人对该事件的态度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燃灯认为,“东土众僧愚迷,不识无字之经。”如来却认为,“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也就是说,两人都认为东土众生“愚迷”,而正因为如此,燃灯要让他们得到“有字真经”,而如来却直接让他们看“无字真经”!

我们已经知道,无论是在现实佛教中,还是在西游世界中,其实,根本不是“东土众生愚迷”,而是“有字真经”是众生修行之基,只有“不离文字”,才能“不立文字”!而燃灯和如来对待“无字真经”截然不同的态度,进一步证实了二人对于取经行动不同的想法。

通过传授《心经》让如来的二弟子唐僧转投到自己门下的燃灯,他当然想让唐僧取经成功,修成正果,与自己结成同盟,从而扩大自己在灵山的势力,所以,他一定要帮助唐僧再回灵山,换回“有字真经”。

在看到利用取经行动并不能在东土扩展业务,同时,已经通过取经行动削弱了太上老君在西牛贺洲的势力的如来,他现在更需要的是破坏取经行动,以达到不让唐僧师徒成就正果,阻止太上老君、玉帝的势力入驻灵山,防止燃灯和观音的势力坐大的目标。

而如来目标如此隐晦,才使他口不择言,不顾基本逻辑,对着唐僧说出了这句话,“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可以这样说,如来之言,简直就是强辞夺理,堪称西游中最无法自圆其说的一句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