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扫盲篇
1、司马迁:<史记>,西汉
注意1:<史记>从传说的五帝时期开始写,一直写到汉武帝,包含夏商周秦汉数代;又开创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的体例,故称纪传体。因此,<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注意2:<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后来改称<太史公记>,遂简称为<史记>。以故,司马迁又被成为太史公、史迁。美国有位学者把自己的中文名字取为"史景迁",就是景仰司马迁之意。
注意3:对<史记>注释的裴骃<史记集解>、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引>,俗称"三家注"。其中司马贞鉴于<史记>从五帝时期写起遂补了<三皇本纪>,三皇五帝的古史观就为后人误信,直到顾颉刚发起古史辨才把它戳破。
注意4:除"三家注"外,日本人泷川资言作<史记会注考证>,集注释之大成,后水泽利忠在此基础上作了校补。随着先秦简帛的出土,陈直又利用考古资料作成<史记新证>,为近年来注解的最高成就。
2、班固:<汉书>,东汉
注意1:<汉书>写西汉一代,故称断代史。在西汉之前的秦朝历史虽然<史记>中写了,但是没有断代的秦史。为了弥补秦代没有断代史的遗憾,近代学者马非百用其毕生之力作<秦集史>,惜其未成。
注意2:<史记>和<汉书>分别创造纪传体通史和断代史体例。
注意3:由于<史记>写到汉武帝时期,<汉书>写西汉一代,故而两书在西汉前期的部分重合。班固对重合部分增了史料、删改文字。对此,后世史家褒贬不一,郑樵骂班固是猪,刘知几则说司马迁自乱体例。
注意4:对<汉书>的注,有唐代颜师古<汉书注>,把各家的说法罗列一块,然后再说自己的看法。颜师古是颜之推的孙子,颜之推就是写<颜氏家训>那个人。清代王先谦的<汉书补注>则是集注释之大成。其后杨树达作<汉书窥管>,陈直用考古资料作<汉书新证>都是重要必读的参考书。
注意5:<汉书>为了与书名<汉书>相区别,改<史记>的"书"为"志",其中艺文志、地理志都是首创,价值很大。
3、范晔:<后汉书>,南朝刘宋。
注意1:<后汉书>写东汉一代,接着<汉书>。但历史上接替西汉的王朝是王莽建立的新朝,所以,新朝没有单独的断代史,而它唯一的皇帝王莽,则写在了<汉书>中。因此饶宗颐写<新莽职官考>、谭其骧写<新莽职方考>都是对新莽政权无专史的补作。
注意2:<后汉书>写于南朝刘宋时期,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人写东汉历史了,自范晔书出,其他版本皆废,此书后来居上。今年所能找到的都是辑本,周天游据此写成<八家后汉书辑注>,可作参考。
注意3:由于范晔写完<后汉书>本纪、列传就被宋文帝杀害,所以没来得及作表志,后人就用司马彪<续汉书>的志补范晔的不足。所以今本<后汉书>实为两本书合成。
注意4:对范书作注的有李贤,他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儿子,对<续汉书>志作注的是刘昫;清代乾嘉学派大家惠栋作补注;王先谦作<后汉书集解>,为最佳注本。
注意5:<史记>把吕后入本纪,其余皇后入外戚传,<汉书>因之,<后汉书>则改外戚传为皇后纪,此外又增加7种类传,除党锢、方术特殊外,文苑、独行、宦者、逸民和列女传都为后来史家继承。
注意6:<后汉书>无表。从此开始,直到<新唐书>,各代史书均无表。
4、陈寿:<三国志>,西晋
注意1:<三国志>其实是三本书,分别是<魏书>、<蜀书>、<吴书>。三本书到宋朝才合刻在一起。其中<蜀书>写刘备政权,刘备政权的正式国号应该是汉,这里称蜀只是习称。
注意2:<三国志>虽名为志,其实没有志。只有本纪和列传。
注意3:<三国志>从汉末写起,因此与<后汉书>有重合处,可并看。
注意4:由于<三国志>简略,所以南朝的宋文帝命裴松之作注。裴松之就是前面提到的裴骃的爸爸。裴松之的注收纳了大量的史料,但取舍不精。很多戏剧化的故事后来被<三国演义>写到小说里。清末卢弼仿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作成<三国志集解>,为集旧说大成的巨著,吴金华又在此基础上写成<三国志校诂>。
以上合称"前四史"。
5、房玄龄:<晋书>,唐
注意1:按照时代顺序,<晋书>紧接<三国志>,以成书年代说,<晋书>的修撰却远在南北朝各史书之后。在唐朝修晋书时,有十八家关于晋代的史书,其中只有臧荣绪<晋书>叙述完整。唐以此为底本参考其他诸书编纂成<晋书>。此书原称<新晋书>,后以臧氏书失传而省称为<晋书>。
注意2:<晋书>包括西晋、东晋十六国时期,<晋书>虽载十六国事,但把十六国君主放入载记。由于西凉、前凉奉晋朝正朔,故把此二国事入列传,载记只有14国。
注意3:<晋书>本纪中的宣帝纪、景帝纪、文帝纪,其实是晋武帝追封的,生前天并无帝号。
注意4:二十四史自<晋书>以后,大多是官修,与前四史出自私人不同。也就是说,从唐代开始,隔代修史,官修史书与宰相监修史书成了定制。<晋书>虽提名为房玄龄,其实成于众手。
注意5:对<晋书>的注释,以清代吴士鉴<晋书斟注>最佳。
6、沈约:<宋书>,南朝梁
注意1:南北朝共有8个朝代,南朝为宋齐梁陈,北朝为魏齐周隋。这8个朝代中除<宋书>、<南齐书>、<魏书>外,其余5部史书都为唐代官修。
注意3:<宋书>在体例上创造了恩幸传,记载非士族的寒人。又创造索虏传,记北魏事迹,多是道听途说和谩骂。
7、萧子显:<南齐书>,南朝梁
注意1:本书原名<齐书>,后世因与<北齐书>区别才加"南"字。
注意2:萧子显是齐高帝萧道成之孙。这是二十四史中唯一一部以前朝帝王子孙而修前朝的史书。
8、姚思廉:<梁书>,唐
9、姚思廉:<陈书>,唐
注意1:从<梁书>到<隋书>都是唐朝所修,都无单独的志。而是统一修成<五代史志>和附于<隋书>。五代是指梁、陈、周、北齐、隋。
注意2:<陈书>是二十四中最小的一部,只有36卷。
注意3:此二书为姚思廉在其父姚察的旧稿上补作而成。二十四史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司马迁接续其父司马谈写<史记>,班固接续其父班彪写<汉书>,李延寿接续其父李大年作<南、北史>。
10、魏收:<魏书>,北齐
注意1:本书起自386年,讫于556年西魏禅让于北周。同样叙述十六国史事。可与<晋书>同看。
注意2:由于<宋书>有索虏传,所以本书列岛夷传回击。
注意3:自<后汉书>列后妃纪,以下诸书均无外戚传。本书重立外戚传,并记载后妃家族的男子,此为前史所未有。
11、李百药:<北齐书>,唐
12、令狐德棻:<周书>,唐
注意:<北齐书>叙事从534年到577年包括东魏的历史。<周书>同样包括西魏历史。就其实质言,实为一代。
13、魏征:<隋书>,唐
注意:<隋书>的志其实包含五代,前面已说过。在唐代官修的史书中,以这部评价最高。关于隋书的研究,岑仲勉<隋书求是>可看。
14、李延寿,<南史>,唐
15、李延寿,<北史>,唐
注意1:此二书虽名为私撰,实与官修相差无几。此二书打通朝代,以历史时期为断限,故文笔简练,前后一贯。作者把隋朝算入北史。
注意2:<南史>和<北史>都只有纪传而无表志。清代周嘉猷作<南北史表>来弥补其缺憾。关于注释有清初李清的<南北史合注>。
注意3:在二十四史中记载魏晋南北朝的史书有11部,几乎占了一半。对此期史书总体注解的,以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最佳。
16、刘昫,<旧唐书>,后晋
17、欧阳修,<新唐书>,北宋
注意1:此二书都定名为<唐书>,世人为区别起见而加以新、旧字样。自<新唐书>行世,旧书读者日少,明代始得宋版翻刻,即闻人本。清代学者又作<旧唐书校勘记>、辑<旧唐书轶文>,作了重要的工作。
注意2:<旧唐书>的价值在于保存唐代第一手资料。但唐代后期内容疏漏。<新唐书>的价值在体例上恢复了纪传表志。以后史书除了<新、旧五代史>没有表外,都遵循纪传表志的体例。但以文学家修史,过于重视文学形式而对内容多加修改,所谓"事增于前,文省于旧"。
注意3:清代沈炳震撰<新旧唐书合钞>,取长补短,纪传以旧书为主,表志则多用新书,可看。对二书的详细比较可看黄永年<唐史史料学>。
18、薛居证,<旧五代史>,北宋
19、欧阳修,<新五代史>,北宋
注意1:<旧五代史>原称<五代史>,也称<五代书>,其体例仿<三国志>,各自为书,符合断代史称书的习惯。于十国时事,奉五代正朔的列入世袭传,余入僭伪传。金朝时,下诏止用<旧五代史>,今天见到的<旧五代史>是清朝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来的,这是二十四史中唯一不是原书的史书。关于辑本的情况,可看陈垣<旧五代史辑本发覆>。
注意2:<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这是唐代设馆修史以来唯一一部私人修撰的正史。本书在体例上学<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在笔法上学<春秋>,又用"呜呼"代替以前史书的"论曰"、"赞曰",所以有人戏称为呜呼史。
注意3:对于<新五代史>的错误,北宋吴缜撰<五代史纂误>批评,之前他还写了<新唐书纠谬>批评欧阳修。清代吴兰庭又作<五代史纂误补>继续批评。欧阳修担心后人看不懂<新五代史>的微言大义,就让门人徐无党写了<新五代史注>,也有学者怀疑是他自己写的。清代彭元瑞等撰<五代史记补注>,以欧史为主,遍采<旧五代史>等书的史实附记于下,把五代时期的史料聚在一起,很方便。
宋代人认为<旧唐书>和<旧五代史>不如新的好,把除此二书外的正史,称为十七史。清代王鸣盛写<十七史商榷>虽沿用十七史之名,但包括<旧唐书>和<旧五代史>,实际是十九本正史。
20、脱脱,<宋史>,元
21、脱脱,<辽史>,元
22、脱脱,<金史>,元
注意1:这三本正史是元朝末年修成的,拖了这么久主要是不知道用<三国志>的体例各自为书,还是用<晋书>的体例,还是用<南、北史>的体例,最后是各自纪年来写,但不名为书,而名为史,可算是折衷的选择。但从此开始断代史称书,通史称史的原则被破坏。以后断代史都称史了。
注意2:<宋史>共496卷是二十四史中部头最大的正史。宋代由于印刷术的发达和文化的繁荣保存了很多史料,修<宋史>的困难不是史料而是如何组织,元代官修的<宋史>的缺点就是组织的不好。钱大昕批评<宋史>有四大缺点:1南渡诸传不备;2一人重复列传;3编次前后失实;4褒贬不可信。由于有以上诸多缺点,便陆续有人重修宋史。其中以明代柯维骐的<宋史新编>最佳。该书以宋为正统,将宋辽金三史合为一书,用了二十年时间写成。
注意2:<辽史>可以说是二十四史中错误最多的正史。以故清代厉鄂撰<辽史拾遗>,杨复吉接着作<辽史拾遗补>,冯家昇作<辽史证误三种>,傅乐成作<辽史丛考>均为校补辽史的重要著作。另有魏良弢<西辽史纲>为研究辽代灭亡后西迁的重要著作。
注意3:<金史>修的比辽史好一些,清代施国祁有<金史详校>和<金源札记>,近代有陈述作<金史拾补五种>,都是校补<金史>的重要著作,当今研究辽金史成就最大的是刘浦江,有<辽金史论>和<松漠之间>两本论文集,可惜死了。
注意4:西夏没有专史,而是在<辽史>中写西夏传。关于西夏历史,可以看<西夏史稿>。
23、宋濂,<元史>,明
注意1:<元史>修的不好,不断有人主张重修,清末洪均利用出使俄、德等国的机会,见到流传于西方各国的蒙古史书,据之撰成<元史译文证补>,其后柯绍忞又参考各种文献写成<新元史>,民国将其列为正史。
注意2:鉴于不懂外文的不足,民国时期选了姚从吾、邵循正、韩儒林、翁独健四人去国外学习,这四人成了我国研究元史的奠基人,今天研究元史的人多是他们的学生,这个以后详谈。
以上除去<旧唐书>和<旧五代史>,为明代人所称的二十一史。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是指此二十一史加上<旧唐书>,因为当时撰写时<旧五代史>尚未辑出刊行,<明史>因为时代近没有阑入。
24、张廷玉,<明史>,清
注意1:<明史>是二十四史中修的时间最长的史书,前后将近一百年。其优点可与前四史媲美。其缺点是隐瞒满清祖先臣服于明朝的事实,直到孟森写<明元清系通纪>才把清朝开国前的史事考证清楚。
注意2:关于<明史>的研究,以黄云眉<明史考证>最详密。关于南明史的研究,以钱海岳<南明史>资料最详细,顾诚的<南明史>考证最精。
以上史书,乾隆时期定名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之称起于此时。
后来民国有把<新元史>列为正史,遂有二十五史之称。开明书店据此汇集了各种补充正史的著作,提名为<二十五史补编>。
赵翼的<廿二史札记>是把新旧<唐书>合为一史,新旧<五代史>合为一史,这样从<史记>到<明史>就只算"廿二史",实际包含二十四史。<廿二史札记>与<廿二史考异>还有<十七史商榷>并称为乾嘉三大考证名著,为研读二十四史者首选的参考书。
25、赵尔撰,<清史稿>,民国
注意1:这本书不是正史,没修完,所以称为"稿",近年戴逸等人主持修新清史,不知道修没修完。如果把它也算上,就是二十六史。
关于二十四史的版本,就目录学的角度看百衲本最佳,就研究的角度看中华书局的点校本最佳,就普通读者的阅读看,中华书局简体字本最好。近来又重新点校二十四史,已出了<史记>、<新五代史>,最新版本会陆续出完,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