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大风再次帮助朱棣胜了夹河之战

建文二年(1400年)十月,朱棣率领燕军攻下沧州,抵达济宁、东昌一带,盛庸迎战,于是有了东昌之战。此前的济南保卫战,官军固守城池,被动防御。东昌之战,却是实实在在的野战。盛庸的军队背靠东昌,结成战阵。朱棣指挥燕军冲击大营,从正面杀入南军的战阵。这正是盛庸希望的,他指挥部下与平安合围,把朱棣团团围住。燕军顿时陷入苦战,努力寻求突围,却被南军的密集火器、劲弩击退,伤亡惨重。危急时刻,大将朱能率军赶来救援,朱棣奋力冲出重围,只带着百余人退到馆陶。可惜,盛庸没能截断朱棣的归路,让朱棣退回北平。

东昌之战,朱棣多次濒临险境,但是由于朱允炆的“毋使朕有杀叔父名”旨意,诸位将领怕被朱允炆带上杀叔的帽子,而被处决,又怕抓住朱棣让朱允炆难做,朱允炆之后会刁难自己,南军不敢伤害他,也不敢抓他。朱棣也恃此特权,单骑视察前线或殿后,南军无可奈何。建文帝这条愚蠢的命令,让朱棣不断地逃过一劫。东昌战役是朱棣败得最惨的一次,不仅损失了精锐部队,大将张玉还被杀,盛庸也因此一战成名。东昌之战是时南军的第一场大捷,建文帝朱允炆十分高兴,恢复了齐泰的兵部尚书和黄子澄的太常寺卿职务,并以东昌大捷告太庙。

燕王朱棣返回北平,亲自撰写祭文,追悼张玉等阵亡将士,并在众人面前脱下自己的袍服焚之,以衣亡者,哭奠道:“虽其一丝,以识余心!”这种收买人心的表演很有效果,燕军将士父兄子弟见之,皆感泣不已。之后朱棣总结东昌战役大败的原因,对将士说:“从前数战,我们燕军每战必胜,东昌一役,接战即退,遂尽弃前功。尔等奋不顾身,故能出万死,所谓不怕死者必生!此后,万勿轻敌,万勿退却,违者杀无赦!”

建文三年(1401)二月十六日,朱棣率进抵保定,朱棣向诸将分析形势,认为野战容易,攻城艰难,如今盛庸合诸军二十万驻在德州,吴杰、平安驻在真定,我军若屯兵城下,他们必然合力援攻。坚城在前,强敌在后,此为危道。真定与德州相距二百余里,我军介于两城之中,可以诱敌出战,各个击破。众将不解,又问:“我军夹于两敌之间,如果他们腹背夹攻,怎么办呢?”朱棣说:“百里之外,势不相及。两军相薄,胜败在呼吸间,虽百步不能相救,况二百里哉!”于是,燕军在三月初一日,在滹沱河沿岸扎营,同时,派游骑为疑兵前往定州、真定,迷惑平安、吴杰,阻延其出师时间,以集中力量对付盛庸。

二十日,盛庸率军进扎于武邑县南的夹河。次日燕军也开进于此,两军相距仅四十里。二十二日清晨,燕军开始向夹河列阵而进,至午时抵达夹河。盛庸南军整齐有序的坚阵,以及阵旁的喷火车、巨铳和强弩。朱棣仍旧一副大大咧咧,满不在乎的样子,他策马出阵,身后只带三骑随从,不急不忙,驰至盛庸明军阵前几十米的地方进行仔细观察。如果是其他燕将观阵,别说是四个人,就是四百人,南军一声令下,劲弩狂发,来者肯定立马变成刺猬。燕王自己前来,明将仍旧遵从建文帝“不得伤害朕叔父”的诏旨,眼睁睁看着朱棣视察自己部伍一样从阵前游移而过。直到朱棣掠阵而过,盛庸才派人追击,皆被这位善射的王爷射伤。

燕王回阵,挥手示意万余步骑直前而进,进逼盛庸明军军阵的左翼。南军举起巨大而艰固的盾牌,抗击燕军矢刃。不料,燕兵对盾阵早有准备,他们事先做好六七尺长的大矛,在末端横贯铁钉,钉末又有倒钩刺,使第二排燕兵立定后掷标枪一样对着明军盾阵猛掷,然后拥上前拉后扯,这样一来,南军肯定会起身使劲挣脱,一下子,盾阵就露出不少破绽和缝隙,其余手持短兵的燕兵正好乘间而入,杀伤不少明兵。南军抵挡不住,纷纷弃盾后撤,燕兵破阵而入。

燕将谭渊见明军左翼大乱,马上率其部下乘势猛攻。不料,斜刺里又冲来明将庄得,率众死战,填补住南军左阵缺口,并立斩燕将谭渊及其手下数百人。燕将朱能、张辅(张玉之子)也挥军而前。朱棣本人依恃南兵不敢向他射箭投矛,率一队劲骑竟从明军阵后自背突出,直贯阵前,与朱能军相合,如同一把利刃一样,把南军捅个透心凉。南军准备的火器、劲弩都来不及发射,就一下子乱了阵脚。混战之间,刚刚杀掉燕将谭渊的庄得又被燕兵斩首,而且,南军中最骁勇善战的榜样人物“张皂旗”也于阵中战死。朱棣与盛庸两军战斗杀伤相当,不分胜负。

朱棣因连失张玉、谭渊两员大将,心中忿怒难平,遂亲率十余骑迫杀敌军,直至夜深不辨方向,方才就地野宿。天近破晓,他发现周围全是盛庸的军队。这就有点尴尬了,可朱棣真是个人才,大胆耍无赖,让随从吹响号角,自己骑着马,从容镇定地穿过南军的大营。官军将士都傻了,眼睁睁看着朱棣扬长而去,大家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敢上前拦截,更没有人敢动刀动箭。

朱棣回到自己的大营后,集军列阵,以利再战。他鉴于昨天的战况,改变作战部署,让精骑往来穿插阵间,伺机突击。并勉励将士“两阵相当勇者胜”。二十三日,两军再次展开拚杀。燕军列阵于东北,盛庸列阵于西南。朱棣率领骑兵左冲右突,盛庸战阵开而复合,两军相持不退,飞矢如雨。战斗持续到午后未时,天气陡然变化,东北风大作,尘沙满天,咫尺不见人。这时,燕军顺风大呼冲杀,南军逆风而战,因风沙而睁不开眼,于是招架不住燕军攻势,只有丢盔弃甲,退保德州。燕师乘胜追击,大获全胜。吴杰、平安自真定率军拟与盛庸合兵攻燕,当行至距夹河八十里的地方得知盛庸战败的消息,只好还师真定。这是朱棣第二次被大风眷顾,或许朱棣就是真命天子,所以老天一直都帮着朱棣。不过史载:“燕王战罢还营,尘土满面,诸将不能识,闻语声,始趋进见。”可见此战打得多么艰苦卓绝。

(0)

相关推荐

  • 朱棣篡位之路,始于“靖难之役”

    前言 在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养育了几十年的皇太子朱标在很早就去世了,于是朱元璋就将朱标的儿子选做皇位的继承人.这一决定让很多亲王都感到很不自在,包括秦王,晋王和燕王,但他们也没什么办法阻止. 过了不久 ...

  • 靖难之役中为何朱棣会赢?除了他自身和舆论外,还有3点很重要

    建文元年(1399)六月,燕王宣布起兵,援引"祖训",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以"靖难"为名争夺皇位的战争.四年,朱棣攻陷南京,建文帝朱 ...

  • 朱棣的靖难之战,究竟是稳操胜券?还是九死一生?

    朱元璋的分封塞王制度,本身是很高明的政治军事布局,历史上的朱棣靖难之战,居然能够成功,其实更多可以说是成功率极低的意外. 其实,塞王的真正直属的自身护卫其实并不比总兵强,塞王权力显得大是在皇帝命令下塞 ...

  • “靖难之役”是如何打的?为什么弱小的朱棣最终会“逆鳞”成功?

    历史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靖难之役"是发生在明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与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之间的一场战争. 战争历时四年之久,最后以朱棣 ...

  • 历史故事——南宋再次溃败的丁家洲之战

    1271年,忽必烈称帝,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号大元.咸淳九年(1273年)正月,樊城被元军攻破,同年二月,襄阳守将吕文焕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献城投降.消 ...

  • 历史故事——盛庸与朱棣的东昌之战

    擅长打仗朱棣碰到了人生的克星铁铉,不过好在朱棣脑子还算灵活,并没有一条道走到黑,在济南城外转悠了整整三个月后,惶惶不可终日的朱棣带着无比的怨恨和无奈,下令撤军回北京,济南战役以朝廷军的胜利而告终.铁铉 ...

  • 历史故事——元朝再次沦入权臣当道

    我们昨天说到,至元元年(1335年)六月,一场事变突然降临大都.这一天,伯颜奉元惠宗之命,诛除唐其势,其弟塔剌海.其叔答里等人,将燕帖木儿家族斩尽杀绝.这是元末一个著名的公案.<元史>是这 ...

  • 历史故事——因小失大的名将冯胜

    话说明朝有一员大将,叫冯胜,初名国胜,又名宗异,今天的安徽定远人.自小就特别的努力,可能也是因为当时是处于一个乱世之中的,不练就一身好本事的,在当时一定会受欺负,所以他一直就是和自己的兄长冯国用一起学 ...

  • 历史故事——李景隆蓄势再次进攻朱棣

    昨天我们说到朱棣从大宁带回的朵颜三卫与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在郑村坝相遇了,于是一场相互厮杀的大战拉开了.朱棣以8万人马对抗建文帝50万大军,双方力量悬殊过大.正当朱棣焦躁之时,马三宝(郑和)请令率百余骑 ...

  • 历史故事——朱棣第五次北伐病逝归途

    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初,朱棣亲率五十余万大军征讨鞑靼.五十万大军深入草原腹地,引起鞑靼君臣的惶恐.明朝内阁大臣金幼孜曾写过一首朱棣北征的诗<过禽胡山>,足见当时明朝军队的士气:六师严 ...

  • 历史故事——朱棣接连亲征北伐

    上一回说到,朱棣御驾亲征北伐鞑靼阿鲁台.1410年(永乐八年)明军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于是鞑靼向明朝称臣纳贡.从朱棣首次北伐作战可以看出,明军在每一次作战之前,都首先弄清楚蒙古军队的位置. ...

  • 历史故事——朱棣三个儿子的权力游戏(下)

    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高炽生于凤阳府,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在他儿童时代,他接受武术和儒家学术的正规教育.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不过由于朱高炽喜静厌动,体态肥胖, ...

  • 历史故事——朱棣三个儿子的权力游戏(上)

    昨天我们说到,朱高炽之所以能成为太子,与朱棣喜欢孙子朱瞻基有着很大的关系. 前一阶段,电视剧<大明风华>热播,不少观众都感叹,老朱一家人实在太有趣了. 朱家三兄弟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各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