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衷共继!集中国力量,用学术点燃消化道肿瘤患者希望之光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三地共举,云端相聚,CSCO-和黄医药消化道肿瘤高峰论坛盛大召开!

2021年3月21日,CSCO-和黄医药消化道肿瘤高峰论坛暨第二届爱优特高峰论坛盛大召开,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苏展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梁军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作为本次大会共同主席并发表致辞。来自全国各地的消化道肿瘤领域的专家通过此次学术思想的碰撞,共同开启了消化道肿瘤领域的新篇章。

李进教授

沈琳教授

张苏展教授

梁军教授和徐瑞华教授

基金项目启动,共促国内学术科研发展

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创立于2005年4月,主要致力于开展临床肿瘤学的继续教育,促进学术交流和协作研究。2021年,希思科基金会将会在和黄医药的支持下成立“希思科-和黄医药肿瘤研究基金项目”,主要资助包含(但不仅限于)VEGFR、FGFR和CSF-1R通路在内的新型多靶点分子靶向药物为核心(包括单药、联合放化疗及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等),在结直肠癌和神经内分泌瘤等实体瘤领域的临床研究及相关转化研究。李进教授作为基金会理事长,对和黄医药为中国临床肿瘤学事业的大力支持表示诚挚感谢,同时也期待国内研究者能够积极参与,共同为肿瘤学事业贡献力量!和黄医药中国首席商务官陈洪先生表示,未来和黄医药将一如既往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致力于以创新的理念、前沿的技术、高质量的产品更好地造福中国肿瘤患者、助力学术进步!

在与会同道的祝福中,“希思科-和黄医药肿瘤研究基金项目”正式启动!

基金会项目启动-上海会场

由左至右:徐烨教授、章真教授、张苏展教授、李进教授、苏慰国博士、潘宏铭教授、曲秀娟教授、张俊教授、陈洪先生

基金会项目启动-北京会场

由左至右:周建财先生、张文东教授、柳江教授、沈琳教授、周爱萍教授、白威教授、杨燕教授

基金会项目启动-广州会场

由左至右:马须春先生、王树滨教授、毕锋教授、蔡晓虹教授、袁霞教授、卢进教授

一、开疆破土,和爱一起

首个学术主题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潘宏铭教授主持,聚焦中国肿瘤药物创新发展及对结直肠癌治疗的贡献。

潘宏铭教授

苏慰国博士:绘就中国创新药宏伟蓝图,聚焦100%新药自主研制

苏慰国博士

创新是增长和繁荣的关键驱动力。和黄医药首席科学官苏慰国博士表示,中国抗肿瘤新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仿制走向创新的艰难过程,2014年之前,我国医药工业聚焦于原料药、仿制药的生产,甚少有创新药物面世。近年来,以呋喹替尼、索凡替尼等为代表的自主研发抗肿瘤新药集中发力,为肿瘤治疗贡献中国力量。

作为我国首个自主创新的国家一类新药,高选择性、强效、口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抑制剂——呋喹替尼只是开始,在创新肿瘤药的研发上,和黄医药宏伟蓝图已经绘就。目前和黄医药有9个临床阶段的产品,到2022年应该有13个产品进入临床研究。同时,不仅是产品个数,每个产品的临床研究也将会呈现几何增长的趋势。

和黄医药产品研发管线

曲秀娟教授:中国力量引领晚期结直肠癌治疗发展

曲秀娟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曲秀娟教授介绍道,结直肠癌(CRC)是全球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化疗仍然是晚期CRC的标准治疗,而在一、二线标准化疗失败后的晚期CRC患者,三线治疗仍以化疗为主,有效且可耐受的治疗方案非常有限,预后不佳。2018年6月26日,国际顶尖医学期刊JAMA在线全文刊登呋喹替尼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III期关键性临床研究FRESCO研究结果,合并肝转移患者,在有或没有肺转移、既往靶向治疗和KRAS野生型亚组,均观察到呋喹替尼治疗总生存期(OS)的显著改善;除此之外,呋喹替尼对患者生活质量也显著改善。

FRESCO研究发布截图

专家研讨环节

第一轮的研讨环节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周爱萍教授主持,沈琳教授、张苏展教授、潘宏铭教授、毕峰教授、苏慰国博士、曲秀娟教授共同展开巅峰对话。

在谈到从过去Fast-follow到现在best-in-class,未来还会到first-in-class,从医药共轭、临床研究者的角度,未来如何实现这一引领?苏慰国博士表示,中国医药水平突飞猛进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医药企业与临床医生共同的努力下,更多的first-in-class药物会造福世界患者。沈琳教授指出,中国医药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临床医生、制药企业和患者等共同努力,基于临床需求形成产品最后服务于临床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张苏展教授认为,医药企业的国际视野、政策支持是新药开发不可或缺的两个条件。潘宏铭教授表示,以和黄医药为代表的医药企业在已经实现临床上的best-in-class,未来first-in-class需要不断做好分子机制、基础研究,走出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毕峰教授也指出,first-in-class的发展应该不断推进基础研究向临床的转化,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敢于first-in-class布局,也要从基础和临床一步一步做起。曲秀娟教授也讲到,从基础科学家到临床工作者快速推进临床研究的设计,合理布局,各司其职,团队作战。周爱萍教授总结道,未来first-in-class药物需要国家政策、医药企业、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另外,河南省肿瘤医院刘莺教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柳江教授、江西省肿瘤医院万以叶教授、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钱晓萍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邹燕梅教授和四川省肿瘤医院卢进教授也围绕着本土创新药物研发话题发表了各自观点。

向右滑动:上海会场、北京会场、广州会场

二、初心不忘,为爱加优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毕锋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章真教授共同主持,聚焦结直肠癌抗血管治疗最新进展。

毕锋教授和章真教授

张俊教授:前沿之声——晚期CRC抗血管生成治疗最新研究进展

张俊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俊教授指出,抗血管生成治疗在CRC的治疗中进展不断,正逐渐为CRC患者打造“无化疗”时代。其中,信迪利单抗联合呋喹替尼三线治疗CRC的ORR达到15.38%,中位PFS为3.6个月,该方案初步疗效可观,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数据值得期待。此外,一项荟萃分析显示,BRAF突变CRC使用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较单纯化疗可以延长PFS和OS。

荟萃分析OS结果

此外,约85%-90%的结直肠癌患者为MSS型,免疫微环境贫瘠,不同的联合方案仍在尝试中,小分子TKI 免疫治疗能够减轻此类患者的免疫抑制并正常化肿瘤脉管系统,从而增强了两种疗法的抗肿瘤作用,其中信迪利单抗 呋喹替尼的客观缓解率(ORR)为15.38%,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3.6m,瑞戈非尼 特瑞普利单抗ORR为13.9%、 mPFS为2.6m,均验证了这一联合疗法的疗效。总之,晚期CRC抗血管治疗未来可期。

PD-1单抗 呋喹替尼治疗CRC研究结果

袁瑛教授:晚期结直肠癌的精准治疗及未来展望

袁瑛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袁瑛教授指出,随着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的上市,晚期CRC的治疗有了更多选择,从最初的的化疗,到如今的化疗、靶向和免疫,晚期CRC的精准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因素(治疗目标、肿瘤部位、分子特征、既往治疗方案、毒性等),实现个体化治疗、更好的排兵布阵,助力结直肠癌药物治疗疗效的提高。

结直肠癌治疗策略

袁瑛教授指出,RAS、BRAF和MSI/MMR在个体化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相应的靶向药物可使患者获益,如RAS突变患者的OS比野生型患者的差,RAS野生型患者一线接受抗VEGFR治疗疗效更佳;BRAF突变患者预后均较差,BRAF V600E突变型对BRAF抑制剂单药敏感,BRAF 非V600E突变型对BRAF抑制剂单药不敏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高度微卫星不稳定型/错配修复缺陷(MSI-H/dMMR)CRC患者获益明确。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MSI-H/dMMR CRC的研究汇总

专家研讨环节

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烨教授主持的专家研讨环节,山西省肿瘤医院白威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文东教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叶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涂水平教授、云南省肿瘤医院龙庭凤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叶升教授共同参与。呋喹替尼在后线消化道的肿瘤的治疗上已经展现出很好的疗效,未来在前线治疗和联合治疗上需要进一步探索,值得期待。免疫联合抗血管治疗在肠癌的治疗上应该找到优势人群,精准治疗。

向右滑动:上海会场、北京会场、广州会场

三、未来可期,携爱而行

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刘宝瑞教授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艳桥教授共同主持,聚焦于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消化道肿瘤治疗的现状及未来。

刘宝瑞教授和张艳桥教授

邱妙珍教授:见微知著——从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机制看消化道肿瘤的应用

邱妙珍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邱妙珍教授介绍,早在2003年,抗VEGF单抗(贝伐珠单抗)被FDA批准上市,并成为CRC一线治疗药物。二十年间,更多的抗血管生成药物面市,广泛应用于各实体瘤治疗中,2018年,呋喹替尼正式批准用于CRC。在肿瘤血管正常化窗内,抗VEGF药物与放疗、化疗及免疫治疗联用能产生协同作用。除了CRC,在消化道肿瘤中,临床试验证实抗血管生成的单药、联合治疗均具有疗效。INTEGRATE研究显示TKI显著提高晚期胃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2个月;更有研究显示抗血管生成药物与PD-1/PD-L1抗体联用,在晚期肝癌患者中反应率可高达50%。联合治疗已经成为未来的研究趋势。

免疫联合抗血管治疗消化道肿瘤研究汇总

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呋喹替尼已被指南推荐,用于晚期结直肠癌治疗,呋喹替尼联合紫杉醇二线治疗晚期胃癌(I/Ib)研究、呋喹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III期研究(FRUTIGA)正在进行,在胆管癌、胰腺癌等领域的研究也正在计划开展,期待它的表现。

呋喹替尼计划开展的部分研究

张小田教授:未来可期——抗血管生成药物在胃癌中展望

张小田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小田教授表示,胃癌的TNM分期、分化程度以及Lauren分型和血供相关,微血管密度是胃癌的预后因素。抗血管生成治疗在晚期胃癌二三线治疗中已获得大型III期临床数据支持:REGARD研究显示,雷莫芦单抗显著延长二线患者生存期;RAINBOW研究系列显示紫杉醇联合雷莫芦单抗二线治疗晚期胃癌获益显著;阿帕替尼对比安慰剂显著延长三线患者生存期(NCT01512745);呋喹替尼±紫杉醇二线治疗胃癌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III期FRUTIGA研究正在进行中,I/II期研究显示出很好的临床疗效。

不同方案二线治疗胃癌的临床疗效

除此之外,抗血管治疗在胃癌新辅助治疗阶段也获得初步疗效,一线及维持治疗的研究正积极开展。

抗血管药物在胃癌领域的布局

张教授还指出,胃癌的抗血管生成治疗面临多种挑战,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是未来研究重点布局方向;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疗效提高依赖于人群的精准选择,生物标志物研究提示PD-L1表达可能是抗血管联合免疫疗效相关预测因素;血管生成通路的其他靶点也是临床研究的开展方向,值得进一步探索。

专家研讨环节

专家研讨环节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宇红教授主持,甘肃省肿瘤医院杨燕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彭志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郑磊贞教授、湖南省肿瘤医院王伟教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袁霞教授共同参与,对抗血管治疗在胃癌治疗的应用前景各抒己见。

向右滑动:上海会场、北京会场、广州会场

展望:立足当下,放眼未来

最后,CSCO-和黄医药消化道肿瘤高峰论坛暨第二届爱优特高峰论坛圆满落幕。北京会场沈琳教授、上海会场张苏展教授,广州会场王树滨教授发表会议总结。

沈琳教授表示,胃肠道肿瘤治疗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抗血管药物需要不断探索,很开心看到消化道肿瘤抗血管治疗的初步进展,期待未来能有更大的突破!张苏展教授表示,科学永无止境,通过本次研讨会,全国各地的临床医生进行学术交流碰撞,共同推进我国肿瘤诊治水平的发展。王树滨教授表示,以呋喹替尼为代表的国产创新药为我国消化道肿瘤的治疗贡献力量。在精准诊疗的时代,在国内创新型抗肿瘤药物不断涌现的时代,这些抗肿瘤药物不断推动消化道肿瘤的诊治水平,也将为全球肿瘤治疗贡献中国力量!

会议现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