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2千亿研发经费,转化率仅6%,与老美相差甚远
近些年我国在科研上投入非常大,国家的科研水平在显著提高,而随着对法律认识的了解,越来越多企业和个人都很注重申请专利。但国家每年对高校投入巨量资金配合研发,但是实际专利的转化率却不尽人意,根据数据统计来看国家每年要为高校提供2000亿的科研资金,但是我们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6%,而老美的科技转化率则有50%以上。虚耗资源的高校科研:专利数全球第一,转化极低。如果以正规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来看,老美的转化率已经达到100%,而中国不足10%,实在很令人痛心。高校2千亿研发经费,转化率仅6%,与老美相差甚远,每年投入上亿资金支持各大高校研发,但是实际效果甚微,现如今高校的科技专利转化率低甚至已经成为了通病。
有的高校会专门准备一些特定的项目去申请专利,有的是为了针对需要验收的课题,有的是为了高校之间的排名,还有的就是为了学生的毕业设计等等。像此类有针对性申请的专利,一般都算是扶持,研发的动力主要是为了附加的条件,比如刚才所说的为了毕业,排名,验收课题等等。这种附加条件一般都会让高校研发申请专利更具有目的性,当这些专利申请过了,目的一旦达到后,那么这些耗费国家投入资金的专利,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就不用去继续维持,所以国家每年都会有许多未缴费的专利。另外,还有很多专利是为了申请课题而去申请的专利,这些课题如果没有通过的话,那么这些专利也就没有了维持的费用,所以就会直接放弃。
另外,我们国家的专利服务机构和地方企业,对于研发生产上的意识很差,这就导致高校和企业协同工作的效率很低,发展很慢。国内的高校并不能和企业有直接的沟通,导致高校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而企业也不知道高校在做什么。这就使得高校虽然设计出来产品,也申请到了产品专利,但是企业并不感兴趣,甚至根本不需要。这样长此以往学校也没有去找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反正会有金支持,导致有的高校确实出了很多优秀的产品,但没有找到对口的企业合作,这样一来我们国家高校的专利转化率就非常低。
还有一点,高校的研发和实际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这就导致了信息不对称。高校内并没有对市场调研的部门,教授带着学生更多的只是实践了理论知识和一些设计思路,但是缺少对市场需求和用户体验感的了解,等于闭门造车。设计出了的产品不能说不好,只能说不合适,或许是太落后了,或者是思路太超前了导致落地难,这些问题都是有可能存在的。
而且就算是高校已经和企业展开合作了,但是企业负责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公司项目,或者产品出于保密的态度,在和高校沟通中有意识地避开某些公司机密,这就导致高校的研究方向偏离轨道,甚至企业项目中的技术性问题因为规避了一些机密事项,而得不到高校专家教授的解决。还有在双方沟通过程中,也可能存在为了更谨慎,保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造成对方误判,最终导致产品不能有效地在企业应用推广。
当然近些年国家一直鼓励和希望加强高校申请专利,给的众多扶持才是高校申请专利“注水”的主要原因,虽然数量一直增长,但是质量上却一直在下降。但是老美高校首先在申请专利的要求上就比较高,这些高校拿到老师提交上来的专利以后,会进行评估筛选出有商业价值的项目,所以提交上来的申请只有不到一半的项目会拿到专利机构申请,而且申请专利还需要3万美金左右的申请费用,但是老美并没有任何相应的申请专利补贴。从申请专利第一步在审查上就已经拉开了很大差距,这就是老美高校的申请专利数量不多,但是质量和转化率都很高的原因。
而且老美在申请和利用专利上面已经非常熟悉,转化为产品的专利收益分别划分给学校,研发人和企业。这样的收益划分可以更好地驱动三方为专利实际落地更加用心,另外在老美高校申请专利还有专利和企业对接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生态链,这样同样提高了高校项目被商业化。相比较我国在这方面非常薄弱,但不是不可以理解,专利发展也需要经过由数量到质量的过程。有了庞大的数量基础,我们就不用等天才出现,也不用等所谓的好机制出现再行动,中国创新未来可期、前途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