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趣史 99.野狐岭之战——血战
蒙古军收到情报,急速前进,进据獾儿嘴,占据了野狐岭北面的山口。但是从数量上看,军处于绝对劣势,而且金兵占据了周边一座座小山,尽占地利。
木华黎对成吉思汗说:“彼众我寡,若不奋死力战,未易破敌!”
史书记载:“木华黎为前锋,率敢死士,策马横戈,大呼陷阵,帝麾诸军并进,大败金兵,追至浍河,礓尸百里。”
就那么多。
我认为中国史学家描写战争有一个特点,就是侧重描写战前和战后,绝不肯用过多的笔墨去渲染战争过程——哪怕它再重要。这个习惯从《春秋》开始就形成了,也许是因为古人不重视过程,也许是史学家不擅长描写过程(毕竟是外行嘛)。还有高人曾经说过:“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每次战役都不一样。描写过程,容易误导别人纸上谈兵。所以《孙子兵法》只告诉你该做哪些,而不告诉你该怎么做。”
有道理是真的,但是让我们后人解读战争过程颇费周折。
我翻阅了很多资料,可以描述一下这次战役的概况。
金兵众而蒙军寡,金兵阵型严整而蒙军队型疏开,金兵先处地利而蒙军被迫仰攻,如此之局势,非奇谋不可以胜也。
成吉思汗观察了周边形势,顿时了然在胸。下令不对野狐岭做全线出击,而是聚兵围攻金精锐的10万中军。
其它山头的部队想援助,一时半会儿还赶不过来。这下,变成了12万打10万。在局部战场上,蒙古军队占据了数量优势。
这时,成吉思汗又放出了狠招:派出一万八鲁军死士直奔金军的死穴——帅旗。
九斤看到对方一副玩命的架势,心里也有了数,毫不客气地亮出了王牌——重骑兵,要给蒙古人一个迎头痛击。
想当年,金兵灭辽灭宋,纵横中华未逢敌手,就是依赖着重铠骑兵。重铠骑兵,又分为“铁浮屠”与“拐子马”。前者人马皆具重甲,不惧弓箭与寻常兵器,在历次战斗中搞得宋军闻风丧胆,后来靖康之变后宋军爆种,拿出玩命的精神贴上去使重斧劈砍肩胛、头颈等连接部,才好歹制住了其嚣张气焰。
“拐子马” 是“铁浮屠”的3.0升级版——由三匹马皮锁相连(可以联想一下赤壁之战时曹操的水上联营),“堵墙而进”,其集团冲锋对步兵阵型的破坏力极强,令宋军极为郁闷。后来郾城大战中,岳飞出动了专门训练的特殊装备部队,在拒马的帮助下,使出长柄麻扎刀剁马腿,然后抄重斧的弟兄们扑上去猛砍坠马者肩胛、头颈的恐怖战术才艰难取胜。
如果你还不太明白这种重骑兵的形式,可以参阅欧洲的中世纪骑士,差不多就是那个样子。
“先锋官出,把敌人给我压回去。”女真重骑立刻应声而动,向着山岭下的蒙军先锋发起了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