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路一带的红色印记

■ 龙钢

在上海,有条以嘉兴命名的道路,位于虹口区的中部。在近百年的历史中,嘉兴路及其周边地区留下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这里不仅名人荟萃,中共江苏省委交通站、上海总工会秘密办公机关等都在此留下过红色印记。

历史上,嘉兴路地境隶属上海县高昌乡。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地境南部被扩入公共租界。地境内租界线为从新嘉路与东嘉兴路交叉处北首至物华路、海拉尔路路口之间的一条直线。宣统二年(1910年),租界线北部隶上海县引翔乡,南部属公共租界。由于此处公共租界连接着华界,因此,华洋杂处的特征比较明显。市政当局在市政建设和管理中运用了英美的管理理念,嘉兴路及其周边地区的许多建筑也体现了西方的设计思想。

嘉兴路捕房与陈独秀

说到虹口区嘉兴路,不得不说早年的嘉兴路捕房。

嘉兴路捕房始建于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早前,工部局公共租界警务处在虹口与汇山地区交界处租借美测第3649号册地,即东区地号479地块(时为汤恩路某处,今为哈尔滨路290号),并在1907年6月15日建成占地2.617亩的捕房(曾被称为“汤恩路捕房”“哈尔滨路捕房”),管辖当时的北四川路及北河南路之延伸段,辖区内主要为日本侨民。1913年更名为嘉兴路捕房。

嘉兴路捕房因其关押过中共创始人陈独秀,一时声名大噪。

1932年10月15日下午,由于叛徒告密,上海公共租界总巡捕房派人搜查了东有恒路(今东余杭路)春阳里210号,搜出大批文件和俄文版的共产主义书籍,当场逮捕了彭述之等5人。当天晚上7时,中共早期领导人陈独秀正在离东有恒路不远的岳州路永吉里11号伏案写作。突然,门被猛烈地撞开,陈独秀被捕,随即被押送到附近的嘉兴路捕房关押。

陈独秀的被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震动。宋庆龄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奔走呼号,蔡元培、杨杏佛、柳亚子、林语堂等人联名致电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营救陈独秀。在嘉兴路捕房关押三天后,陈独秀被押解到南京军政部军法司,后被移送到江苏高等法院江宁地方法院看守所关押。

嘉兴路捕房留存至今。其建筑立面是以清水砖墙为主的外廊样式,于2017年6月被虹口区列为文物保护点。2018年,虹口区有关部门对嘉兴路捕房旧址进行了修缮,将外立面复原到初建成式样,包括清水红砖和花岗石等,对重点保护部位门窗、天花等进行修缮,恢复了原有地坪等。

武装起义罢工令在此发出

嘉兴路边上的溧阳路曾有条麦加里弄堂(溧阳路965弄,现已拆除),这条弄堂的21号,曾是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总同盟罢工令发出的地方,它谱写了上海工人武装斗争的壮丽诗篇。

麦加里是新式里弄住宅,1923年由麦加利银行投资建造,共有38幢,为坐北朝南的西式砖木结构的二层洋房。1925年五卅运动后,上海总工会机关被查封后,曾在此建立秘密机关(麦加里21号),汪寿华、项英等4人组成上海总工会党团在这里办公。

1925年,上海工人第一、第二次武装起义失败后,上海陷入一片恐怖之中。在这危难之际,周恩来亲自担负起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重任。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决定发动第三次武装起义。当天上午9时,中共上海区委正式作出发动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决定。上海市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在中午12时起实行总同盟罢工、罢课、罢市。接着,上海总工会在麦加里21号正式发出总同盟罢工令。中午12时起,在周恩来等领导下,上海80万工人开始罢工,学生开始罢课,商人开始罢市。总罢工实现后便马上转入武装起义。22日晚6时,起义工人攻占上海北站,消灭了闸北最后据点。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震动了全中国和全世界。

21世纪初,麦加里因修建轨道交通而被拆除。为了纪念这一段历史,如今在其旧址立有“上海总工会秘密办公机关旧址”铭牌。

巴金在麦加里

麦加里,除了上海总工会曾在此秘密办公外,著名文学家巴金在1933年也从花园别墅迁到狄思威路(今溧阳路)麦加里21号居住。

1932年,巴金随舅父在花园别墅1号居住了将近一年。1933年春天,舅父去外埠工作,把房子退掉,巴金搬到狄思威路麦加里21号。1934年11月,巴金离开麦加里21号,乘坐日本豪华客轮“浅间丸”号去日本。1935年8月,巴金游学日本回来,又住进了狄思威路麦加里21号亭子间,直到1936年底搬离。这期间,巴金正在酝酿《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春》。他后来回忆这段时期时曾经说,到底还住过何处,自己也记不清了,“只有狄思威路麦加里还有印象。我在那里住过”。

1933年8月初,巴金第一次见到了久仰的鲁迅先生。麦加里离鲁迅先生居住的山阴路步行不过五分钟。根据史料记载,巴金居住在麦加里期间,与鲁迅先生相见不下七次。巴金后来谈到鲁迅对自己的影响时说:“他的书是我的一个指路者。没有他的《呐喊》和《彷徨》,我也许不会写出小说。”可以这么说,居住在麦加里期间与鲁迅的多次见面对巴金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瑞康里的谢稚柳

与嘉兴路捕房近在咫尺的瑞康里,是嘉兴路上具有海派文化特色的典型里弄建筑。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这里空屋较多,加上租金较低,许多文人、职员、新闻工作者、医生、书画家等在此居住,如赵超构、谢稚柳等。

瑞康里是日商日光公司在1930年投资建造的新式石库门里弄。当时嘉兴路先后建起了瑞吉里、瑞康里、瑞丰里、瑞庆里、瑞源里等。据说,建造这一带石库门房屋的是同一个老板。为房屋命名时,此人以“瑞”字当头,代表“瑞祥”,后缀“吉”“康”“丰”“庆”“源”五个字,代表吉祥、安康、丰富、庆贺、源泉。

瑞康里139号曾是书画鉴定家、书画家、美学理论家谢稚柳的住所。抗日战争胜利后,谢稚柳一家租下了139号房的一楼到三楼,是当时整条弄堂里的“大户人家”。谢稚柳搬来居住后,将底层的客堂间作为接待亲戚朋友的场所;二楼的前正房作为夫妇的卧室,紧挨着的后小间则为女儿们的闺房,亭子间是谢稚柳的画室。

在12平方米左右的亭子间里,安放着一张长沙发和两张小沙发,最为显眼的是一张在横头上拼接了一个柜子的大写字台。这张写字台是谢稚柳平时伏案作画的画桌。正是在这张写字台上,书画大师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画佳作,如《云壑松风图》《松下弹琴图》《林中仕女长卷》等。

谢稚柳有个习惯,他喜欢上午休息,下午接待来访的客人,书画大家潘伯鹰、沈尹默、徐伯清,还有弄堂里爱好书画的邻居们,经常来此交流。泼墨作画一般都是在晚饭后,一直画至凌晨才休息。谢先生的一些邻居后来回忆说,139号亭子间的灯是整条弄堂里最晚熄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