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资源】 |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01

柏拉图的本原学说

豆瓣:7.8分 (2014年3月出版)

介绍:

本书既然自我定位为对于柏拉图哲学的一个整体论述,所以它既是一部专题研究,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个适合于一般读者的柏拉图哲学导论。

02

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

豆瓣:8.2分 (2009年5月出版)

目录:

国家祭祀反映了一个时代对于天、地、鬼神的观念,也反映了皇权在天、地、人中不同时期的不同定位,是各个时期信仰系统中重要的一环。隋唐国家祭祀这个课题曾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层面上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但主要成果还是集中在围绕皇帝所进行的郊庙祭祀活动,《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则在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和社会这个课题上进行了新的探索。
03

救赎与自救:中华基督教会边疆服务研究

豆瓣:7.7分 (2010年10月出版)

目录:

本书以战争和政制转型作为历史背景研究中华基督教会边疆服务,史实详尽,发掘新史料和档案文献充分,对1949年前后中华基督教会和“三自”运动的描述客观有据,并进行了客观平实分析评述。

04

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修订版)

豆瓣:7.9分 (2014年11月出版)

目录:

“中国早就自成“小世界”,空间差别分明。两千年前,司马迁便觉察都市经济与商业发展的联系,并肯定竞争乃属自然趋势:“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幅
凑,不肖者瓦解。”虽说直到近代,他还被“不患寡而患不均”教条的信奉者斥作“崇势利而羞贫贱”,但历史总似乎在作出相反结论。
05

天朝的崩溃(修订版)

豆瓣:9.4分 (2014年10月出版)

目录:

本书大量使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朝奏折,和英国所藏中英交涉文件、日本学者汇编资料集等等,详尽考订并重建了与战争相关的大量基本史实。

06

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

豆瓣:8.3分 (2017年1月出版)

目录:

近代从事西式外交的官员产生于科举的道路,他们是如何“适应”外交这种全新的“职业”的?如何理解清朝外交机构的运作方式与特点?作者从清代档案中钩稽总理衙门、外务部及驻外官员的履历资料,考察其出身、选任、升迁、去向、群体演进等系列问题,构建并展现出晚清外交人员从起源、发展到所谓“职业化”外交官群体形成的全过程。“外交官”是一个研究薄弱的群体,本书的研究为今后的晚清外交史研究奠立了基础。

07

中国诗史传统(修订版)

豆瓣:8.5分 (2016年3月出版)

目录:

本书从《本事诗》开始,往下搜罗了两宋到明清重要的“诗史”论述,完整地勾画出中国文学批评史与“言志”的抒情传统并立的另一个以“诗史”标目的纪实传统。全书征引文献丰富,分析透彻,在对《本事诗》、明代复古诗论及清初王夫之、钱谦益“诗史”观念的讨论中均提出饶有新意的结论。

08

中国小说源流论

豆瓣:8.3分 (2015年4月出版)

目录:

关于中国小说史的研究,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为奠基作,它以时代为经,以题材、风格、类别为纬,论述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将近七十年来,虽然继续出版了多种小说史著作,但都没有超过它的水平。石昌渝的著作将小说史的研究从题材引向文体,开阔了小说史研究的视野,填补了学术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09

民国北京城

豆瓣:8.3分 (2014年10月出版)

目录:

本书不是把城市作为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舞台,而是综合考察北京这个古老帝都本身的转型,以及被塑造成现代中国“文化城市”的过程。作者指出,今天所认为的“老北京”其实并不很老,它并不是帝都时代的北京,而是不那么遥远的民国北京。

10

现代国家与民族建构

豆瓣:8.3分 (2011年8月出版)

目录:

本书系统地考察20世纪前期土耳其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演变,特别是凯末尔时代“土耳其史观”从提出到最终确立的过程,充分关注其内容和发展变化的轨迹。本书历史学的特色颇为突出,是一部细节丰满、启人深思的国别史研究。
11

推敲“自我”

豆瓣:9.1分 (2015年1月出版)

目录:

本书全面评介了从17世纪英国现代小说兴起之初始阶段到18世纪英国小说首次繁荣昌盛这一百多年里的主要小说作家、主要作品、流派风格和在英国及西方小说史上的贡献。书中包容、点评了西方特别是英美学者们过去对这些作家、作品从不同观点和角度所发表的重要评论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具体评介上,作者显示了出色的解读文本和人物分析的水平,把文本多层次含义都一一展示出来,起到了经典赏析的作用。
12

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的诠释学进路

豆瓣:8.0分 (2013年2月出版)

目录:

本书对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中的诠释学进路做出了系统的梳理,并从历史沿革和当代发展上分别对查尔斯·泰勒的学术思想做了深入的解读。此书在拓展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这突出表现在作者从诠释学上解释和评估当代一些重要流派方法论上的得失,既要另辟蹊径、不落一般窠臼,又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这是十分不容易的,表现出了深厚的学术功力。
13

自由与教育

豆瓣:9.6分 (2019年11月出版)

目录:

王楠通过洛克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与洛克《人类理解论》中对人性的分析、《政府论》中对政治社会的考察联在一起,全面阐述了洛克通过教育培养现代社会中自由理性的人的基本思路。渠敬东集中深入地考察了卢梭的《爱弥儿》一书,社会理论以往并没有充分考虑《爱弥儿》中的教育模式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影响,渠敬东的分析有力地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不仅和上篇对洛克的教育思想的考察构成了具有丰富理论张力的对照,同时也勾画出教育在构成现代社会的人心秩序方面所经历的一段重要历程。
14

列维纳斯与“书”的问题

豆瓣:8.7分 (2012年9月出版)

目录:

本书基于对当代思想气候、尤其是欧洲文学理论的这样一种观察:上个世纪在理论上是一个诗学,或者说是文学对于哲学的胜利的时代,然而这种胜利似乎只是加速了我们的失望和虚无感,因为文学自身越来越走向某种专业化,走向自我意识的自觉。
15

茶叶与鸦片

豆瓣:6.9分 (2010年7月出版)

目录:

《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内容简介:全球史研究的兴起,是近年来国际学坛上的一件大事,昭示着历史学发展过程中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仲伟民教授的这本新著,就是我国学坛对这个大事件作出的最新回应之一。
16

治政与事君

豆瓣:8.5分 (2011年910月出版)

目录:

明儒吕坤(1536—1618)在思想史上以《呻吟语》一书著名,本书研究他的经世思想,尤其以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实政录》为中心。在《实政录》中,吕坤的思考侧重在对政务的实际安排,是近代之前中国官僚系统内部关于地方行政实务的集大成之作,对清代官员尤其有重要的影响。本书对吕坤生平和《实政录》的研究以经世思想为关注点,是在十六世纪明代政治史的脉络中展开讨论的,还涉及吕坤所处的万历朝耐人寻味的君臣关系、政治环境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