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书有益)《风云石马垭1933》修订版—正文第二集
循声而往,翻越过一个小山嘴,七宝寺近在眼前。
但见绿荫拥簇之间,有青瓦白墙,依山而建,更显露出些许斗拱飞檐。踏过修建于明代嘉庆二十二年(1543年)的南池桥上面的青石板,已然抵达七宝寺大门之外。
层层条石,垒砌成一丈多高、一尺余厚的围墙。每块条石均形制规整、四棱上线,表面缀有细密的錾纹,无不显示着精雕细琢。在得到守门先生的许可后,得以顺利进入。沿着台阶拾级而上,两侧古木参天,阳光从罅隙中射进,斑斓耀目。九九八十一级梯步走完,即见一平台,上有明代四柱两滴水木质牌坊一座,巍峨矗立,中间榜书“七宝寺”三个篆书字,遒劲有力。整个牌坊斗拱飞檐,绿瓦红柱,气势非凡。
牌坊之后,却有清代石狮子一对,蹲坐于基座之上,怒目而视。左侧为雄狮,脚踩绣球,右侧为雌狮,爪逗幼狮。再往上十八级台阶,即抵山门,山门首额,“七宝庄严”四个鎏金楷书大字闪闪耀目。早有学生闻讯通报了校领导。训育主任何朴村、教师罗天照一道,已经在山门前等候。赵述侨、赵全英主动招呼两位老师。
“元亨先生,几个月不见,春节还过得愉快嘛!身体还好嘛!”两位老师主动和赵元亨打招呼。
“两位先生!”赵元亨连忙回礼,“托你们的福,生活还好。实在是抱歉!女儿全英在你们这读书,我只来过一次。我这个父亲不称职啊!”
“你老人家是金宝石马垭赵氏的族长,德高望重,家务事情肯定繁忙,我们能够理解。但是,重男轻女要不得啊!赵述侨在这读书,你每个月来一次,现在女儿在这读书,你一学期来一次。对待儿女,一碗水要端平嘛……”罗天照老师一边开玩笑一边说。
“罗先生批评得是!”赵元亨继续赔礼,“所以我给娃儿说,今天亲自送她来,要不然,我这个'重男轻女’的罪名就坐实了!”
何朴村老师哈哈大笑:“元亨先生,言重了!你的儿女都在我们这读书,两兄妹品行端正,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成绩都是名列前茅。这种儿女都在我们这读书的,还是少见,要感谢你对我们学校的信任!我们学校的女班,很有特色,你把女儿送到我们这来读书,肯定是来对了的,今后肯定不得失悔(后悔)。”
罗天照老师见赵全英扎成两个小辫子的秀丽长发,明亮的大眼睛,丰满的脸庞,匀称的身材,而且没有像其他部分女生那样缠过小脚,和去年相比,更加显得朝气蓬勃,清爽干练,内心十分喜欢。就问她:“全英啊,你的初心还记得不?你为什么读书啊?”
赵全英回答说:“当然记得,先生去年开学就问过我。我的初心没有变,我想多学点文化知识,读书可以明白更多的道理。再说,时代不同了,我们女的,也应该有所作为。”
赵元亨笑了笑:“去年娃儿就坚决要来读书,我实在是拗不过她。现在读了一学期,总不能就断了。麻烦老师们严加教育培养。还是以前我说过的那句话,如果娃儿不听话,就给我严肃批评、随便打。在我这,儿子女儿都一个样,你们放心,我不得惯实(宠溺)娃儿的。”
“元亨先生,你这说的啥话?”何朴村老师接过话题说,“我们最多就打手板,更何况,你的儿子赵述侨也是我教,我就从来没有动手打过,他也不给机会啊。你们家女儿这么资本(文静),上学期也完全没得问题,你舍得动手打,我们可舍不得!”
大家哄堂一笑。
所有事情差不多办完,赵元亨叮嘱儿子女儿几句后,就踏上了回程。
赵璧蕙和其他两名女同学,邀约着赵全英一起去安排生活,一起铺床叠被、整理文具课本,忙得不亦乐乎。
学校下午正好没有安排课程,老师要求大家重点整理内务,帮着打扫学校卫生。任务完成后,乘此机会,赵全英和赵璧蕙一起,又一次在学校四处转转看看,一切都是非常的熟悉。
这所学校是由明代寺庙传承改变而来。此地位于西(充)、南(充)、蓬(溪)三县交界处的藏珠山上。三面环水、一面临山,形似半岛。之所以名曰“七宝”,是因为佛家经典《般若经》中,将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作为“七宝”,藏珠山上的这座寺庙坐拥上述宝物,因而得名。不管怎么说,这里绝对是一处人杰地灵的宝地。
山脚下的西溪河,周山而折、蜿蜒而东。两岸苍柏翠竹、鲜草缤纷、花香扑鼻,溪水清澈见底、游鱼成群。若驱一叶扁舟行其上,则顿感心旷神怡,几疑身在桃园之中。
七宝寺所在的藏珠山,被周围的老道山、东道山、园林山、大山山和双篮山环抱,与周围六山相互映衬,更显得圆润秀丽。山间茂林修竹、藤罗洒地,峭壁嵯峥、古柏参天、百鸟争鸣,成套的明清古建筑点缀其间。
从南池桥过来,由南向北一条直线上,依次分布有牌坊、山门、前殿、大殿、文昌楼、奎星楼、南池书院,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周围山脚下,分布零散地辅有寮房、厅堂、楼阁、碑亭等,林林总总。
最为神奇处,当推位于藏珠山西面山腰的“神仙洞”,大小有七个,三个掩藏于浮土中,三个半掩,仅余半门。另一个完全裸露在外者,形制最大,一人多高,一丈多宽、三丈多深,嵌有双扇木门,“吱呀”推开,只见地面平整,壁上分布有五个壁龛,左右各二、正面有一,恰可分别容纳一人躺卧,壁龛外围雕琢有垂幔,俨然居所睡床一般。山洞穹顶及四壁,更有刀枪剑戟、牛羊马犬等各色浮雕,十分精美。相传古代有仙人在此洞修练悟道。后来有老师讲,这世上其实并没有神仙,这只不过是一座汉代古墓。年代太过久远,竟然没有一丝恐怖阴森之气。因为十分幽静,每天都有学生到这来做作业,这里被打扫得十分干净整洁。
通过请教老师,赵全英才获知,七宝寺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明朝初年就建成有寺庙,目前从大殿中檩上获得的文字记录显示,最迟都是在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重修。清高宗乾隆七年(1742年),本地进士王灏晚年回乡捐资建造房屋开创南池书院,整个七宝寺开始儒释道合一。民国元年(1912年),本地廪生何淦侯先生在张澜先生的大力支持下,率邻里人,前往七宝寺打菩萨、破除封建迷信,后又逐走和尚,提取庙产,收复管理全部园林,创办了七宝寺高级小学(开先名为金宝乡高级小学)。
这处历经四百多年风云的庙宇,最近的一百九十年则均为学校。前殿、大殿、文昌楼、奎星楼、南池书院,都已经改建成了教室、校舍,至于寮房、厅堂、楼阁之类,则被改建为了住宿、厨房、运动场。整个校园,各地各处,书声琅琅,活跃着青春气息。
无疑,学校的生活十分愉快。罗天照老师继续亲自教授赵全英。他发现,面前的这个女生,保持着一如既往的学习劲头,学业上十分上进,各科成绩都是四分以上(当时实行的是满分五分制度)。尤其是品行十分端正,待人接物有礼有节。班上同学任秀全是中和乡人,家庭条件较差,赵全英经常把自己家带来的米和红薯分给她,两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不久的一次课后,赵全英和任秀全在七宝寺后山的竹林里做完作业,忽然发现同学陈素清、何绍云、何淑兰三人,在一起围观一张纸条,并在轻声细语地念诵着。凑近一看,竟然是一段《三字经》,不过,这个《三字经》和平素见到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完全不一样。只见上面写的是:
天公平,地公平,人世间,不公平。
狗军阀,整百姓,种洋烟,毒人民。
征捐款,刮金银,拴吊打,铁镣绳。
倾家产,完不清,贪无厌,豺狼性。
我穷人,难活命,参军去,当红军。
均田地,做主人,破世界,扭乾坤。
……
二人大吃一惊:“你们这个东西是从哪得来的啊?如果遭天照先生晓得了,那还了得!”
陈素清四下一望,轻声说:“小声点!这个东西就是天照先生悄悄给的。这上面说的都是实话,你们看,现在的国民政府像个啥话,那么多的农民吃不饱、穿不暖,死命拼命地做庄稼,到头来,粮税一交,手里剩下的过冬都困难啊!”
“就是。”何绍云接着说,“交不上钱粮的,要遭整,流泪流血,甚至有的人还要丧命。有哪个敢出头来帮忙?敢出头的也要遭整。穷人就是死路一条。”
“那不一定哦!”何淑兰接着说,“共产党要来了,红军要来了,听说红军是为人民的,专门整贪官污吏。这些大坏蛋的日子就要到头了。”
赵全英刚想问个究竟,上课的敲钟声急促而清脆地响起,只好作罢。那个纸条被陈素清收回后折成了三叠,放进了贴身的底衣里,就像是在收藏一件十分稀奇的宝贝一样。
几天后,赵全英单独找到罗天照老师:“罗先生,我有一些事情搞不明白。”
罗天照老师招呼她坐下,问:“学习上的事情?”
“不是。”
“生活上的事情?”
“也不是。”
“那是啥事情呢?”
“为啥那么多的穷人,拼死拼命的干活、做庄稼,还是吃不饱穿不暖呢?”
罗天照老师笑笑:“你们家条件优渥、不缺吃穿,你为啥还关心贫困老百姓?”
“我们家有几户佃农不假,但父母从来没有把他们当过外人。总是收最低的租,把他们当亲戚一般。父亲在他们面前,从来就没得东家的架子,只要他们有困难,我们家都会帮忙。因为走得近,所以十分了解这些老百姓的生活情况。父亲经常说,几十年前,我们也是穷人。正是因为父亲对佃农好,那些佃农也十分尊重我父亲,就像是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没得一点虚情假意。”
“难得你小小年纪,就明白这个道理。更难得你们这样的家庭,还能够做到不忘本。既然这样,我就不妨给你简单讲讲。”
通过老师的这一席话,赵全英才赫然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原来,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出在土地上。只有土地上才能长出庄稼、收获粮食,才能让人有吃有穿。这个土地,绝对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在国民党的统治下,虽然说是推翻了满清政府,其实换汤不换药,还是没有改变以往清朝时候的基本情况,土地根本不是农民的。现在这个社会,地主豪绅垄断性地占有大量的土地,靠收取耕种者的高额地租过着奢靡的生活。而广大劳苦大众则要忍受地主的残酷剥削与压迫,生活十分困苦。
四川的老百姓过得苦,川北地区的老百姓过得更苦,其中以南充为代表。南充南路一带的李渡、太平、金凤等乡镇,土地平坦、交通方便、水源丰富,粮食产量相对要高一些。但是对于南充西区的山区一带,诸如我们金宝、龙泉、中和、三元等乡镇,穷苦百姓最是苦难深重。
为了说清楚这一个事实,罗天照老师给赵全英讲了一组数据。
从整个南充地区面上看,每一百个人里面,就差不多有二、三个豪绅地主,这几个极少数量的豪绅地主,就拥有六成以上的土地。而达到总人数八成左右的贫农雇农,仅有不到三成的土地。就金宝情况看,这两年的粮食产量大概算下来,每人差不多三百多斤,除去各种捐税,每人平均一百多斤,很多农民只得靠红苕、糠菜、树皮等充饥度日,不少人被迫给地主富农当牛作马,有的没有劳动力,甚至只好乞讨为生。
“原来是这种情况。”赵全英回答说:“先生,我晓得了,我们乡下有个言子(民谣),说的应该就是这个事情。”
川北山高恶魔多,整得穷人揭不开锅。
吃的是猪狗食,睡的是乱草窝。
她把这一段民谣背诵了出来。
“就是这样的。现在的老百姓过得太穷太苦,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苛捐杂税太多太杂。”罗天照老师接着讲。
沉重的苛捐杂税和高利贷盘剥,搞得老百姓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农村农民除负担沉重的田赋以外,还有什么剿赤捐、子弹捐、被棉捐,壮丁费、马路费、慰劳费、特别费,连乞丐也要交“花子捐”,烤火要收“火笼捐”,煮饭要加收“搭钩捐”等等,有时一年三征增加到十四征,而且乡、保、甲长还要层层加码。
赵全英说:“这个我也听说过,在我们乡下老百姓中间,流传着两个顺口溜。其中一首是:
乡长万户侯,保长有搞头。
甲长撵山狗,百姓泪长流。
另一首是:
乡长用的梳子梳,保长用的篦子篦。
轮到甲长没搞头,就用刀子剃。”
先生点头示意,接着往下讲。
不少农民因无法缴纳捐税、押金,在青黄不接的季节,或迫于逼债吊打,只有向高利贷者借贷。借粮的,春天借一斗,秋后就得还三斗﹔借钱的,场息、月息一般是一至五分。此外,还有抓壮丁、遭匪患,兵匪勾结、横行乡里。加上最近的这几年,连续的灾荒、瘟疫,老百姓简直就是苦不堪言。
罗天照老师的这一席话,听得赵全英义愤填膺:“罗先生,不可能就这样一直下去,有没有办法可以改变这一切?”
“办法肯定有,我相信很快就来了。”罗老师看着窗外:“你们这些学生,现在年纪还小,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读书,只要有了文化,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够改变的。人的一生,一定不只是安身立命、扬名立万,需要追求的东西,其实还有很多。”
从罗天照老师处出来,赵全英特别留意到树立在路旁边的那一通七宝寺特有的“圣旨碑”。碑身一人多高、两尺宽,龙纹缠绕、字迹劲道、精美绝伦,两则关于奖励教师业绩的碑文左右并列镌刻在一起。其中一则具体内容为: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化宣列郡,资表率于黉宫;道在群书,赖阐扬于师席。尔四川叙州府教授何以善,教士有方,授经多术。持躬醇谨人材正,籍以陶成;讲业详明文义实,资乎研究。兹以覃恩,授尔为文林郎,锡之敕命。
於戏!楷模不愧,用特奖乎前劳;砥砺无穷,尚克勤夫后效。制曰:恪恭奉职,良臣既殚厥心;贞顺宜家,淑女爰从其贵。尔四川叙州府教授何以善之妻王氏,含章协德,令仪夙著于闺帏;黾勉同心,内治相成于夙夜。兹以覃恩,赠尔为孺人。
於戏!龙章载焕,用褒敬戒之勤;翟茀钦承,允作泉原之贲。
圣旨是封建时代的最高荣誉。想这位何以善先生,教学业绩得到了皇帝的肯定,家中夫人也得到了奖励,才有了这种流传几百年的殊荣。但又如何呢?只不过历史烟云而已。
赵全英想到了罗老师方才所说的“人的一生,一定不只是安身立命、扬名立万,需要追求的东西,其实还有很多”,忽然有了新的思绪。
读书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吗?赵全英其实并没有多大的信心。但是从罗天照先生口中说出来的事情,一定有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