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多个日夜,一场怎样的“伟大博弈”|资本市场三十年

在许多老上海人的记忆里,浦江饭店的孔雀厅与百乐门一样,是摩登和现代的代名词。
1990年的12月19日,这里高朋满座,一声锣响,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
从“老八股”到4000余家上市公司、1.7亿股民,再到135家证券公司……
每一个脚步,每一个印记,都充满了艰辛与骄傲。
背国库券解决了生存问题
1991年1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还不足一个月,空气中已经开始弥漫着资本的气息。
王钊虎已年近不惑,在国有大企业当了多年的秘书。无意间,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万国证券招聘秘书的广告,于是,他坐不住了。
这一年,万国证券有一项主要业务是从事全国金融机构间的国库券买卖,由万国证券机构交易部负责。王钊虎应聘成功后被分到了这个部门。
1991年夏天,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发大水。王钊虎接到一项任务,把北京、天津及河北廊坊等几个地方总计过亿的国库券聚拢起来,背回上海。
一捆国库券约1.7千克,一麻袋一共56捆国库券,95.2千克。过亿的国库券装了80个麻袋,重量超过了7吨。
出于安全考虑,他们甚至包下半节邮车车皮,一路走走停停,熬了一整个晚上终于安全抵达上海。
王钊虎曾担任申银万国综合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他的经历只是当时轰轰烈烈的“万国人背国库券”的一个缩影。可以说,最早的这场异地国库券交易,解决了当年一些证券机构的生存问题。
1988年,上海先后筹建了三家证券公司,唯独万国一家没有银行背景,而且是一家股份制证券公司。
万国后来因为“327事件”与申银证券合并,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的一个标本。
1992年8月14日,上海证交所在文化广场开设临时股票交易点。
“靠天吃饭”的高歌猛进
一个平静的周六上午,某证券公司无锡营业部正在举办一场免费沙龙。
只能容纳300人的场内座无虚席,这样的沙龙已经持续了好几个月。有时候如果能请来上海的“股市名嘴”,他们就需要去电影院包场,一个1800人的场地也能很快被塞满。
这是2007年5月的无锡,晚春的寒意已经过去,似乎已经能够感受到一丝夏天的气息,大盘一路高歌超过了4000点,甚至在10月涨至6124点。
不断上扬的上证指数点燃了股民们的热情。
听完讲座的人群转身就会加入排队开户的队伍中。“那时候真的是坐等收钱的时候。”当时在这家营业部工作的王晓戈回忆说,当时股民几乎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他们脑子里唯一想法就是“只要买进去拿着它就行”。
这种情形不只是在一家营业部发生,2007年全国各地的证券公司都处于极其忙碌的状态。
新股民的开户数从每天几万迅速上升到每天30万,所有的营业部都在排长队办手续。
2007年5月30日,这一天中国股市总开户数历史性地突破1亿。

电影《股疯》剧照
火爆的股市让券商们赚得盆满钵满。2007年106家证券公司营业收入2835.85亿元,全行业盈利面为98.11%。这一纪录直到8年后的2015年才被打破。
这一年几乎所有券商的股票交易额都超过了600亿元,也就是说,如果按照行业平均1.5%的交易佣金费率计算,单家券商来自股票经纪的收入至少超过9000万元。
一些大型券商更是收获颇丰。有报道说,银河证券当年仅股票经纪业务的收入就超过了86亿元。
“不过,这个时候还是靠天吃饭。”在某证券公司工作了将近20年的王戈回忆说, “但凡想拉个客户,对方第一反馈就是,佣金多少?”
“ 三年不开张,开张赚三年。”这个说法一点也不过分。
瞄准风口悄然转型
佣金大战自有证券公司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市场越是不好,竞争就越激烈。
2008年大盘从最高5000多点跌至1600多点,“佣金战”更加硝烟弥漫。短短三年,行业佣金率从2008年的千分之一点六快速下降至2011年的万分之七点九。
2012年“互联网+”模式的出现,再次成为新一轮“降佣”催化剂。
此轮大战中,华泰证券通过早期的互联网战略布局,抢得了先机。2013年10月,华泰证券宣布在线开户佣金率为万分之三。据当时的报道,在推广“万三”开户一个月内,华泰证券在线开户数量过万。
券商“佣金战”进入了白热化。
一年时间里,国金证券与腾讯合作推出“佣金宝”;中山证券与腾讯合作推出约万分之一的“零佣金”;华泰证券则与网易进行战略合作;万得与国元证券合作……
事实上,“佣金战”的确让不少券商取得不俗成绩。2013下半年,华泰证券的市场份额曾一度超过了中信证券。115家证券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592.41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超440亿元,行业总资产超过2万亿元。
此后,券商的各项收入逐年递增。最新数据显示,135家证券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423.81亿元,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326.82亿元。截至9月30日,行业总资产为8.57万亿元。
令人欣喜的是,盘子在逐渐做大,收入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数据显示,从2013年开始,券商的经纪业务收入占比呈现逐年下滑态势。
图片来源:中金研报
“未来我们更看重的是为客户提供后续增值服务。”某券商的资深投顾告诉中国财富,比如开立融资融券赚利息收入、销售基金、私募产品赚销售费用和管理费。
券商们叫嚣了十几年的转型,在2020年开始有了新动作,以申万宏源、国泰君安为主的组织架构调整已经在悄然进行,目标是瞄准被业内看好的财富管理和机构业务两大风口。
期待券商航母出现
2020年的资本市场,始终流传着券商合并的消息。
坊间也早就开始“拉郎配对”。中信系: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汇金系:申万和银河;上海系:国君和海通……
4月14日开始,中信证券与中信建投四个月时间内出现五次合并传闻。
3000亿市值的中信证券如果能顺利合并2700亿市值的中信建投,将会是国内首家“航母级”券商。
谁也不愿错过。北上资金也开始爆买这两家券商。
7月2日,12只券商股涨停,中信建投便是其中之一。6月24日到7月2日这一周,北向资金分别净买入中信建投和中信证券5.71亿元、3.94亿元。
券商合并的传闻不断演绎。9月18日,又有消息说,今年7月底刚刚上市的国联证券将收购国金证券。
10月中旬,北京金控成中信建投第一大股东,两中信合并告吹。
然后是,国联证券与国金证券发布公告,交易双方未能就合并方案中的部分核心条款达成一致,终止吸收合并事宜。
至此,今年以来的券商合并传闻全部告吹。
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所有的动作都指向一个方向:做大做强抵御风寒。

“政策支持加上整合需求使得业内对于‘航母级券商’的期望非常大。”一位券商老将在谈到今年诸多券商合并传闻时这样说。
不仅如此,随着我国金融业的深化改革,外资券商也在加速入市,这也是大中型券商希望借助并购重组快速补足短板、拓展区域市场的原因。
其实,外资已经说到就到。
12月8日,高盛启动收购合资公司高盛高华100%股权的程序。这意味着,高盛高华有望成为首家外商独资券商。
高盛的进入将会像一条“鲇鱼”一样,搅动中国资本市场。也许,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到来,留给国内券商的时间已经不多。
作者:雨天
编导:赵宇欣
新媒体编辑:木有枝
监制:田欣鑫 周羿翔 孙亚琼 孟思涵
A股赚钱之道,一对老股民的江湖秘籍
又见巨头诞生!“洗衣液一哥”蓝月亮敲钟港交所
5倍大牛股腰斩,实控人被刑拘前套现逾3亿
退市新规将至 严监管信号持续释放
A股三十年里程碑 用数字看变化
“最强绞肉机”止步14连跌,仁东控股上演“地天板”
创历史新高!央行超量续作9500亿元MLF
麻烦缠身!这家“老八股”企业怎么了?
万元房已成过去?11月新房房价继续降温!
蒙牛拟30亿元控股“奶酪第一股”妙可蓝多
看完点这里是个好习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