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曹操、刘备、诸葛亮......
(题图来自网络)
忽然想到,如果把曹操、刘备和诸葛亮他们三个捏到一起,他们该怎么搭档和分工?
先来说刘备。在三国中,有“得卧龙凤雏之一者就可得天下”的说法,可是刘备两个都得了,但依然没有得到天下,为什么呢?
无意中看到据说是毛主席对刘备的正反面的评价(这个评价是否真的出于毛主席,没有仔细考证),非常认同----正面之一是善于用人,正面之二是善于团结人。反面之一是太感情用事,反面之二是抓不住矛盾的主次。
刘备之善于团结人不必多说,大家都很熟悉,要说善于用人,也是事实。举个例子说,刘备入川后,基本上听不到诸葛亮这位总经理的声音了,而出现在刘董事长前面的,更多的是法正这位副总经理。很多人根据这点,对刘备有诟病,认为疏远了诸葛亮,是刘备有问题。其实刘备这个做法没有什么不对,因为那个时候,刘备面临着两个大课题:一是要平衡北方派、荆州派和益州本土派的关系(这个任务一直到蜀汉灭亡都没有很好解决),二是当时要解决的一些矛盾,是需要一些不大上台面的手段的,而诸葛亮在这方面既不擅长,也不乐意。所以,刘备这时候少倚重诸葛亮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入川之初打仗不断,最重要的就是后勤保障,而诸葛亮在这方面的才能是无与伦比的。
入川后,刘备倚重法正这个事实,在刘备大举东进伐吴时,诸葛亮的一番感叹中也可以得到印证:“法孝直如果还在,必定可以劝阻主公这个行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法正当时的影响力。
如果说刘备在治理蜀国的初期重用法正是一个正面的用人例子的话,那么他的这个优点,恰好被“感情用事”和“不分主次”两个缺点所抵消。在伐吴这件事上,整个项目的起因,当然起于感情用事,这个感情用事,一方面是来自与关张二位兄弟的情谊,这个大家都看得到,另一方面,也来自“以为自己实力很厉害了”,这种盲目自大的心理,也是一种感情用事,而起于“感情用事”的这个项目,恰好又落笔在主次不分上----“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主席的这一论断真是千古真理。而刘备伐吴,是将东吴这个盟军当作了敌人,主次不分。虽然在他去世后,诸葛亮立刻投入了艰苦的修复工作,但终究还是有瑕疵的。这样起于感情用事,落实于主次不分的伐吴,直接成了蜀汉发展的历史分水岭。
曹操跟刘备基本上是反着来的,更确切地说,是刘备盯着曹操,并且刻意地与曹操保持反向。刘备曾经在一次干部谈话中说,我什么都跟曹贼反着来,必然也能有成就,所以他们两个在很多地方的相反,看来既有天然的成分,也有刘备刻意反着来的人为。
如果说,刘备的关键词是:刻意的、有理想(无抱负)的、和善的、面上谦虚的、窝囊的、无才情的、文武都黯淡的、重名的、有团结人手段的、外表漂亮的......,那么曹操几乎都相反,曹操是:率性的、无理想(有抱负)的、乍一看不好相处的、面上不留情的、张狂的、有通天大才的、文武都杰出的、不在乎名声的、不靠手段而靠率性和才华吸引人的、甚至从专家解读来看,曹操还是个外表比较差的......,看来《三国演义》中刘备说“每与操相反”这句话是真实的。
千百年来,“曹操奸猾”几乎成了人们的认知定式,甚至有很多妖魔化的地方,而实际上,曹操性格中最大的成分就是坦诚,我个人最欣赏曹操的也是坦诚率性这点,可以说,支持曹操取得大的成就的,也是他这个坦诚率性的个性。
说以“奸猾”为标准来妖魔化曹操的,有不少例子,随手举两个。
一、当时的名士看少年曹操,说,你这个孩子,赶上和平年代呢,你是个治世的能臣,要赶上乱世,你恐怕是个乱世枭雄。正史上说,曹操“大笑”。就像我们上学的时候,要是有人说,你要当县长、省长,我们“大笑”,觉得不靠谱,大笑完毕顺便回一句“哥们我真有那一天,请你喝进口啤酒”。可是演义里曹操听了这话,“大喜”,言下之意,“哥们我果然有做个乱世枭雄的潜质”,听起来好像是“太好了,哥们我果然可以做个坏人”,哪有这样的呢?
二、错杀吕伯奢一家之后的一番话。正史上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话我怎么看怎么也不象是句恶话。
我举个自己的例子:一次不小心飞出一石头,误砸在一个同龄人头上,真的是血流披面,后来对方家长上门讨伐,我强词夺理道:他上午在哪里哪里打过我,我看到他,以为他要打我,我才还手的。
其实,我飞出石子时根本没看见对方,也不存在对方“要打我”的可能,就是一种自己明知理亏,但的确又不肯承认的心态。
特别是曹操当时的情况还是在逃亡途中,心里紧张,错手杀人。等杀了人,发觉是错了,又觉得无法下台,所以,上面那句话,就是“我以为他要杀我,我就是抱着自卫的心理才错杀的呀”。甚至可以想象曹操说这句话的时候,还是怀着后悔、难受、狡辩的复杂心理,一边说,一边用脚踢路边的石子。
到了后来演义就不是这样说了,变成:“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个语气就完全不同了,十分强悍霸道,还加上“天下”二字,上纲上线了,活脱脱一个恶人。
在我看来,曹操可能是相处起来最容易的一个领导,因为他率性,所以不必战战兢兢地拘泥,搞高兴了,坐在地上手舞足蹈。如果不高兴,也没有什么,他就不大理对方,一般也没有什么危险。很多人说,曹操残暴好杀人,这话我很不同意。即使从《三国演义》看下来,他也很少故意杀人,最故意的一次是借粮官的头去安抚军心,这是真的没有办法了,军队都没法打仗,就差哗变了。他只有在两种情况下会痛下杀手,一是同僚攻击自己,政治上威胁自己,如杀孔融;二是下属过于瞎聪明,聪明也算了,还戏弄自己,如杀杨修,杀许攸。除此以外,象寸功不建的徐庶等人,他都优礼有加。
诸葛亮与曹操刘备都不同的地方是:首先他是有理想、有抱负、有蓝图的。其他一切都服从于这个大前提。很多人不理解有理想和有抱负之间有什么区别。理想是一个终极目的,抱负是终极目的的化身,是终极目的的承载形式,是可以被用“达成”或者“未达成”来计量的目标。有蓝图则是说有实现的途径。譬如说,我要“成为一个数学家”,这是理想,是目的;如何让人能够认同自己是个科学家呢,我要“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做到这点,就支撑了“成为数学家”的理想,这个“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就是具体的目标,是抱负。那么如何达到目标的实施计划,就是蓝图。
所以,刘备是有理想的,要兴复汉室,但兴复汉室要做到哪些事情(抱负),如何达成(蓝图),他都没有。曹操呢,没有什么理想,汉室是否兴复,苍生如何如何,他并不关心,但他有抱负,他从年轻时候起就立志“要做个好的县令”,后来总之是要做个好官,但做好官为了啥,不是很清楚。同样,如何做个好官,他也没细想,这跟他的率性有直接的关系。诸葛亮则有兴复汉室的理想,又有三分天下的抱负,并且设计了隆中对里向刘备和盘托出的详细的项目推进方案(蓝图)。
有的人质疑诸葛亮是否象刘备那样有兴复汉室的理想。我相信是有的。如果没有这个理想,他用不着至死都跟魏国死扛,因为在他看来曹魏不是为了汉。这种固执,不排除有政治的成分,但从诸葛亮的人格前后逻辑性来看,“兴复汉室”始终是他自觉、不自觉地在坚持的“初心”。
======================================
有时候就傻想:这群在我小学三年级起就与我朝夕相处的英雄们,如果天下统一,把他们弄到一处(就以成立一家公司做场景吧),会怎么样?(当然历史不能假设,仅仅是好玩)。
大家一定会认为曹操才华横溢,气场强大,行事能力强大,应该是个董事长。而刘备呢,能团结人,能善用人,有远大的目标,因此也有董事长的潜质。
诸葛亮呢,还是一个很好的总经理。但他与哪个董事长搭班子更能发挥呢?我觉得是跟曹操。历史上,诸葛亮作为一个中立的、在职场外等候入场的高知,本来他选曹操和选刘备,都是可行的。但是他是考虑两点,导致他最终选择刘备:一是刘备始终扛着“汉室大旗”,与他的情感世界是吻合的,这就是所谓“职场最可贵的是价值观趋同”,第二是个人职业发展的考虑:曹操那里高手如云,刘备这里兵寡将微,所以,在刘备这里更容易发挥自己的能力。
我们假设他们三个搞在了一起,那说明“兴复汉室”这根绷在刘备诸葛亮心头的红线没有了,职场也合一了,也就不存在哪里更能冒头的问题了,那么纯粹从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人选来看,最好的搭配是曹董事长加诸葛总经理的班子。
========================================
嘿嘿,写着写着,自己都觉得把历史来做这样的胡思乱想,也是一种乐趣,而且不用负责任。这有点小时候躺在草丛里,仰望云朵,仿佛自己在云朵和地面之间可以随意飞上飞落的自由。-------我就是喜欢“读无用的书”,写“无用的文字”,客观上,这种心境有助于治疗失眠。^_^
猛然一抬头,都到中午吃法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