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阴阳分布升降开合
阴阳系日月
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
岐伯曰:
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天为阳,地为阴,
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地支),
月(坎卦)生于水(润下),故在下者为阴;
手之十指,以应十日(天干),
日(离卦)主火(炎上),故在上者为阳。
黄帝曰:合之于脉,奈何?
足经应月
岐伯曰:
寅者,正月之生阳(火生于寅)也,主左足之少阳;
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
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
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
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
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
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
申者,七月之生阴(水生于申)也,主右足之少阴;
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
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
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
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
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
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注:
1、春夏主表,秋冬主里。
冬(太阴)春(少阳)主左,夏(太阳)秋(少阴)主右。
2、《素问·至真要大论》:“两阳相合为阳明,两阴交尽为厥阴。”
《景岳全书》:“厥者,尽也。”尽:到…底。
手指应日
甲主左手之少阳,己主右手之少阳。
乙主左手之太阳,戊主右手之太阳。
丙主左手之阳明,丁主右手之阳明,此两火并合,故为阳明。
庚主右手之少阴,癸主左手之少阴。
辛主右手之太阴,壬主左手之太阴。
注:
1、木火为阳,金水为阴。
五行以土寄火位,故戊己在巳午未的位置,戊在巳,己在午未。
2、心胞络(手厥阴)附属心脏(手少阴)。
两仪四象五行
故足之阳者,阴中之少阳也;
足之阴者,阴中之太阴也。
手之阳者,阳中之太阳也;
手之阴者,阳中之少阴也。
腰以上者(手)为阳,腰以下者(足)为阴。
其于五脏也,
心为阳中之太阳,
肺为阳中之少阴,
肝为阴中少阳,
脾为阴中之至阴,
肾为阴中之太阴。
人气的移行规律
黄帝曰:以治之奈何?
岐伯曰:
正月、二月、三月(寅卯辰),人气在左,无(勿)刺左足之阳;
四月、五月、六月(巳午未),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阳;
七月、八月、九月(申酉戌),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阴;
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亥子丑),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阴。
注:人气随四时移行于足六经。
春夏,人气在表;秋冬,人气在里。
冬春,人气在左;夏秋,人气在右。
分析一下人气四时移行规律:
夏三月,人气在右足三阳;
秋三月,人气移至右足三阴;
冬三月,人气移至左足三阴。
春三月,人气移至左足三阳;
可见人气是从足之最右侧向左移动,移至最左侧后又返回最右侧,周而复始。
经脉无形
黄帝曰:
五行以东方为甲乙木主春。
春者,苍色,主肝,肝者,足厥阴也。
今乃以甲为左手之少阳(三焦火),不合于数(四时五行),何也?
岐伯曰:
此天地之阴阳也,非四时五行之以次行也。
(这是天地干支分配手足经脉,而不是五行配脏腑。)
且夫阴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者,有名而无形,
(所以西医解剖找不到经脉,只能找到脏腑,脏腑是“有名而有形”。)
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
散之可千,推之可万,
此之谓也。
阴阳离合论
《素问注证发微》:“阴阳者,阴经阳经也。其义论离合之数,故名篇。”
《类经》:“分而言之为离,阴阳各有其经也;并而言之为合,表里同归一气也。”
《素问直解》:“离则有三,合则为一,从三而十百千万,皆离也;三阳归于一阳,三阴归于一阴,皆合也。”
正文
黄帝问曰:余闻,
天(乾)为阳,地(坤)为阴;
日(离)为阳,月(坎)为阴。
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
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
数之可十,推之可百,
数之可千,推之可万,
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太极)也。
太极化生三才图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
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地),名曰阴中之阴(足三阴);
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足三阳)。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
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三阳离合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
前曰广明(广大光明,午),后曰太冲(子)。
太冲之地,名曰少阴;
少阴之上,名曰太阳。
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足)中之阳(经)。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
太阴之前,名曰阳明。
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
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合),少阳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六经分布模式图
(三阳为表,三阴为里。阳明-太阴主前,太阳-少阴主后,少阳-厥阴主左右。)
三阴离合
帝曰:愿闻三阴?
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
然则中(内)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
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足)中之阴(经)。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
厥阴根起于大敦,名曰阴之绝阴。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合),少阴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气里形表
阴阳(雩重)(雩重),积传为一周,
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河图
“气里”是生数1、2、3、4、5,先天-阳化气也;
形表是成数6、7、8、9、10,后天-阴成形也;
生数与成数相合而为五行:1-6水、2-7火、3-8木、4-9金、5-10土。
《汉书·艺文志·数术》:“五行者,五常之形、气也。”
五俞分布
五藏六府(之气)所出之处
《灵枢·九针十二原》:
“黃帝曰:願聞五藏六府所出之處。
歧伯曰:
五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
六府六俞,六六三十六俞,
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
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
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俞也。”
五俞配干
《难经》:
“阴井木(乙),阳井金(庚);
阴荥火(丁),阳荥水(壬);
阴俞土(己),阳俞木(甲);
阴经金(辛),阳经火(丙);
阴合水(癸),阳合土(戊)。”
(阴经的原穴就是输穴,阳经的原穴就是输穴后面的那个穴位。)
【金→木→土→水→火】为五行逆克,即洛书后天五行。
十二经的流注次序为河图先天五行。
阴经五俞
阳经五俞
《难经·第六十八难》:
“井(乙庚)主心下满(庚金制乙木),
荥(丁壬)主身热(壬水制丁火),
俞(己甲)主体重节痛(甲木制己土),
经(辛丙)主喘咳寒热(丙火制辛金),
合(癸戊)主逆气而泄(戊土制癸水)。”
分布规律
根据《易针》,腕踝以下属表、属天,腕踝至肘膝属中、属人。
又根据《地支藏干》,天元对应天干,地元对应地支,人元对应地支藏干,故天人合一,对应天干,为纯五行之气,地支(十二经脉)为五行杂气。
五俞穴配天干,即纯五行之气,故居于天人两部,肘膝以下。
其中“井、荥、俞、经”四穴位于天部-手足、腕踝附近;
合穴位于人部-肘膝附近,代表五行之气会合于此,进入地部(大臂、大腿)。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阴阳分布
表里
三阴三阳的表里模式不是六个同心圆,而是子午流注图:
子午流注图
三阳为表,三阴为里。(没有“半表半里”。)
三阳(天道)顺行(顺时针),
三阴(地道)逆行(逆时针),
阳顺阴逆。
前后
上图的表里关系落实到四肢:
太阴(手肺金、足脾土)-阳明(手大肠金、足胃土)在前缘,
厥阴(手心包火、足肝木)-少阳(手三焦火、足胆木)在中缘,
少阴(手心火、足肾水)-太阳(手小肠火、足膀胱水)在后缘。
六经分布模式图
背为天,腹为地,
从天到地,从后到前,
经脉五行依次为:水火-火木-金土,
【水火木金土】乃先天五行之序。
内外
《灵枢·逆顺肥瘦》: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下行);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上行);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下行);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上行)。”
手三阴(胸走手)→手三阳(手走头)→足三阳(头走足)→足三阴(足走腹胸)
注:
1、木火升浮,故配手经;
金水沉降,故配足经。
2、十二经脉在手足末端交接,若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会出现手足逆冷(“逆”就是阳气往回走,无法向外敷布),称为“厥”。
《伤寒论》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西医的解释是四肢末端循环不良。
十指(趾)
太阴在第一指(趾);
阳明在第二指(趾);
手厥阴在第三指,足厥阴在第一趾;
少阳在第四指(趾);
少阴、太阳在第五指(趾)。
注:
(1)手:从第一至第五指,分别为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
足:第一趾为大趾,第五趾为小趾。
(2)《灵枢·经脉》: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
“膀胱足太阳之脉......至小趾外侧”。
(3)足厥阴(肝经)本应位于第三趾,但实际位于第一趾,
木夺土位,而居首也(五行以木为首)。
阴阳升降
显性规律
《灵枢·逆顺肥瘦》: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下行);
手之三阳,从手走头(上行);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下行);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上行)。”
规律:
“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如手太阳,手在上属阳(+),太阳亦属阳(+),同号得正(↑),故经气上行。
足阳明,足在下属阴(-),阳明属阳(+),异号得负(↓),故经气下行。
阴阳升降图
隐性规律
武当山祝华英道长,少年时即发愤学医并修持全真内丹功法,在练功中达到“胎息”境界而发现并体证了人体十二经脉玄妙的运行规律。祝道长发现,人体十二经脉的运行是阴阳双向、左右对立的,而《素问》《灵枢》中只简述了其中一个侧面的“正运机理”,对另一侧面的“负运机理”则隐而不言,致使后世之学者多不明究竟。详见祝华英道长的《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应用》。
图解:左侧有升降,右侧亦有升降,左右升降同时存在。
左侧,三阴升,三阳降;
右侧,三阳升,三阴降。
阴阳者,表里也,故内外有别。
阴阳开合
开合枢
《素问·阴阳离合论》:
“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合),少阳为枢。
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合),少阴为枢。”
阖(hé):关闭。
枢:门的轴。这里是指半开半合的状态。
原理详见《十二辟卦解三阴三阳》。
阴阳相通
明·李梃《医学入门·脏腑相通篇》:
“《五脏穿凿论》(已佚,作者不详)曰:
心与胆相通(少阴-少阳为枢),
(心包与胃相通,厥阴-阳明为合,)
肝与大肠相通(厥阴-阳明为合),
脾与小肠相通(太阴-太阳为开),
肺与膀胱相通(太阴-太阳为开),
肾与三焦相通(少阴-少阳为枢),
肾与命门相通(命门属少阳相火),
此合一之妙也。”
子午流注图
应用
心与胆相通:温胆汤治失眠。
心包与胃相通:心包络就是“包裹心脏的脉络”,作用是给心脏供血,心包络堵塞会引起心肌梗死。老人心梗容易被误认为胃痛。
肝与大肠相通:《伤寒论》厥阴病篇,乌梅丸(酸入肝)亦主久痢(结肠炎),白头翁汤主热痢下重(肛门坠重);阳明病篇,第259条至第262条集中论述黄疸,现代医学把黄疸归咎于肝。吴茱萸汤出现于厥阴病篇与阳明病篇,主头痛与呕秽。
脾与小肠相通:黄土汤治远血(来自小肠)。
肺与膀胱相通:提壶揭盖法(用宣肺的方法通利小便)。
肾与三焦相通:《灵枢·本藏》:“肾合三焦、膀胱。”
肾与命门相通:左肾,右命门,左右相通。
清《凌门传授铜人指穴》五脏背面之图
阴阳根结(起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