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节节贯穿原来是这样!
一、一动俱动,不分先后
很多太极拳习练者经常问起这样一个问题: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怎么操作?比画了几下后,总找不到节节推进的感觉。这些人完成一个这样的过程:两手抱头蹲下,然后站起来。
边做边体会:踝、膝、胯三节,哪一节先动?他们反复做了几次,有快做有慢做有很慢做的,答案是相同的:三节不分先后同时动。再让完成一个过程:面墙弓步而立,双手握拳,拳面紧贴墙面。骤然发力,反复做。边做边体会:颈、脊、腰、胯、膝、踝、肩、肘、腕此九节,哪一节先动?答案也是相同的:九节不分先后同时动。
接力赛跑是“节节依次、节节推进”,每位运动员依次跑动,每“节”的起动轮流依次。走架则全然不同,一动俱动,所有部位都是同时运动,就像电流的流动,所有电荷不分先后同时运动。
走架的一动俱动只是各部动的幅度不同而已。在走架时,节节依次、节节推进之提法是缺乏科学性的,会误导练习者。古典拳论只有“节节贯串”之说。节节贯串与节节依次、节节推进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节节依次与节节推进之说缘自对“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的误解。
在技击时,双手按胸发力,发力者的身体有两点与外界接触,即足与手掌。真的是力起于足底,由脚而腿而腰,最后到达手掌吗?若果然如此,则“起于”和“到达”必有时间差。贴胸发力之刹那间,由简单的力学知识知道,足底、手掌及脚、腿、腰,它们受到的作用力的大小(不包括体重力)是相同的、时间是同时的,没有时间差。没有时间差,何有节节依次、节节推进?
二、匀缓走架与发劲不尽相同
单操发劲与匀缓走架,情况有些不同。单操发劲,比如做冲拳运动,可以有“以腰催脊,以脊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腕”,节节依次、节节推进的存想;也可以有“以指领腕,以腕领肘,以肘领肩”,节节依次、节节引领的存想。练习陈式太极拳,发劲时,可以有节节依次、节节推进,节节依次、节节引领的存想。
发劲时作节节依次、节节推进的存想,确是对长功有帮助的。尽管存想归存想,事实归事实,实际效果还是有的。匀缓、无始无端走架时,由膝腿的前弓、后座,引起重心在支撑面内缓缓移动,完成全身全方位的身肢放长、收缩运动。
这样的一种运动,一个过程,容易让人产生节节依次、节节推进的错觉。匀缓、无始无端、无发劲走架不宜有节节依次、节节推进之存想与操作。“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不需要依次,不需要推进,骨节松开,彼此保持适度张力,无令丝毫间断就对了。“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主要是为了“总须完整一气”,不是为了节节依次、节节推进。
杨澄甫说:“习练运行时,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两臂骨节均须松开,肩应下垂,肘应不曲,掌宜微伸,手尖微曲。”看不出有半点节节依次、节节推进的表示。虚领顶劲、气沉丹田,这是一个身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对拉拔长过程。操作时,节节保持适度张力,没有“节节依次、节节推进”过程和用意。沉肩坠肘,其用意能使肩、肘关节松开自然,这是一个臂与身躯、大小臂间的对拉拔长。同样,操作时,节节保持适度张力,没有“节节依次、节节推进”过程和用意。
相对肢体,腰隙动幅最小,因动幅小,又是全身重心、中心所在,所以通过朝夕走架,主宰于腰之体验自然产生。主宰于腰之体验可以打个比方:身体靠近一棵树,双手缓缓用力推树,身体会被缓缓推离树干;双手拉树,身体会被缓缓拉近树干;反复推拉,人体受树的主宰作用便会明显地感觉出来。
这个过程里,树干相当于走架时人体的腰部,身体相当于人体的四肢。走架过程,有了四肢被腰推离远去和被腰吸引靠近交替进行的体验,主宰于腰就有了。这个时候可能要出问题了,会误以为各节都以腰为中心、节为主宰,时而节节依次、节节推进,时而节节依次、节节收缩。而事实却是,各节不分先后都是同时在动,不存在时间差,只有动幅大小之差异和各节各有不同的体验而已。
图文无关联
三、“因”是关键
看古典太极拳论,要分清哪些语句是因,哪些是果,哪些是形容,甚至是很夸张的形容,哪些是可以身体力行可操作的,哪些是精神层面上的。练习要从“因”人手,直接找结果是徒劳的。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沉肩坠肘等是“因”,周身节节贯串、总须完整一气等是“果”。
没有因就没有果,有因必有果,果是水到渠成。走架时,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沉肩坠肘做好了,周身节节贯串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练习者头脑里如果被“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占据着,被节节依次、节节推进影响着,那么,请在走架时忘掉这些语句吧。知道了因,有了因,即使不知道果,又有何妨?果自然会不期而至。
拳打千遍其理自现,有了正确的体验,还需要有科学正确的认识。体验是对的,而讲法是错的,容易误导后来者。对于初学者,一时难以明白难以操作的,要有勇气和智慧把它暂时放下,要养成从古典拳论找答案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