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龙井问茶(之二)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龙井问茶(之一)

观赏杭州西湖周边的群山,凡有空余土地处,哪怕是陡峭的坡地,无一不是茶园。然而,西湖的种茶历史到底起源于何代,历来就有多种说法。从中选择一个最有说服力的概念,大约当推苏轼。

话说北宋熙宁十年(1077)四月,五十四岁的东坡先生担任杭州市长(徐州知州), 至元丰二年(1079)三月离任,在这里生活了一年零十一个月。工作之余,他对西湖的种茶历史进行过深入考证。

东坡先生综合分析研究后认为,西湖最早的茶树位于灵隐、天竺香林洞一带,是由南朝刘宋诗人谢灵运在天竺翻译佛经时从天台山带来茶树种子,并种植栽培的。天台属于浙江茶叶的发祥地,至今还保存有葛洪植茶的遗址。

按照东坡先生的这一推断,那么,西湖的种茶历史,应该起始于南北朝,迄今大约一千五百年。

唐时茶圣陆羽写有一本茶叶专著《茶经》,明确记载有“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这是关于杭州种茶最早的文献。这一记录表明,最初茶的栽种、炒制以及饮用,都紧密联系着佛门寺僧。

当年,陆羽为了撰写《茶经》,亲自到杭州西湖、余杭苕溪考察,全面记录了西湖山水,并写下了《灵隐寺记》《武林山记》,他把“天竺灵隐二寺”所产茶,评为全国名茶。

大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担任杭州市长。八小时之外,常游历于山水之间。他与当时灵隐寺后面韬光寺的开山和尚韬光禅师交情很厚,曾经策马进山,与韬光禅师汲泉烹茗、吟诗论道。

北宋时,杭州产茶已见于经传。南宋《咸淳临安志》记载:“岁贡,见旧志载,钱塘宝云庵产者名'宝云茶’,下天竺香林洞产者名'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者名'白云茶’。”此处的“旧志”,实际上是南宋《祥符图经》。被列为“岁贡”,足见北宋时杭州西湖所产之茶已堪称茶中佳品。

元代以后,龙井一带所产茶开始出名。当时南来北往的游客都必游龙井,完全有一番“不到龙井,等于未游杭州”的旅游概念。

“龙井”茶,成名在先,得名在后。在元、明、清时期,更是名声鹊起,已经成为名茶中的后起之秀。

明代,龙井所产茶已颇负盛名,载于史册。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明万历年间,《杭州府志》记载“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钱塘县志》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不一而足。

清代,龙井茶名声日盛,西湖周围乡村也开始发展茶园种茶。自此,龙井茶步入全新发展阶段。

清初《玉几山房听雨录》载,西湖南北“两山产茶极多,宝云山为宝云茶,天竺香林洞名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名白云茶,葛岭名云雾茶,龙井名龙井茶。南山为妙,北山稍次。龙井色香青郁,无上品矣”。简直是最高的赞誉。

雍正年间,《浙江通志》载,杭州西湖“盖南北两山及外七邑诸名山,大抵皆产茶”,而“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取一旗一枪,尤为珍品”。

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先后六下江南,其中四次巡幸西湖天竺、云栖、龙井,观茶作歌,对龙井茶赞不绝口,并将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使龙井茶名声远扬。

乾隆十六年,第一次南巡杭州,在西湖天竺观看龙井茶的采摘和制作后,写下了《观采茶作歌》。乾隆二十二年,第二次南巡杭州,游览云栖,又写了一首《观采茶作歌》。乾隆二十七年,第三次南巡杭州,畅游龙井,并品龙井茶,作《坐龙井上烹茶偶成》诗一首。乾隆三十年,第四次南巡杭州,再上龙井,赋《再游龙井作》诗。

还好,这位写了四万三千多首诗的皇帝(尽管没有一首得以在全国民间广泛流传),这四首得以流传了下来。

但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大凡大人物到风景区游玩,兴致到位后,顶多写个名字、题个匾额,已经是足够的荣耀了。而乾隆皇帝对于杭州龙井,竟然先后写过三十二首诗。

这三十二首诗,来源于“龙井八景”。乾隆皇帝分别写一首感觉不过瘾,果断每一个景点写了四次。因而总共是三十二首。

所谓“龙井八景”,是当年乾隆皇帝到龙井寺,先后三次重游,题下的龙泓涧、风篁岭、过溪亭、方圆庵、涤心沼、一片云、神运石、翠峰阁等八大景致。

龙泓涧在北宋龙泓亭旧址旁边,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瀑布水泉,寺旁层崖壁立,飞流倾泻。

风篁岭泛指西湖与钱塘江的分水岭以及龙井泉南北截水范围所在的大片山林,两宋时以“修篁怪石,风韵凄然”的独特风貌而闻名。

过溪亭因辩才和尚送苏东坡回城时,不经意间破例过了寿圣院前山溪而建,又称“二老亭”,亭址原在俗称“上龙井村”山坡上。

方圆庵原是辩才和尚退隐老龙井寺寿圣院后所建的卧室之处,杨杰《寿圣院记》中说“庵曰'方圆', 不执一也”,表示能圆则圆,能方则方,顺其自然。

涤心沼也是从寿圣院借用过来的景物,杨杰记文中解为“沼心'涤心’,渊清澈也”,感觉与老龙井泉池存在些许渊源。

一片云实际上是一块天然岩石,形状很像舒展飘逸的云彩,如今竖立在龙井茶室游步道北侧、上风篁岭大道上方的幽深林石丛中,石上有乾隆初到龙井时品题的手迹。

神运石原在龙井泉池中,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人们在淘井时由八十名大力士一起发力,才从井中将这块约一人高、状若蛟龙的奇石取出。

翠峰阁原址可能是明万历年间建造的霖雨阁,是一座楼阁式建筑,倚碧螺峰山崖、面龙井泉池而造。

龙井村,方圆之地,却充满了历史感。

(0)

相关推荐

  • 城记 | 西湖种茶已千年

    每到初春,龙井新茶上市,带着梅家坞山野灵动的气息和西湖蕴藉的人文艳迹.取一枚极透亮的水晶杯,要那种最简洁朴素的细长杯型,轻轻注入刚刚浮起蟹眼的水,八分满.撮几芽浅碧,缓缓撒在水面,看茶儿在水中慢慢地舒 ...

  • 千载茶韵 问道龙井 陈鼎

    . 千载茶韵   问道龙井    陈鼎 .      杭州,三月.春日的阳光洒在一排排茶树上,也洒在郑顺高的草帽上.郑顺高行走在修剪齐整的茶树间,一只手扶着腰上系着的竹背篓,另一只手在身前的茶树上游走 ...

  • 杭州龙井新春问茶

    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 春天的杭州,一湖绿水.一片青山.一地红花,给人留下了"人间天堂"的惊艳印象.长在西湖之滨的龙井茶,汲取天地之精华,老 ...

  •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龙井问茶(之一)

    一 若非游学杭州,我决然难有机会到达龙井茶的故乡龙井村.若非到达龙井村,我决然不会在龙井茶的产地亲品龙井茶. 驻地的周边,其实已经充满了龙井茶的气息.出门左转,就是一条青石板铺就的民间商业街.两侧疏密 ...

  •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龙井问茶(之三)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龙井问茶(之一)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龙井问茶(之二) 三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等级.这种规律扩张到自然界,就连茶叶也不例外. 享誉中外的龙井茶,竟然有几 ...

  •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龙井问茶(之四)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龙井问茶(之一)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龙井问茶(之二)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龙井问茶(之三) 四 茶,应该是属于饮品,而不是饮料.也就是说,茶的基本功用,并不是为 ...

  •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禅宗灵隐(之一)

    一 因为行程的特殊安排,抵达杭州的时间,已经是深夜十二点. 下榻的住所,名为"灵隐宾馆".起初我不以为意,认为只不过是商家的噱头而已.天亮后,探视周遭,我惊异了,竟然就在灵隐寺的大 ...

  •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禅宗灵隐(之二)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禅宗灵隐(之一) 二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经历了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江南文化中心之一的杭州,取得真正大发展,实际上是在唐朝.大唐退出历史舞台后,是战乱频发的五代时期. ...

  •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禅宗灵隐(之三)

    既往精彩在此,猛击可见--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禅宗灵隐(之一)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禅宗灵隐(之二) 三 飞来峰在绿树的遮掩中,让人无法见识真正面目. 穿梭于山洞之间,漫步于石阶之上,瞻 ...

  •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禅宗灵隐(之四)

    既往精彩在此,猛击可见--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禅宗灵隐(之一)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禅宗灵隐(之二) (启书有益)东游余杭记--禅宗灵隐(之三) 四 公元一千一百二十七年,即北宋靖康二年 ...

  • (启书有益)风云石马垭1933(之十二)

    按:时光荏苒,有许多历史,已经消失在了硝烟和岁月中.但流逝并不代表忘记.守成匪易,而创业更难.坐享幸福,更当思先辈先烈.南充金宝石马垭,是新中国成立前西区革命胜地之一,这里有血有歌.有泪有成.在尊重事 ...

  • (启书有益)史记林清玄传

    总有一些惊喜,等着你 史记林清玄传 林府清玄者,籍贯神州台湾省高雄旗山. 昔癸巳岁二月,清玄生,笑而坠地.其父甚异之,以为怪,遂赐名"清怪",族内行十二. 入籍际,里正谏曰:&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