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确诊后,他从学校回到美国新英格兰郊区的家与父母和妹妹一起隔离。通过疫情笼罩下数月的居家创作,比利(Billy Hickey)以组照《我们怎样了(How We Were)》在LensCulture艺术摄影大赛的2020年度黑白摄影奖中拔得头筹。今年的LensCulture黑白摄影奖征集了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黑白影像作品,其中39名摄影师获奖。这些作品直面2020年举世瞩目的话题,令人耳目一新。
图/ 《张望》©Billy Hickey 比利的父亲站在门前向外张望,确诊新冠的妹妹躺在沙发上,一家人在同一屋檐下隔离
2020年三月,在美国国际摄影中心研修的比利(Billy Hickey)在停课后搬回马萨诸塞州家中。疫情期间,一线医务工作者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因为妹妹亚历克斯在一家医院担任肿瘤科护士,于是比利在疫情相关的作品创作初期,决定重点跟拍她。
四月,妹妹在工作期间染上新冠,一家四口不得不在一座典型的美国郊区独栋居家隔离,而《我们怎样了》从三月持续至六月的创作轨迹也因此发生变化。
屋内,一家人的生活在疫情期间照常上演;屋外,新冠在全球的肆虐持续制造着不安与变化。
即将告别2020,上半年的隔离时光仿佛从指间溜走。那段特殊的日子让过年回家或身处异乡的我们体验过孤独、惶恐、病痛、矛盾。回想曾经的无所适从、五味杂陈,我们是否都有影像留作纪念?将一个美国感染家庭的居家隔离影像公之于众,新晋摄影师比利和家人用乐观、包容、感恩和幽默,共同制造了属于彼此的回忆方式。这种黑白摄影语言的情感张力也是打动LensCulture评委会的原因之一。他在创意阐述中写到:“正因为这段非同寻常的处境,我们意外地获得和最爱的人长时间共处的机会。”凹凸镜DOC与比利进行了线上专访,与他聊了关于获奖处女作、摄影创作以及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凹凸镜DOC:你为这次居家隔离系列的创作一共拍摄了多少张照片?为什么选中这十张投送LensCulture?比利:我大概拍摄整理了数千张照片,筛选出这几张也花了大量的功夫重组和编辑。每张照片的改动都足以改变整个叙事,所以我倾向于选择更有冲击力、有故事性,并且能够简练表达观点的照片。其中也包含一些挺俏皮的影像,比如妈妈在浴缸里喝酒的照片,这一画面能体现出那是个需要自我调和的时期。通常一组作品会有15到20个,但是LensCulture允许选送10个,所以这也是一个挺有趣的练习,来学习如何简练地叙事。凹凸镜DOC:分享一下《我们怎样了》的创作思路吧。比利:创意阐述经过了大量的重写。起初是因为妹妹的工作性质而选择她作为疫情期间的主要拍摄对象,因为疫情期间的一线医务工作者受到广泛关注。但是随着创作的开展,这个系列变得跟所有人、所有家庭以及生活息息相关。就创作思路来讲,亚历克斯的职业是引线,但作品关注演变为我们共同的经历。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第一套完整的作品,所以选题也很重要。从三月开始拍摄,即便疫情在夏天有所缓解,我也并没有完全停止创作。我不单单只想记录仍在蔓延的疫情,我觉得记录事件的发生和记录我最爱的人同样重要。所以即便这种记录对于亚历克斯来说有一种不幸,我也会一直用镜头捕捉我的家人,来作为当时我们状态的长久记录。凹凸镜DOC:在妹妹确诊后,家人如何看待你的拍摄行为,对被拍摄是什么反应?比利:对此他们心情很复杂。我的父母在疫情期间照常工作,也接受我关于肖像摄影或灯光实验的奇奇怪怪的想法。妹妹并不喜欢在关键时刻被抓拍,尤其在确诊后。她的确会觉得我的跟拍很烦,但最终还是大方地允许我在隔离期间记录她。凹凸镜DOC:你一直担任镜头后的摄影师吗,还是也有出镜与家人一起合影?比利:我和家人还是有过几张合照。其实我给父母留了两台相机,我在上课或健身时他们就可以用来拍摄,所以档案中有几张他们拍的我。我也很早就开始尝试自拍,在隔离时也做了一些自拍人像。凹凸镜DOC:家人主动的拍摄对这组作品有什么意义?比利:能完成这组作品离不开家人的配合。尽管平时看不到父母的工作状态,但有了我提供的一次性相机,他们就可以把独处的状态用镜头表达出来。比如我父亲因为从事必要工作可以出门,开车去不同地方修理自动取款机,所以他的照片中经常会出现空无一人的停车场,或关闭的超市。当时只有他一人在场,所以回头也很兴奋地分享自己拍下的照片。除了被拍摄,这也是家人参与这个项目的另一种选项。我很感谢他们同意并接受我的拍摄行为。在创作初期,我们就围绕我的想法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当时便得到家人的支持。尽管从技术上讲照片质量参差不齐,但重要的是,每个人关注的点都是日常生活重要的一部分,能帮助讲好故事。在我整理疫情期间的照片档案时,也会分出哪些是母亲或父亲照的。比利:这里的居民思想挺开放的,对遵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科学指示还是做得比较好。因为隔离,我们家有段时间不能自由进出,所以我的姨妈会从另一个镇开车给我们运送生活和防疫物资。这里是郊区,四月份开始,景观就开始变得超现实,像一座鬼城。直到夏天结束人们才敢逐渐出门,恢复跑步或遛狗等习惯。凹凸镜DOC:这种超现实感在《我们怎样了》中是如何体现的?比利:一切从外观上看起来都一样。我和我的家人继续进行平常的学习和工作。但看似不变的现实外表下却暗流涌动,对整个世界来说,处境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转变,我们做的任何事都存在不安和不确定性。我觉得《我们怎样了》实际上讲的是所有人的故事。无论跟谁一起隔离与否,这都是个关于被困在室内的经历,对我来说正好是与我最爱的家人。图/《隔离的一家人》©Billy Hickey 比利(右一)和家人于疫情期间在客厅看电影,保持着一定距离凹凸镜DOC:过生日那张照片很有趣,可以讲讲当时的情况吗?比利:那天我们给姨妈“云过生”,也就是住在隔壁小镇帮我们送物资的那位。经过那么长的隔离,这也是我家和姨妈家这么多家人第一次聚在一起——还是第一次在视频聊天的小方块里看到彼此。图/《无题二》©Billy Hickey 比利的父母在家中通过视频聊天为姨妈庆祝生日当我们全家被困在屋里时,每一室、每一厅都变成一个多功能的所在。可能当我妈妈在阁楼找东西时,我会在地下室上课、工作、健身或小酌。我和父母还有妹妹可能同时位于不同的楼层。房子因为四个成年人长期相处变得日渐狭窄。处于停工期的我们,各自能在屋里找到实在的事情做还是很安心。所以这个生日就像一场连线派对。我从地下室出来,走上楼,看到父亲戴着母亲从阁楼里找出来的生日帽,气氛立刻变得轻松。我当时就决定必须记录下这个瞬间。图/ 比利的母亲在阁楼找东西 ©Billy Hickey图/《放松时分》©Billy Hickey 比利的母亲一边泡澡,一边伸手去拿酒杯凹凸镜DOC:感恩节期间很多人因为疫情无法回家团聚,我注意到你分享的摄影中,感恩节也是全家一起过的。与几个月前的居家隔离状态相比,大家在一起过节的感觉如何?比利:我觉得感恩节的照片就像是《我们怎样了》的续集,区别就是那时的生活逐渐回归正轨了。正巧有平台主动约稿,我就整理了感恩节的照片来发布。几个月来,在家摄影创作的同时我也在慢慢吸收和运用学到的东西,我对这栋屋子有哪些光源,以及不可控光源照进来的方向和时间了如指掌。因为这是我们自己住的房子,没有摄影棚的灯光器材和复杂操作,所以我也围绕光影做了很多创意尝试。比利:我的经历蛮曲折的。大学毕业后利用间隔年做了很多有意思的尝试和体验。我在海伦·凯勒的盲童学校从事过特殊教育,做过一家小众酒吧的调酒师,去西班牙做过英语外教,还去过新西兰。我热爱户外运动,在大学主修了运动机能学。最开始发现摄影的乐趣是在2016年的一次旅途中,我在风景独好的地方拍下了落日,从此更频繁地进行摄影。可以说我跟摄影的结缘恰逢其时。凹凸镜DOC:对于隔离期间的创作,黑白影像是否是首选?和彩色照片在创作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比利:首先,黑白影像的质感很丰富。然后在创作中我也不断地尝试和试错,在课堂讨论中倾听其同学和教授对主题、人物和构图等方面的建议。选择黑白影像语言也有现实上的考虑。整个系列是在我家,在一个真实的房屋中完成的。到处都有不同的生活光源,因此采用彩色照片的话色温和色调比较难保持一致。还有就是黑白影像不会过时。这个系列感觉介于家庭相册和历史档案之间——之后回顾起来,发现我们整天穿着睡衣在屋里活动,也是个特殊时期的生活体验。也是由于间隔年的经历,我会长远地考虑今天的作品在未来有什么意义。图/ 比利的父亲在地下室边锻炼身体边看电影,被待洗的衣物、工具和健身器材包围 ©Billy Hickey凹凸镜DOC:创作《我们怎样了》如何影响一家人的关系?比利:我抱着开放的心态进行摄影创作,大胆尝试不同的风格和方法,这使我在衡量多种选项后清楚地知道该如何讲好这个故事。在每天的相处中,家人们逐渐接受了我的镜头和拍摄行为,它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也为我捕捉真实的瞬间创造了条件。用爱来定义我们的关系再好不过,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如此乐意参与这个作品,因为他们理解讲好这个故事的意义。凹凸镜DOC:随着疫情减弱,你和妹妹都有可能再次离开原生父母的家,你觉得有了《我们怎样了》这个作品,对你面对之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比利:《我们怎样了》会一直伴随我走下去。它就像一个时光胶囊,尽管将来会成为历史文献的存在,但它带有强烈的个体性,里面有居家隔离期间的回忆,我通过摄影认识自己和家人,和最爱的人一起做着最爱的事。图/里面的星星 ©Billy Hickey 比利家楼梯拐角的夜光星星贴片,与映在墙上的窗户轮廓融在一起LensCulture 2020年黑白摄影奖页面:https://www.lensculture.com/2020-black-and-white-photography-award-winnersLensCulture 艺术摄影大赛旨在发现世界各地当代摄影人才,通过曝光和表彰帮助不同水平的摄影师推进创作和职业发展。15年来,LensCulture建立了来自160个国家和地区的逾300万名爱好、从事和研究摄影的线上群体,通过奖项、策展、节展放映和出版等方式,致力于为摄影群体搭建由灵感、建议和作品推荐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