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史料主旨类选择题不会做?答案来了!
又见面啦~史料作为历史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部分,常常带来困扰。
“这段史料是什么意思?想表达什么意思?”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带来了这部分的干货,来探寻一下——究竟史料主旨类选择题应该怎么做。
记得看到最后,不要忘记收藏、转发到朋友圈让更多小伙伴一起学习哦~
真题回顾
“盖以衙门中吸食最多,如幕友、官亲、长随、书办、差役,嗜鸦片者十之八九,皆力能包庇贩卖之人,若不从此严起,彼正欲卖烟者为之源源接济,安肯破获以断来路?是以开馆应拟绞罪,律例早有明条,而历年未闻绞过一人,办过一案,几使例同虚设,其为包庇可知。”(1838年9月林则徐奏折)由此可见,林则徐认为禁烟的关键是?
A. 整顿吏治 B. 禁止吸食
C. 严惩贩卖 D. 断绝外贸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盖以“衙门”中吸食最多,如幕友、官亲、长随、书办、差役,“衙门”当然指的就是官吏,“律例早有明条,而历年未闻绞过一人,办过一案,几使例同虚设,其为包庇可知”说明林则徐认为鸦片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在于吏治腐败,官员纵容鸦片走私,因此选A。
【答案】A
(2020.7·浙江高考·25)有学者在研究中注意到,唐朝立国后重铸新币(见(下)示拓图)。这种新币是唐近三百年间流通的主要货币,唐以后仍继续流通了七百多年。不唯如此,钱的大小与轻重都成为后来铸钱的范例,对后世货币的铸造影响很大。有趣的是,关于此钱的读法,名曰“开元通宝”抑或“开通元宝”,历来各执一词,成为一件历史的悬案。有学者认为,应读成“开通元宝”;有学者则认为,“开元通宝”是正确的称呼,但考虑到唐宋时社会上称呼“开通元宝”已约定俗成,故也不能说是绝对错误。
这说明?
A.钱货可议,应注意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避免各执一词
B.文献记载语焉不详,造成研究信息不对称,原本是一个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
C.研究历史需要正本清源,不仅要有文献资料和其他根据,还要有对材料的考证与辨伪
D.史料存在“记忆之殇”,需要采用新技术以“唤醒”,进而解释历史如何被表象的问题
【考点】史学理论——史料甄别
【解析】据材料可知,有学者认为读“开通元宝”,有学者则认为“开元通宝”是正确的读法,但唐宋时社会上称呼“开通元宝”已约定俗成,也不能说是绝对错误,这说明我们研究历史要有相关文献资料和其他根据,要对史料进行考证与辩伪,故选C项;除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还应有相关文献资料的佐证,有时学者只依据不多的史料从一个角度去研究,应多学科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文献记载详实,没有造成研究信息不对称,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用新技术“唤醒”,“开通元宝”是顺读,“开元通宝”是旋读,各有其含义,在当时社会都存在,不能说历史被表象,排除D项。
【答案】C
命题特点
史料即“历史资料”或“历史材料",是研究和学习历史的基本素材.近年来此类试题往往选用教材之外的史料,例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等,来源广阔,呈现方式多样。
史料主旨类选择题是以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人文、剧本、楹联、歌谣)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的文字资料作为载体而设计的考题,具有史料来源广、原始性强、命题思路新、考察能力强、历史主旨鲜明的特点。
史料分类
(一)按表现形式分
1、文字史料:是指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史料,多以纸张为载体,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信笺等。
2、实物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3、口述史料:又称口碑史料,是反映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如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录、座谈录音等。
(二)、按学术价值分
1、直接史料:也叫原始史料,是指第一手史料,即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者省略转写的史料。
2、间接史料:是指第二手史料,即已经经中间人修改或省略转写的史料。
例如,《明史》是间接史料,明档案则是直接史料;《周书》是间接史料,毛公鼎是直接史料;《史记》研究秦始皇是间接史料,研究司马迁是直接史料……以此类推。
★按照历史学研究的流程,史料解读与运用可分为确定任务、收集史料、解读史料、价值判断和运用史料等。
解题思路
反复研读,读懂材料,抓准题眼,明确考查立意;重视出处、作者等信息;因此,增强判断能力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
解答一般运用“读、找、联、析”四步法解答。
▪“读”就是阅读题干文字史料,明确题目立意及考查的角度,解读史料信息及反映的主旨内涵;
▪“找”是确定解答的关键词,即求答项,明确求答的方向;
▪“联”是根据解读史料,确定题目考查的主干考点,关联所学知识,分析思考史料有效信息;
▪“析”是据题干信息,迁移历史知识和结论,分析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史料和题意要求,最后确定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注】有时候材料太长,观点隐藏在后半部分,需要完整阅读;有时设问为否定句,需要标记设问关键词;常见的名词在材料中有特定的含义;注意材料中时空限制和材料出处。
趁热打铁
#1
《晋书》“秦变周官,汉遵赢旧,或随时适用,或因务迁革,霸王之典,义在于斯,既获厥安,所谓得其时制者也。”材料意在强调?
A. 秦朝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成就霸业
B. 汉代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未取得重大突破
C. 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奠基时期
D. 政治制度建设应该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完善
【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秦朝改变西周的制度,而汉代遵循秦的制度,并未强调秦朝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成就霸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汉遵赢旧”说明西汉主要是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不是重在强调西汉制度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制度的传承发展,并不是强调秦汉时期是政治制度的奠基时期,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或随时适用,或因务迁革,霸王之典,义在于斯,既获厥安,所谓得其时制者也”得出材料重在强调政治制度建设应该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完善,故D项正确。
【答案】D
#2
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表明元代设置行省?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解析】本题考点是元朝行省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得出“分割官员权力”的结论,背后的本质是“牵制地方重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A、CD均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正确。
【答案】B
#3
中国共产党曾在一份宣言中提出“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A.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释放出诚意
B.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以民族大义为重
D.为争取国内和平民主做出了让步
【解析】题干中中国共产党的若干主张,确实体现中共中央期望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诚意,但这只是表面信息,并没有体现这些主张深层次的本质问题,排除A。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题干中无从体现,与题干无关,排除B。由题干中共产党表示重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放弃与国民党对抗等主张,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国民党共产党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民族矛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共中央以民族大义为重准备民族战争,C项正确。此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内的和平民主无从谈起,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4
《左传》记载:“晋卻至与周争田。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晋侯使卻至勿政争。”
材料反映出?
A.周天子丧失土地主宰权
B.宗法制度已经全面崩溃
C.土地私有制已普遍确立
D.晋侯正式取得霸主地位
【解析】解读题干材料,可知体现了晋侯与周王争土地,反映了周王室的衰微,分封制的崩溃,故选A项。材料体现宗法制受到破坏而非全面崩溃, B项错误;晋侯与周王争土地说明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而非普遍确立,C项错误;晋侯争地而非周王认可其会盟,不能说明取得霸权地位, D项错误。
【答案】A
#5
明代谢肇淛《五杂俎》记载:“山东之市谓之集,每集则百货俱陈,四远竞凑,大至骡、马、牛、羊、奴婢、妻子,小至斗粟、尺布,必于其日聚焉。京师朔望,及二十五,俱于城隍庙为市,它时散处各方,而至此日皆合为一市者,亦甚便之。”
由此说明草市?
A.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分散经营和集中交易相结合
C.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D.已经孕育着新的经济因素
【解析】据题干“京师朔望,及二十五,俱于城隍庙为市,它时散处各方,而至此日皆合为一市者,亦甚便之”信息,表明分散经营和集中经营相结合,故选B项。
【答案】B
#6
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
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解析】洋务运动时期处于19世纪60至90年代,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体现了中国社会对器物的变革要求。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体现了中国提倡社会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变革思想。故选C项。其余选项不能全部概括材料内容。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