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一个二次元角色,你是更多看颜?还是看他的内在

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一部动画作品的角色,你是现在关注一个角色的颜、形,还是先去了解这个角色的塑造是不是对自己胃口?你可能觉得,那肯定是看一个角色的内在啊,画得再可爱,或者再帅气,不看他的品性,也没法喜欢上啊,但你不得不承认,有些人从画风本身就开始挑选,不喜欢的画风直接无视,连一部作品都不想看了,无论塑造的角色多么鲜活,他都没有喜欢上的机会。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话题,你更多是看角色的颜,还是看角色的内在。

审美的改变会迎合需求

有人说,这是一个看颜的时代,我不完全认同,因为对于审美的追求,我觉得,什么时代的人都会有,前提,是吃饱喝足的和平时代。

战后的日本,据说为了能维持基础的生活水平,在制造一些工业产品的时候,都追求简洁实用,不会设计的很花哨,而是往实在的方向考虑,我不认为工业设计和动漫设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这种气氛应该还是会影响到战后的日本的整体。60年代,日本的动漫业开始起步,70年代已久逐渐出现了自己的风格,但那时候,角色还很简单

60年代,虽然日本动画是受到美国迪士尼的早期作品影响,但是风格也和迪士尼略有不同,没有迪士尼的那种夸张和喜感的造型,五官还没有太多细节,也没有迪士尼的卡通这么生动有趣;

70年代,人物的设计有了一定的改变,人物细节生动了不少,但总体还是比较古板,这一点到80年代也没有太大的变化,设计的机器就更明显,方方正正的,棱角分明,我个人觉得还是受到日本风气的影响;

80年代后期,90年初,日本的社会开始恢复了繁荣,我觉得日本人有更多的时间和余地去考虑,“什么画风才更漂亮”,于是90年代的角色画风变化很大,头发画出发丝的细节,眼睛画得特别大,身材比例会变得很修长,这类画风在90年代,甚至到90年代末,21世纪初都很常见。

到了21世纪中期,日本动漫的画风又有了非常大的变革,细节不再如同90年代突出,发丝又变回了发束,眼睛变小了,脸部进行了很大程度的“简化”。之后10年的画风,又有着许多微妙的调整,不过21世纪后的画风,基本稳定,没有再由如同70年代到90年代如此大的画风变化了。

说这么多,我想说的是,人的审美是在变动的,人们对审美的需求也是在改动的,4年前,很多人没法接受iphone突出的摄像头,但是如今的手机摄像头全部都突出的时代,3个突出的摄像头似乎大家也司空见惯了,没有人说因为厂家不出平置的摄像头,就不用新产品;

而动漫创作者的这种审美的趋势,其实也是随着大家的需求在变动的,比如某种画风特别吃香,也许后面几年都会流行,哪怕不是一个画师的画风,大致的趋势也会改变。所以,在很多人了解一个角色的塑造之前,审美的需求也是在得到满足和审视的,形的重要性,并不低于所谓“内在”。因为动画动画,“画”才是基础。

好的外在会激发观众了解角色的欲望

这一点也非常真实,就是刚才笔者提到的例子,有些人会拒绝某种自己不喜欢的画风的作品,画风喜不喜欢是很主观的事情,但是一个大众的审美确实会让更多人接受,很多人会为一个商品漂亮的外表而买单,这就说明了外在的重要性。

很多人喜欢一个角色,第一点评价,就可能是,“因为她可爱啦”“因为他帅气”,很少会听到有人说,“因为他是一个正直的人”“以为她贯彻正义”,我们在欣赏动画作品的时候,可能被故事,被角色而深深打动,但其实也是在不知不觉中,满足了自己的审美。而当一个角色满足自己的审美的时候,又可能反过来影响观众,去近一步了解一个角色。她是什么样的性格、他是什么样的品格,然后去接受拥有这样性格、品质的这个角色,为他或者她的故事而备受鼓舞……

人们追求的一个具象化的世界

人们追求的是一个具象化的世界,为什么现在的所谓智能机器人会想方设法做成一个人形,安利说,虽然说是机器“人”,但实际上做成什么样的机器都无所谓,反正能够伸出机械臂,能和你用喇叭和麦克风沟通就成,为什么要尽可能做出一个人形的样子,很简单,是让拥有对人类形象直觉的人,能够更好的和一台生硬的机器去沟通,而不是面对一个看起来冷冰冰的机器,所以未来我想,高仿人类形象的机器人也会不断被造出……这其中,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个对“形”的追求,我们希望自己能看到一个更熟知、更喜欢的外形。

为什么网红主播热了这么多年,突然掀起了虚拟网红、虚拟主播的风潮,其实里面的人还是里面的人,但换上一个虚拟的假面,似乎又带来了完全不同的味道?

有人说文字有独到的魅力,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看图书而不是小说,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看视频而不是小说,甚至更多的小说也会附上丰富的插画,人们最终,还是追求一个“可以看到的世界”而不是一个在文字、语言叙述中的,想象力的世界,因此在追求“内在”之前,我觉得,大家更基础的一种需求,还是追求的外表,二次元也一样,外表被放在第一位,也毫不奇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