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云殿——石舫

大家好,我叫XXX,前面导游精彩的介绍,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颐和园的认识和了解。下面这段时间我想让大家轻松一下,让我们看一看长廊上面的画。长廊作为游览画廊,游人在游园时不仅可以免受日晒雨淋,而且又得闲情逸志,欣赏绘画,忘却疲劳。

我们看到这些画,有园中牡丹、池上荷花,有林中飞鸟、水下游鱼,也有亭台楼榭、湖光山色,但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幅幅构图生动、形态逼真的人物故事画。每一位来颐和园的游客对长廊上面的人物画都会感兴趣,都很想知道画上说的是什么故事,画中的人物是谁?这些故事又出自哪部典故?

长廊人物画故事,时间跨度很大,从远古时代的三皇五帝到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上下绵延五千年;取材范围也很广,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古典小说、戏曲、神话、诗歌、典故等等;内容有的反映我国人民勤劳好学、贤淑礼让的传统美德,有的记录风云变幻、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既有人民群众抗击侵略、反抗奴役的英雄业绩,又有各族人民友好往来的千古佳话。可以说,长廊不仅是一部历史书、一幅风情画,而且又是一个了解中国五千年文明、文化史的小窗口。

长廊上面的彩画故事很多,内容也很丰富,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只能挑选着看,请大家一边走一边随我欣赏。

喜欢听戏的人都知道京剧里有一个著名的剧目叫做天女散花,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代表作之一。我们看到这幅彩画描绘的就是天女散花,它来自于佛经故事。相传,有一天,如来佛正在讲经说法时,看见天边飘来一朵云彩,定睛一看,得知他的一个得意弟子病了,于是命诸天菩萨和弟子们前去问候。如来还断定他这个得意弟子肯定要借此机会与大家说佛法,于是又派天女前去了解他们的修行程度。我们看到天女身着彩衣,手提着花篮,一路踏着吉祥云而来。她向下观望,看见那个弟子果然在与众人讲学,于是便将满篮的鲜花一倾而尽,顿时,天空中五彩缤纷,香飘万里。无数的鲜花飘然而下,花落在每个菩萨的身上都不沾身,纷纷落地,只有弟子舍利弗的身上沾满了花朵,怎么也去不掉。大家都十分吃惊,这时天女飘然而至说道:“结习未尽,故花着身;结习尽者,花不着身。”所谓结习指的就是人世的欲望等烦恼。舍利弗听后,自知修行得还不够,从此暗下决心,更加努力学习了。

可能大家都听说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是孔子的后人,汉朝有名的文学家,天资聪慧。相传,他四岁的时候,父亲带回一些梨让他们兄弟姐妹几个人分着吃,因为孔融年龄最小,哥哥姐姐都让他先挑,而孔融却拿了个最小的梨,大家都很奇怪,父亲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我年龄最小应当吃最小的梨。”孔融这种谦虚礼让的美德,受到人们的称颂。教育家们把“孔融让梨”的故事写进启蒙课本《三字经》中,以此教育后人。这幅画描绘的就是这个故事内容,中间拿梨的这个小孩就是孔融。

请看这幅画,背对我们的这个人,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皇五帝中的尧帝。尧在位一百年,是一个非常贤明的君主,到了晚年,他想把帝位禅让给一个贤能的人,便四下打听。有一位叫舜的年轻人,因不堪忍受继母的虐待,跑到历山脚下开荒种地,他肯吃苦又宽厚待人,久而久之历山的农夫们受到舜的感化,争着把好地让给他人耕种,附近的渔夫也争相让出渔场。不论舜住在哪儿,人们都愿意搬到他附近居住。这个地方一年就会变成小村庄,第二年就会成为城镇,到了第三年,就会发展成大都市。尧得知有这样一个贤能的人,非常高兴,便亲自去造访,几经考验和观察,尧看到舜果然是个有才干又贤明的好青年,就决定将国君的位置禅让给这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我们看到这幅画就是尧拜访舜的情景。

请看这幅大的彩画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三国演义》里的故事。讲的是,东汉末年,董卓一度把持朝政,各地诸侯极为不满,一致推举袁绍为盟主,带领各路诸侯杀向洛阳。董卓闻讯,连忙派义子吕布率领十五万兵马到虎牢关迎战各路诸侯,于是便引出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大家请看,左边这员大将头戴雉鸡翎、手拿方天化戟的就是吕布,那么跟他对打的这三位英雄是谁呢,请看中间手持一根丈八蛇矛、虬髯倒竖的大将就是张飞,而旁边高举青龙偃月刀的就是关羽,紧随其后手舞双剑的就是刘备,这三个人正团团围住吕布,走马灯般进行厮杀。吕布渐渐难以招架,最后冲出包围逃回虎牢关。

因为时间的关系,长廊上面的人物故事画就给大家讲到这里,下面就让我们去看一看颐和园中另一个重要的景点建筑——石舫。有人说颐和园有五大特色景物,佛香阁、玉带桥、铜牛、德和园大戏楼,还有一个就是石舫。

乾隆时期有个很得势的大臣,这个人物想必大家都知道,就是和坤。传说他家的金银财宝数量之多,连朝廷的库房都没法比。乾隆死了以后,和坤被嘉庆皇帝抄家赐死,当时社会上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和坤打倒,嘉庆吃饱”,可见他家多么阔绰。在他的罪状中,有一条就是在自己的花园中仿建了皇家御苑的景物--石舫。现在在北京大学未名湖上,也就是原先和坤的私家花园淑春园,至今仍有一条与石舫相似的石船体,只不过它比颐和园的石舫要小得多。

我们看到这就是著名的石舫,经常有游人问我,这条船什麽时候开呀?其实它是一条永远不能走动的大石船。舫,作为建筑形式是从临水的厅堂发展而来的。我们都知道江南的私家园林面积都很小,不可能象皇家园林那样利用自然的山水湖泊,只能开挖有限面积的水池构成水景,并用条石在上面架起小桥,要在池内泛舟就施展不开了,因此只有构筑临水的船形厅堂来弥补这一缺憾。颐和园内的石舫就是根据江南园林中的这种舫式建筑而建成的,就形式和长度而言,在同类建筑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了。

石舫最初建于1755年,全长36米,船体由巨大石块雕凿而成,原先上面建有中式舱楼。乾隆皇帝曾经写过一篇《石舫记》,叙述了建造石舫的用意,他引用了唐代著名宰相魏征进谏唐太宗李世民所用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意思是说,船是由水浮起来航行的,但是使船翻沉覆没的也是水,魏征所说的水指的是老百姓,而船指的就是封建王朝。所以乾隆皇帝建造石舫除了为观赏昆明湖景色以外,还用来象征清王朝的统治就象这石舫一样非常牢固,风吹浪打不动。

可惜的是乾隆时建的石舫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了,只存留下船体。我们现在看到的石舫是1893年慈禧根据法国的一艘火轮加以改建,在船体两侧砌上两个机轮,船上面建成了洋式舱楼,舱内陆面铺满洋式花砖,我们看到窗上也嵌满了洋式的五色玻璃。为了取得上下统一的效果,木结构的舱楼部分也都油饰成大理石花纹,和船身浑然一体。这样一来,石舫就成为颐和园内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了。同时,慈禧还将石舫改名为“清晏舫”,寓意河清海晏,也就是天下太平的意思。20世纪初,北京的一些报纸上,登载过慈禧在颐和园的西洋楼宴请外国人的报道,所谓西洋楼指的就是石舫。

石舫的位置选择的很巧妙,如果我们从昆明湖上看过去,石舫就好象是从后湖开过来的一条大船,同时也为后湖风景的展开起着预示的作用。这一点,大家可以在游湖的过程中体会一下。

石舫虽好,遗憾的是它却不能动,现在就请大家随同我继续乘坐能动的仿古画舫去游览昆明湖,饱览一下颐和园的湖光山色。希望大家游览愉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