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妈妈,如何预防宝宝被感染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指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为乙类传染病。
很多得了乙肝的女性也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健康宝宝,那么,乙肝妈妈要怎样预防宝宝被感染呢?
首先要了解的是,乙肝病毒是几乎不能通过胎盘的,所以宝宝在子宫内生长发育过程中被感染是非常罕见的,感染通常发生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特别是妈妈体内乙肝病毒DNA水平>2×10^5 IU/ml或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时,生产过程中宝宝可能因接触妈妈血液或体液中的病毒而导致感染,因此,预防宝宝被感染应从生产前就开始。
产前预防
一部分妈妈在怀孕过程中肝功能异常,经医生评估需要抗病毒治疗,这部分妈妈应注意在产后继续预防宝宝被感染;
一部分妈妈在怀孕过程中,经医生评估肝功能正常,没有使用抗病毒药物,应该在怀孕12-24周检测乙肝病毒DNA水平,来决定是否需使用替诺福韦酯抗病毒治疗预防宝宝被感染。
如果无法检测乙肝病毒DNA,但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也应接受抗病毒治疗。
由于采用剖宫产分娩的宝宝和顺产的宝宝相比,并不能降低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发生率,因此,不建议妈妈因想降低宝宝被传染的风险而选择剖宫产。
产后预防
宝宝出生后免疫接种是防止感染的重要手段,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妈妈所生宝宝,应该尽快启动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联合免疫接种,即出生后12小时内尽快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再根据宝宝的情况(见下表)决定乙肝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的接种针数。如果不能按期接种第2针乙肝疫苗,可延迟接种,但最长不能超过3个自然月,第3针乙肝疫苗仍可按正常时间接种。
宝宝在完成整个联合免疫接种后1-2月,通过检测乙肝表面抗原是否阴性及乙肝表面抗体浓度来评估宝宝是否产生抗体。
如果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乙肝表面抗体≥10mIU/ml,说明接种成功;
如果乙肝表面抗体<10mIU/ml,说明没有产生抗体,需要再次重复“0-1-6”乙肝疫苗接种,也就是立即重新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过1个自然月接种第2针乙肝疫苗,在第6个自然月接种第3针乙肝疫苗,接种完成后1-2自然月复查乙肝表面抗体,如果仍然小于10mIU/ml,通常无需再重复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因为这时通常说明疫苗可能无法使该宝宝产生抗体。
如果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说明免疫接种失败,宝宝被感染了乙肝病毒,需要到肝病科就诊。
母乳是宝宝的第一餐,为宝宝提高营养、增强免疫、调节情绪、促进宝宝生长发育。母乳喂养不会增加宝宝的感染几率,没有必要监测乳汁中的乙肝表面抗原或乙肝病毒DNA。
产后停药的妈妈可以母乳喂养,产后继续服药并有母乳喂养意愿的妈妈,由于宝宝经乳汁吸收的替诺福韦酯的浓度较低,建议妈妈选择替诺福韦酯继续治疗。
如果为短期服药,如产后1个月,应坚持母乳喂养;如果需要长期服药,可以考虑继续母乳喂养,但应密切关注宝宝有没有发生不良影响,如果发生身高、体重异常、腹泻、食欲减退、哭闹异常、肝肾功能异常等情况,应该及时就医,排除替诺福韦酯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由于乙肝传播途径还包括血液传播,很多妈妈担心哺乳时乳头皲裂或宝宝口腔破损会导致宝宝被感染。根据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2020)》的意见,在宝宝出生后12小时内已经完成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联合免疫接种,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因此,如果只是妈妈乳头皲裂、损伤出血,或者宝宝口腔溃疡、舌系带剪开造成的口腔损伤等情况,是可以哺乳的。
但如果乳头损伤出血的同时宝宝口腔也有上皮破损,这种情况建议暂停哺乳。
妈妈们应该知道如何科学地预防宝宝感染乙肝病毒,孕期不要拒绝通过抗病毒治疗预防宝宝被感染,产后也不要畏惧母乳喂养、亲子接触,以便让宝宝能够茁壮成长。
(由“问药师”团队李梦媛药师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