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绍国:统编五上《____即景》习作教学设计

诗画设计五:

——《____即景》习作教学设计

设计、执教 | 肖绍国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7单元“四时景物皆成趣”习作指导课《____即景》。

1.欣赏范文、古诗、歌曲、散文中的文字即景图,懂得用文字可以即景,揣摩用文字即景的技法;

2.选取自己生活中的美景,尝试用文字即景,欣赏自己的即景画面;

3.初步品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哲学辩证关系。

   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文字即景者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翻到第91页,我们来看第七单元的封面:(大屏幕出示)

——第七单元打头写着一句话,谁来读?

——什么意思,知道么?

2.我们来看看这个单元编排的课文,都有怎样的四时之美:○(大屏幕出示)

——三首古诗词,你分别看见了什么季节的画面?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是王维的秋日即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张继的秋夜即景;“风一更,雪一更”,这是纳兰性德的冬夜即景。

(大屏幕出示)

——单从题目你就看见了什么季节的画面?

——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用精简的语言刷出了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冬天的早晨的四季即景。

(大屏幕出示)

——从课文的第一句话中判断是什么季节的画面?

——巴金笔下夏日南国的那一树鸟的天堂即景,早已成了教材中的经典篇目。

(大屏幕出示)

——这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的散文,童年的平凹在什么季节找月亮?

——丹桂飘香时节,中秋月色即景,贾平凹的《月迹》进入教材是师生的大幸。

3.这些作家,这些即景,应征了四时景物皆成趣。关于即景,字典里是这样解释的?

(大屏幕出示)

第七单元这些眼前的景物,作家是用什么即景的呢?(文字)

用文字可以即景。(板书:用文字即景)

就像摄影家选择用相机即景,画家选择用画笔即景,作家则会选择——用文字即景。是的,有人说,世界上最好的画笔就是作家手中的文字,因为用文字即景,既方便又可以长久保存。

4.我也喜欢用文字即景。我是一位流浪者,我的家乡在江南的小河旁,现在却漂泊在岭南的大海边。有时候,我会思念家乡。当这种思念达到极致的时候,我就开始即景,用文字即景。在我的个人公众号“诗画绍国”里保存了我用文字即景的一幅又一幅思乡之画。今天,我特意为大家带来了其中的一幅画作——《夜》:

(大屏幕出示)

——这就是江南的夜,什么季节?你看到哪些画面?

——你觉得我即景得怎样?

5.不用羡慕,其实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文字即景者,从你开始写作的那天起,你早已在用文字即景了。不信,让我们现场来验证一下。请拿起笔来,亮出你自己的文字即景图。

凭借你潜在的即景本领,用文字即景下一幅小小的画面,要求是自然界的真实画面,储存在你的记忆中,现在请你花几分钟用文字把它即景下来。

(学生第一次动笔5分钟)

教师画外音:朝阳喷薄而出,夕阳缓缓西沉;林中百鸟争鸣,园中鲜花怒放;舟行碧波之上,夜宿星空之下……储存在你记忆中的大自然的景物……

你即景了怎样一幅画?带到题目中说说。你大概写了多少个字?

(板书:把“用文字即景”改为“____即景”)

(学生交流,教师游走于文字中的画面,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即景冲动)

看来,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文字即景者。

用文字即景的四大技法

可是,要做一个优秀的文字即景者,必须得钻研一些即景的技法。

诗中即景:对比

1.我们可以从古诗从学习用文字即景的技法。元代的大诗人王冕是文字即景的高手,他有一首诗作,题目就叫《即景》,其中有这样两句:(大屏幕出示)

——请一位同学读这两句诗,你眼前看见了怎样的画面?

——为了让眼前的画面更丰富,我们不妨这样来读:

我读上句,你们读下句:(师生接读)眼前哪些画面更清晰了?

根据箭头提示接读:(师生接读)(大屏幕出示)

眼前哪些画面更丰富了?

——你发现王冕用的文字即景法是什么?(板书:对比)

用了这种方法,有什么效果?(节奏更明快、画面更清晰、丰富)

2.赶紧,现学现用呀,把你刚刚即景的画面拿出来,在原来的画面上进行修改,运用“对比”的方法。

(学生第二次动笔5分钟)

你运用对比后的画面一定很美,哪怕是一点小小的改变。来,就把你改变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听。

(交流,教师游走于文字中的画面,基于对比手法,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即景冲动)

3.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文字即景者。运用了对比的技法后,节奏更明快了,画面更清晰、更丰富了。

歌中即景:切换

1.我们还可以从歌曲从学习用文字即景的技法。台湾音乐人王梦麟作词、作曲并演唱的一首经典校园歌曲《雨中即景》,描写了人们在突然降临的大雨中慌乱的情景,歌曲欢快、幽默,曾经曾风靡一时。想听吗?

有一个要求,因为我们是作文课,不是音乐课,请大家特别关注《雨中即景》的歌词,看看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哪些即景技法?

(大屏幕:播放歌曲,呈现歌词)

——好听吗?说说听后的感觉?(欢快、活泼、幽默)

——有人说,要想歌曲好,全靠歌词好。关注歌词,雨中即景,哪些即景的技法值得我们学习?(板书:切换)

2.赶紧,现学现用呀,把你刚刚即景的画面拿出来,在原来的画面上进行修改,运用场景“切换”的方法

(学生第三次动笔5分钟)

你运用切换后的画面一定很美,哪怕是一点小小的改变。来,就把你改变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听。

(交流,教师游走于文字中的画面,基于切换手法,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即景冲动)

3.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文字即景者。运用了切换的技法后,画面更有节奏感了,更有层次、更活泼了。

文中即景:活起来

1.用文字即景,古诗中有法、歌曲中有法,课文中更有法。第七单元最后一篇文章编排了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的散文《月迹》,有人说,贾平凹的《月迹》进入教材是师生的大幸!《月迹》中有太多的文字即景技法,比如这段:(大屏幕出示)

——请一位同学来读这段“镜中月”,看看你从平凹的文字悟出了什么技法?(指名读)

——此段文字写的是月亮,哪里的月亮?读上去最大感觉是什么?(月亮活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为了把月亮写活,贾平凹十分细腻而又秩序井然,你发现了吗?什么顺序?(时间顺序)

——这样按一定的顺序把景物当人活起来的方法,真好!(板书:活起来)

2.赶紧,现学现用呀,把你刚刚即景的画面拿出来,在原来的画面上进行修改,运用“活起来”的方法。

(学生第四次动笔5分钟)

你运用活起来后的画面一定很美,哪怕是一点小小的改变。来,就把你改变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听。

(交流,教师游走于文字中的画面,基于活起来手法,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即景冲动)

3.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文字即景者。运用了活起来的技法后,画面更有动感了,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文中即景:摆进去

1.再如这段:(大屏幕出示)

——请一位同学来读这段“院中月”,看看你从平凹的这段文字又悟出了什么技法?

(指名读)

——从表面看,此段文字写的是什么?其实是在写什么?这种写法很特别,特别在哪里?

(把自己摆进去了)

(板书:摆进去)

——把自己摆进去后,有什么好处?

2.赶紧,现学现用呀,把你刚刚即景的画面拿出来,在原来的画面上进行修改,运用“摆进去”的方法。

(学生第五次动笔5分钟)

你运用摆进去后的画面一定很美,哪怕是一点小小的改变。来,就把你改变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听。

(交流,教师游走于文字中的画面,基于摆进去手法,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即景冲动)

3.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文字即景者。运用了摆进去的技法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不清我是景物、还是景物是我。

用文字即景实为用文字即心

1.(音乐:《山野幽居》起)用文字即景,如果说文字是诗,景物是画,那么用文字即景,其实就是在用文字画画。关于诗与画,宋朝大文豪苏东坡有这样一句话——

(大屏幕出示)

——齐读。

——说的是什么?联系文字和景物,你有怎样的理解?

2.诗,来自哪里?画,来自哪里?为什么有那样的文字配那样的画面,又为什么有那样的画面配那样的文字呢?其实,文字和画面到底藏在每个人的哪里?(心里)

用文字即景,实乃用文字即心。(板书:即心)

3.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慢慢走,欣赏吧!

再读这句话,下课!

【关于作者】

诗画绍国(肖绍国)

生于江南小河旁,漂于岭南大海边。一生为一件大事而来——爱语文、教语文。苏轼评王维之诗画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悟。诗乃文字,画乃画面,文字与画面的互现,是特级教师肖绍国“诗画语文”的理想和境界。原创、精致、诗画、小资,关注“诗画绍国”,给您一个不一样的母语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