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孩子,查出癌前病变——孩子贫血、便血,建议做个肠镜!
“这么多息肉,非常少见,息肉大小、形状各不相同,有些可能已经癌变”,
山东省妇幼保健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高峰玉教授正给8岁的兰兰进行结肠镜检查,当发现孩子结肠内有20多枚大大小小的息肉时感叹道,
“息肉形状大小各不相同,有菜花状、有分叶状、有球状的、有带着长蒂,有扁平突起的,有些表面结构已经溃烂、还在渗血,最大的直径有3.0cmx6.0cm,最小的也有1.0cm左右”。
(图一 内镜下结肠息肉)
(图二 内镜NBI下息肉表现)
“NBI模式下观察,部分息肉表面呈腺管结构改变,是腺瘤!还有很多表面结构已经破坏,可能已经癌变!”,在一旁观看的张俊勇主任也震惊道,两位主任都表示自己尽管有着近30年的结肠镜检查与治疗经验,也很少见到过如此大的息肉,而且是长在瘦弱的8岁孩子身上。
孩子严重贫血,辗转求医
就在两天前,兰兰(化名)的妈妈走进高峰玉主任的诊室,讲述兰兰的病情,眼神中充满期待。“孩子从小就贫血,消瘦、没有力气,吃了多少补品都不见好,半年前我发现她大便经常带血。”
高峰玉主任打量了一下兰兰,发现兰兰略低着头,沉默者,显得消瘦,面色苍白,没有了本属于这个年龄的活力。
“半年来,我带着孩子去了多家医院就诊,一直没有查出具体的便血原因,贫血越来越厉害,听说咱这能为儿童做胃肠镜,我们就抓紧时间赶过来了……”。
要明确诊断,肠镜检查必不可少!
听完兰兰母亲的叙述,高峰玉主任对兰兰进行了仔细的查体,发现兰兰贫血貌很重,体型消瘦,腹部触诊软,没有包块,没有压痛、反跳痛。
询问兰兰病情,只说自己乏力,经常恶心、呕吐,有时候有腹痛、腹泻等不舒服,大便不带粘液及脓。经过综合分析,高峰玉主任考虑兰兰很可能是结肠息肉导致的便血,需尽快完善其他的相关检查,然后行结肠镜检查。
“化验血红蛋白只有57克,孩子属于重度贫血,是麻醉内镜检查的禁忌症,需要尽快输血把血红蛋白提到70克以上”,高峰玉教授耐心地跟兰兰妈妈讲解“给孩子输点血,再多补充点营养,然后我们再给孩子喝泻药,把肠道准备好,安全第一”。
结肠镜下微创切除息肉
经过2天的准备,兰兰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化验血红蛋白也提到了89克,一切准备就绪后,高峰玉主任娴熟地操作着肠镜,发现了孩子结肠多发巨大息肉,孩子贫血的原因终于明确了。
因息肉过多过大,考虑到患者年龄较小、营养状况差、手术创口大等问题,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高峰玉主任决定分次行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这一次先把10余枚大的,容易出血,形态容易癌变的切除,待恢复一段时间,再切除剩余的息肉。
病理结果证实:部分息肉已是癌前病变
很快病理结果出来了,内镜中心的医护们看到病理报告时,再一次震惊道“幸亏切的及时!”,因为报告上显示着:部分息肉为幼年性息肉,有些息肉是癌前病变—绒毛管状腺瘤,部分出现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这个病理结果也证实我们此次内镜手术是非常及时的,剩余未切除的息肉也需尽早处理。
什么是幼年性息肉病?
幼年性息肉(Juvenile Polyp,简称JP)又称粘液性或潴留性息肉,属于肠道错构瘤性息肉,多为单发.且多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
该病幼年者多,主要临床表现为粘液性腹泻、呕吐、便血,继发贫血及营养不良等,也可出现肠梗阻、直肠脱垂和肠套叠。
好发于直肠,息肉大小为数毫米至数厘米,表面多为光滑呈红色调,有粘膜附着,形状为无蒂型至有蒂型、分叶、结节状、奇异的形状(葡萄串状、芋头状、海草状)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分叶状的息肉内部多混有腺瘤及癌的成分,需非常警惕。有报道幼年性息肉病并发腺瘤及癌的几率分别为25%,18%。综合分析该患者情况,考虑该病可能性最大。
目前认为JP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有关该病的遗传特征尚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幼年性息肉的病理表现为:肉眼观,息肉5-50mn,红色或棕色,呈圆形或椭圆形,多有蒂,表面糜烂或浅溃疡,切面呈囊状。
显微镜下其特征性表现是囊性扩张的腺体衬有高的柱状上皮,固有层增生并有多种炎性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上皮细胞多数发育良好。
JP可存在局部不典型增生或呈癌前病变。
小儿消化道出血超过60%的病因是结直肠息肉,其次是结肠炎,孩子一旦出现反复便血、反复发作性腹痛、腹泻等症状时,要及时行肠镜检查。
潜心科普,不媚俗流
撰文:寇滦 刘柱 山东省妇幼保健院内镜中心
来源:消化内镜之音 联系编辑:laodu-sha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