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谈读书:读书分四层,你在第几层?
时代书舍 昨天
“书读得少了,好像觉得很稀奇,不是我学问多大,你们自身造成的,你们书读得少,就这么简单的道理。
你多读书本身,不要关注我本人,就是这样。”
最近,就是这样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流浪汉,在抖音上,一夜之间却火成了“顶级流量”。
和其他流浪者不同的是,沈巍是个地地道道的读书人。
沈巍说,他每天的生活,只有两件事,捡垃圾和读书。
所以经常蹲在地铁里、马路边看书,就连拾荒的收入,也都用来买了书。
翻看他最初走红的视频里,他在和路人讲解《左传》等经典著作,娓娓道来,金句频出:
“儒家学说里'君子群而不党’的意思是,联合在一起但不营私。”
“唐朝考进士时基本没人选《左传》,因为和《论语》相比,它太长太深奥了。”
“对于浩如烟海的文化本身来说,我们都是井底之蛙,所以要不断学习……”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这是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通用能力。
知识不挑人,只有人、才会挑知识。
1
80%的人都在用的借口其实并不存在
太忙,没时间看书,总是第一个脱口而出的理由。职场人都在后悔大学没有好好看书,大学生又在遗憾高中没好好学习考入理想大学,追溯,我们是赢不过时间的。
你记录过自己一天的时间吗?
我给自己算了一笔账,一天24小时,除去工作8小时,上下班路上来回2小时,睡眠7小时,那么还剩7小时。
假如再扣去2小时加班,2小时家务,2小时吃饭,1小时娱乐,那么这一天确实没有时间看书了。自己也就心安理得了。
但是突然有一天,手机弹出一个时间检测报告,上周我使用手机时间平均每天达到了8小时!这么说8小时上班,8小时睡眠,剩下的8小时都在看手机!
其实仔细想想,并不是每天都会加班,也不是每天都做家务,并且每天的娱乐时间也会远超2小时!
大部分的上班族,没时间看书一说根本站不住脚!
韩姐是我在写作群认识的,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宝妈,儿子今年3岁。她说看孩子绝对是项力气活儿,孩子醒着的时候身边不能离人,陪玩陪说话,抱着哄追着喂,有时候累得坐着都能睡着。
孩子睡了还要做家务,还没做完呢,小家伙就又醒了,白天睡不了大觉,晚上也特别闹人,每次都在你睡得正香的时候哇哇大哭起来。
别说有时间看书了,能抽个十分钟睡一觉也难,整个人显得一点精神也没有。
在抑郁的边缘,韩姐参加了一个线上读书课,做家务或陪宝宝玩的时候当背景音听。这样生活里不仅有宝宝,还有了书里的多样世界,韩姐这才慢慢振作起来,并且在这个背景音下,宝宝也变得不那么爱吵闹了。
合理安排时间后,韩姐也开始写作了,从读书课里积累了不少素材,每个月韩姐写文章赚的稿费,还能抵得上宝宝的奶粉钱。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是时间让我们焦虑,而是我们辜负了自己的时间。
2
成年人你真的会读书吗?
看书不能坚持,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不怎么会读书!不会读书,就很难获得读书的乐趣,没有好的反馈,读书就会变成一件难熬的事情。
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层次的理解。比如《老人与海》这本书,很薄,发行2天就超过了500万册,作者海明威也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有的人把书看完,能讲出故事:一位老人在大海上捕大鱼,好不容易逮到了,结果被其他的鱼吃掉了,最后只带回了鱼骨头。就是一个消遣的故事吧,没什么特别的。
(《老人与海》片段画面)
有的人会重在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他们会赞美老渔夫的坚韧不拔,感受人与自然的抗衡,人不是轻易能被打败的。有一定人生阅历的人,会特别感同深受,一个故事能折射出很多人的心境,甚至有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
(《老人与海》片段画面)
有的人在领悟的基础上,还会从细节处分析,这部小说的表达优点就是简洁。
比如老人回到家之后,回想这段与大鱼搏斗,得而复失的惊心动魄的经历,也只说了一句话,“它们把我打败了”。简洁的对话增强波涛起伏的情节与老人平静内心的对比,突出老人坚强的性格。
句子虽然简洁,但核心该表达的都很完整,海明威的写作技巧就是多用动词。
(《老人与海》片段画面)
这是很多写作者都想达到的境界,言简意赅。前期模仿写法,慢慢再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有的人还会更深入挖掘,作者是怎么写出来这个故事的?故事是怎么搭建起来的?
顺藤摸瓜的研究,原来海明威以前也是个渔夫,书中老人的经历他都遇到过。只要细心观察生活,写作的时候就不用担心没有素材了。内心的小说梦好像又被唤醒了!
(作者海明威生前相关照片)
现代人的焦虑,大多是想的多,做的少的原因,并且缺乏耐心,做事总期待短期内获得回报。读书这件事就显得不合时宜,因为要靠长期的积累才能雕琢成董卿般读书的模样。
听名家讲书是个不错的方法,1小时内就能熟悉书中的内容,还能较深刻的理解书中的思想,并能抽丝剥茧在感悟的基础上,挖掘出对我们有帮助的核心元素。
说起读书,大家都认为这是一项比较神圣的事情,带着功利心有点俗。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以功利心驱动自己坚持读书,最终会读书会变成一件很神圣的事情。
3
好书+名师=享受
韩姐把她听的名家读书分享给我,果然很有吸引力,有种回到校园的感觉,我还边看边做笔记,特别充实!
这套书是北大教授张颐武推荐的,每本书用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从书本的基础内容到作者的生活经历,再到写作的技巧分析,所以听起来酣畅淋漓!
读一本好书,像是巧遇多年老友,又有那句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再次深深感受到了。
这里把这套解读经典的视频也分享给你,一本书,一位名师,一次与书籍的美好相遇!你懂得~
几十元买本书不一定看得懂
这里北大教授领读
深刻的内涵解读
通俗易懂的讲解
不到一本书的价格
带你读透5本世界名著
感受名校北大的知识底蕴
5部名著深度解析
15个高潮片段精讲
10个实用阅读写作技巧
优惠上线仅需29.9元
4
时光倒流上“北大”
视、听一体,全方位感受名著内涵:教授亲口讲述,搭配动画演绎,不同的节奏搭配不同的背景音乐,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丰富的色彩画面还有助于提升大脑的空间想象力。
一起成长,才是最好的教育!
北大博士生导师亲授,时光倒流重上“北大”:张颐武教授曾多次代表国家参加世界文化交流,桃李满天下,在微博上也收获了800万粉丝,他对事物点评犀利,把专业知识又讲的通俗易懂。
他出版的《一个人的阅读史》等大众阅读作品,总销量超过100万册。
(多次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
引导深层观察,发掘更多内涵:了解故事本身只是第一步,故事背后折射的内涵才是更有价值的东西,写作背景、作者经历,情感表达等,一般人和专家的解读层次不言而喻。
致敬经典,学习经典,还能提升写作能力:为什么这些经典可以传播几百年几千年?除了宏观的内涵,支撑起时间大考验的力量,是来自每个微观细节处的表达,教授一点点帮我们找到经典的写作诀窍,并教我们学会应用。
零度写作法、对话描写、情感表达、文字想象力、人物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谋篇布局……
经典的影响潜移默化,好习惯的养成有益一生:除了这几本精选经典书籍,教授还专门推荐了多本对心灵成长有帮助的图书,不只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吸取书中精华,滋润每个纯洁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