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讽刺诗词㈣
诗中多少辛酸泪
明朝景泰年间,吴郡遭逢特大灾荒,赤地千里,饿殍遍地。有一老汉自缢于三清殿内。在殿壁之上,人们发现了他留下的一首饱含血泪的绝命诗:
“我年七十遇三荒,惟有今年荒得慌。
我今吊死三清殿,知道来年荒不荒?”(《坚瓠四集》卷四)
清朝某年发生大灾荒,有个乞丐肩挎布袋,左手持一竹杖,右手打着歌板,从河南、山东一带一路逃荒要饭,直到长江以南;这年秋天,终因饥寒交迫,倒毙于路途之中。人们在他的怀中发现了这么一首绝命诗:
“身世浑如水上鸥,又携竹杖过南州。
饭囊傍晚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晓秋。
两脚踏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清朝野史大观》卷十)
李自成率大军进攻北京时,明朝的文武官员降的降,逃的逃。不久城破,崇祯帝自缢而死。有个乞丐在桥柱上题了首诗后,就跳水自杀。这也是一首七言绝句:
“三百年来养士朝,如何文武尽皆逃?
纲常留在卑田院,乞丐羞存命一条。”(清·牛应之《雨窗消意录》卷三)
该乞丐的封建正统观念显然不足取。但这首诗及其自杀这件事,对于那些平日里享尽荣华富贵、危难时非降即逃的文武官员,则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封建社会是不可能真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一些真才实学之士,不但不能报国报民,反而遭到种种排挤迫害,故而经常发出愤懑不平的心声。唐代诗人罗隐有首《送灶诗》道:
“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坚瓠集》卷二)
明初瞿宗吉也自叹穷愁潦倒、怀才不遇,作诗以落拓时的西汉大文学家司马相如自喻:
“自古文章厄命穷,聪明未必胜愚蒙。
笔端花语胸中锦,赚得相如四壁空。”(《坚瓠集》卷二)
当时有首《劝学诗》云:“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成化年间,文网严密,大批读书人因误触禁忌,被押送辽东充军。御史冯徽也遭谪戍,遂将该诗改成:
“少小休勤学,文章误了身。
辽东三千卫,尽是读书人。”(《坚瓠十集》卷一)
其时又有无名氏作诗曰:
“翠死因毛贵,龟亡为壳灵。
不如无用物,安乐过平生。”(《坚瓠集》卷二)
寓意也大同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