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国汽车起重机独大,且没有外资品牌?源自这10年发展

2020年我国汽车起重机行业年销售量大概率会突破5万台,是不折不扣的汽车起重机领域全球最大的市场,汽车起重机领域几乎将外资品牌拒之门外,甚至连国际起重机巨头利勃海尔也没有在我国发展汽车起重机产品,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虽然有一定的市场原因,但是机械财经认为与2001-2010这将近十年的发展关系也十分密切,这几年我国汽车起重机的迅速发展,几乎锁定了我国轮式起重机领域注定要以汽车起重机一枝独秀。

这个阶段历史是我国起重机行业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国内,外资,合资企业之间互相拼杀,竞争非常激烈,虽然有些国内企业在激励的竞争中被外资合资,并购,不过有些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能在激烈的市场中杀出一条大道。

那么机械财经就来讲讲2001-2010年我国汽车起重机发展史中的一些情况。

1

前言

我国汽车起重机行业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建立,而后逐步发展壮大,机械财经将汽车起重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958年-1979早期工业体系形成阶段,这个时期苏联的技术对我国影响比较大,早期的几台起重机以及起重机底盘都和苏联有很大的联系;到了1980年-2000年是技术引进起飞阶段,这个时期分别引进了日本技术和德国技术,这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改进创新建立了我国自己的起重机技术。然后是2001-2010的技术大力发展阶段;2011年至今是走向世界舞台的阶段。

机械财经已经分两期介绍了前两个阶段,今天我们讲讲第三个阶段2001-2010年--大力发展阶段。

2

市场状况及排名的变化

2001年,起重机行业里的四大家族,北起,长起,徐工,浦沅的市场地位不再固若金汤。泰安和锦州都在摩拳擦掌地准备把四大家族踩到脚下,事实上泰安起重和锦州起重机在未来的几年发展的都非常好,销售量上也曾挤进第一梯队。

而起重机的四大家族里,除了徐工的地位比较稳定以外,其它几家的市场份额都比较接近。第一名的徐工已经远远地把四大家族的其它三家甩在了后面。而引进了德系技术的长起和引进了日本技术的老大哥北起开始初现萎靡姿态,泰安起重机和锦州重型都在和它争夺市场份额,四者的排名在接下来几年都是上上下下的变化。

1993年我国汽车起重机的销量达到创纪录的5154台,随后几年来时下滑,在5000左右徘徊,有人认为,我国汽车起重机的市场体量最多也就维持在几千最多一万这个数量级,并且国际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和小松都不做起重机,所以起重机的体量不会很大,很多人认为以后我国的起重机行业不会有太大的发展了。

但是谁也没想到,自1999年汽车起重机销量停止下滑后,我国汽车起重机一路高歌猛进,即使遇到了2008的金融危机也没有阻挡它的步伐,到了2010年我国汽车起重机年销售数量达到了37252台,

不过所不一样的是,起重机行业的面孔发生了大的变化,到了2005年徐工基本稳住了一家独大的格局,四大家族中最先衰退的是北起,虽然北起和多田野合作,但是仍没有适应我国市场需求。第二梯队的泰安起重机和锦州起重机也开始衰退,他们的市场都被浦沅吃掉了。

引自《中国汽车起重机市场分析_卢毅非》

2010年,汽车起重机市场的分化继续,主要被徐工、中联垄断,这时候的后起之秀三一市场占率仅为6%,这个时期它还不被其它厂家重视。

不过还要两个非常新的面孔,就是柳工和福田,这两个公司的起重机也已经初具规模。

引自力鼎产业研究网

3

产品走向

机械财经之前提到,我国在80-90年代引进了日本,美国,德国起重机技术,这些技术引进迅速地帮助我们建立起了先进的技术体系,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但是,欧洲的全地面起重机,日本的越野起重机技术都没有在中国遍地开花,反而是在我国发展了几十年的当年的来自苏联的汽车起重机技术迅速普及,并形成了一枝独秀的局面。

虽然我国在80-90轮式起重机领域有很多技术储备和产品,各个公司也都在同时生产全地面轮胎起重机,汽车起重机,越野起重机,不过我国市场没有像北美市场那样,各种起重机都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我国的起重机市场非常的单一,汽车起重机占有绝对的优势。

这里面的原因很多,机械财经认为最主要的还是成本,全地面轮胎起重机成本几乎是同吨位汽车起重机的2-3倍。然后就是技术层面,全地面轮胎式起重机对技术要求,制造要求都比较高,我国的整机厂很多还不具备独立开发全地面轮胎式起重机的能力,而这个时期我国重卡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能提供价格非常便宜的汽车底盘,产品的后市场服务也非常便捷,所以各个整机厂和广大的市场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汽车起重机。

汽车起重机

全地面轮式起重机

越野起重机

随车起重机

这个时期的市场选择是至关重要的,要知道我们在这之前都已经储备了各种形式的轮式起重机技术,而且四大家族及其它起重机厂家都在生产这全地面起重机和越野起重机。但是我国独有的市场特点,独有的客户偏好,导致了我国这种以汽车起重机一枝独秀的格局,正是这种状态才让汽车起重机的销售量能够达到几万台的数量级。

这个特点也造成了外资,合资企业水土不服,虽然国外企业在这十年里大举进军中国市场,但一直没有打进汽车起重机领域,最终在2010之后的发展中被国内企业挤出了市场。

4

几家重要企业的发展状况

北京起重机器厂在1994 年以前一直是行业的老大,不论在产量上还是在产值上均居行业首位。由于在起重机专用底盘的开发上落后于行业和"六五"至"八五"期间技术改造投入不足,以及以后的厂房搬迁,在1998 年市场转好时,产量却一直在下滑。直到2004 年北起- 多田野投产后才略有回升。不过也改变不了北起的衰退,而且随着北京的发展,母公司京城控股也将重心偏向了能源电力行业,起重机业务逐渐萎靡。

值得一提的是北起和多田野的合资是汽车起重机行业的第一家合资公司,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开了起重机合资的先河,控股比例为25:75,北起持75%的股份。有了北起的模范作用,一时间,合资突然成了炙手可热的蛋糕,国外厂家纷纷沓而来,寻求在中国的合资伙伴。经过近两年的挑选和考察,特雷克斯终于购买了长起50% 的股份;北起和多田野的合资比例也上升到50:50, 50:50的控股比例是汽车行业的底线,外资无法再增加了。

这个时期还有一个重要的事件,就是从2004年开始徐工就陆续传出寻求被收购,经历了包括卡特彼勒在内的多家外企的谈判,终于在2006年下半年与美国凯雷基本达成了一致,凯雷将收购徐工85% 的股权,虽然最终被三一的向文博微博抗议举报,收购不了了之,但是这是那个时期外资企业在中国的一个缩影,外企像是自带光环一样到处受欢迎,到处搞并购。

利勃海尔由于前几年在中国一家合资公司的失败,心有余悸,这次合并浪潮中只作井上观。

2005年6月,特雷克斯曾与泰安起重机械厂签订合资意向书,共同出资成立泰安特雷克斯·东岳机械有限公司

2006年5月收购中国第三大起重机制造商长江起重机50%的股权,以长起为基地在中国生产的(以Demag品牌为主)、中小吨位汽车起重机,通过长起搭建特雷克斯进入中国本土起重机市场的桥梁,构建特雷克斯在华工程机械产业的"南北呼应"格局。

2001锦州重型也曾和韩国广林合作,成立了广林特装车(锦州)有限公司。可能和东北经济衰退有关,合资并没有改变锦州重型的衰退的步伐, 2008年抚挖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整体收购了锦州重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组建了抚挖重工全资子公司辽宁抚挖锦重机械有限公司

除了热火朝天的合资潮流,这个时期还有三个重要的公司也进入了汽车起重机市场,他们分别是柳工,三一和福田。

三一汽车起重机起步较晚,研制始于2002 年,第二年2003自主研发的第一台汽车起重机QY 25成功下线,只用了6年,在2019年就做到了行业第三,三一的出现将起重机老牌企业北起和长起的市场份额都吃光了。

作为工程机械领域里第一家上市的柳工,在这个时期表现得比较优秀,为了改变以装载机为主的单一的生产线,柳工还是布局全产品线,在2008年柳工在华东地区继续布子,并购整合了安徽蚌埠起重机厂,同年,安徽柳工起重机有限公司在安徽蚌埠成立,并使之在两年后彻底改头换面,焕发新生,在2010年的汽车起重机领域年销售量排名第四。

机械财经在介绍重卡,挖掘机领域时候都将福田定义为传奇,在起重机领域福田雷萨同样是传奇,就说名字也延续了福田的特点,福田本身就是福特和本田的合体,让人以为这是一家外资企业,工程机械板块用了福田雷沃的名字,雷沃的lovol像极了Volvo,而起重机板块的雷萨loxa也非常像雷克萨斯LEXUS ,或者特雷克斯terex。雷萨起重机同样也是个传奇,出道即辉煌,2009年,福田雷萨起重机注册成立,2010年就达到行业第五。

正是有像三一,柳工,雷萨这样的后起之秀的存在,我国汽车起重机领域才出现了一片新兴向荣的景象,一些没有跟上时代的企业,一些不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很快被替代或被淘汰,新生力量很容易补上空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三家企业的介入,我国起重机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三家企业就像鲶鱼一样,告诉着徐工和中联,不努力就over。

汽车起重机领域特殊的市场也让外资品牌过得不是非常好,那些合资,被并购的企业在这个时期并没有大的进展,拖拖拉拉的进入到2011年后逐渐就被淘汰了。

5

后记

经过这十年的发展,我国轮式起重机在技术和信心上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虽然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起重臂及起重臂的伸缩技术、底盘技术、电液控制技术结构的优化设计以及配套零部件落后等方面,但是这个差距正在逐渐的缩小。市场上表现格外亮眼,以成熟的重卡底盘为基础建造的汽车起重机在我国迅速壮大,经济和基建的发展,也促使我国成为汽车起重机最大的市场。

2010年是起重机发展的一个小的分水岭,这一年销量创纪录的达到了37252,这是那个时代的峰值,此后的五六年里,汽车起重机都在下滑并在地位徘徊,直到2017年左右才逐渐有了起色,就是在这个一落一起的十年里,我国汽车起重机大浪淘沙,留下了几个实力雄厚的企业,带领着整个行业走向世界舞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