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上两则小故事展现出来的“恶”

“日常行为都有善恶的分类。近日有两则故事,也不能例外。在这里,我甚至不愿意像一般人叙述此事时那样称其'大妈’。在我看来,他们的行为和'大妈’该表现的,不匹配。”

其一:

一63岁女子上车,自称残疾人,要其他人让座。周围的人让她没有满意,就破口大骂“外地人到北京讨饭来了”。截一张较大的媒体的报道图作证,免得时间长了,记忆模糊。

其二:

女子不愿遵守公共场合戴口罩的规定,声称自己是“美国人”,多番劝告无效,被警察叔叔带走教育。也用同一个报道的截图为证。

我也看到了有后续报道,至少前面那个当事人被行政拘留处理了。

一、行为无论大小,都有善恶

第一则小故事:我是残疾人,大家要给我让座。

但消息里说到两个细节,1、该人看起来并不像是残疾人。2、车上乘客说这跟外地、北京有什么关系?您这不是挑起矛盾吗?该人士依然不肯熄火。

“事”大家都看懂了,那么背后的“理”是怎么样的呢?

1、我是残疾人——但实际不像残疾人,这显然就是犯“妄语”了,用犯妄语的手段,去换来一个自己想要的东西(座位),肯定也是“贪”了。由于贪未能得逞,于是破口大骂,则是“恶口”了,而且全程是在愤怒的情绪支配下,是“嗔恨”了。

2、正如周围群众劝说的那样,是在挑起北京人和外地人的矛盾。这个罪过就很大了。(1)以正黄旗为高人一等,满清都灭亡多少年了,还讲八旗呢?八旗起源在哪儿啊?这个认知,骨子里就是“慢——傲慢”。(2)自己与当事人的矛盾,自己强行代表所有北京籍市民,描述成“北京人”和“外地人”的矛盾,这是破坏群众团结,很容易让一些没有文化,不明事理的人“起劲”,引发大的矛盾。

人生在世,要避免十恶业。

身业三种:杀、盗、邪淫;

业四种:两舌、恶口、绮语、妄语;

意业三种:贪、嗔、痴。

先贤还经常教导我们,警惕人生五毒:贪、嗔、痴、慢(傲慢)、疑(对人不信)。

而这位女子,为了一个座位,贪、妄语、恶口、嗔、(傲)慢,都占上了!

可怕不可怕?

第二则小故事:我不戴口罩,我是美国人。

戴口罩是防疫的要求,在当下,说多高的等级都不为过。在防疫的要求和定位中,是把它当作保护自己和保护他人同等重要的措施,上至庙堂之高,下至江湖之远,任何人,都要遵守。在眼下,称其为国策——国家政策,都不为过。

我们来看看这人的过失有哪些。

1、我不想遵守公共规则。这起码是一种“我不在公共规则约束的范围内”的傲慢吧?

2、我是美国人——言下之意,美国人就是高人一等,可以不受规则约束,这是错误的邪见吧?邪见是什么?是“愚痴”没有错吧?

3、实际上,她不是美国人。这是什么?是“盗”用他人名义,没有错吧?是一种“美国人高人一等,我也想要这样的名义”,是“贪”,没有错吧?而明明不是这样的,但三番五次说是那样的,是“妄语”吧?

这个事例,我们来看看犯着哪些“恶”。

傲慢、愚痴、盗、贪、妄语。

祖师大德经常教导我们:

做人真的不可以不小心,只要自己一放纵,就会堕落。

难道仅仅是警示警示我们而已吗?

二、倚什么卖什么的行为,犹如恶丐

早年在江湖上,有一种乞丐,叫做恶丐。是为人不齿,也是约定俗成不予救助的。

这种乞丐,利用自己身体的残疾(更恶的,是把自己健全的身体搞残),以这个残疾为武器,见到有途人过来,把一只断腿的腿骨,像一支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你,强迫你救助。ta的武器就是这个“残”——不管是不是故意弄伤的,以这个伤为胁迫你的武器,就是恶丐的特征。

事实上,无论倚老卖老,还是倚贫卖贫,倚病卖病……,都形同恶丐。

我鼓吹社会良俗,但是正因为是良俗,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风气。换言之,人家这样做,是善意,如果不救助你,则也不构成过失。文明社会是契约社会,只有违反契约——契约是相互有对价关系的约定,才是小则违约,大则违法。只要不违反契约,则于法无干。而这个时候,良俗才显得重要:即使法律没有要求你这样做,但你这样做了,会更好。

良俗,是以“施予方”的善心为基础,是施予方主动的行为。

如果把这个事情的逻辑弄反了,把“你可以给我”,或者“你若给我,是你对我的善”,处理成“你必须给我”,“你不给我,是你的恶”,这就走上恶丐的道路了。

上述说的所有的各种“恶”,都是这样出来的。

说实话,倚什么卖什么,强迫对方施予自己,就是一种“盗”。

生活中,这种人非常讨厌,也非常遭人嫌弃,且,往往不结善缘。

三、一位老北京同事的话

我有一位老同事,北大毕业的高材生,论学识、人品,以及待人接物,都是很被人称道的。

我这位世代老北京的同事,当然是非常见世面的人了,谈到个别北京人看不起外地人时,他说:

“丫肯定是北京人中混得不怎么样的,所以只有个老北京身份可以说说了。老北京中,哪怕读书不多的大爷们,礼数多着呢,对人热情着呢。但凡总觉得自己是北京人就高人一等的,口称皇城根下的,莫非丫家里垒鸡圈的砖头是皇城墙上拆下来的?都没什么好牛逼了,才总是强调自己是北京人,和别人是外地人。”

这句话,出自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北京后代之口,我一直觉得是代表了绝大多数热情、善良、阳光向上的老北京人的精神面貌。

当然了,上文中有一个见仁见智的特点,就是一般以“丫”开头说话。不了解的人,以为这是脏话,相处熟悉了的人,则认为这是一种习俗,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风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