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运动穿戴设备其实就是选运动生态
“ 运动器材越来越不限于记录当次运动之用,运动后续会继之以统计、分析、社交共享等动作。从这个意义上说,选择什么运动器材,其实就是在选一个运动生态。”
跟早年刚开始发烧的摄影爱好者问“买什么相机好”的问题一样无解,现在也经常会被人问到“我要开始跑步,该买什么穿戴设备”,这个问题同样无解。
器材,首先服务于我们的目的。因此,在问这个问题之前,提问者自己要先回答自己几个问题:
1、打算花多少钱:这个是前提。
2、用来做什么:运动科目,是跑步呢,还是撸铁呢,还是登山呢,抑或是游泳为主。
3、用在哪里:也就是自己的运动习惯,浅尝辄止呢,出出汗甩甩胳膊呢,还是严肃地训练。
4、买来怎么用:会不会对数据做深入的分析。
5、很重要的一点,自己是不是数据爱好者,同时也是电子玩具的爱好者。
一、选器材就是选生态
当年在摄影界,选择入哪个门派,是在动手之前,需要非常慎重的事情,因为进入一个器材门派,就意味着要认可这个厂牌的品牌文化,操作习惯,市场定位,技术优势,还意味着可能要牺牲体验别家优点的机会------所有摄影厂商的器材都是不能通用的。往往一个尼康用户,为了体验佳能的某一只镜头,就不得不重建一套佳能系统。而相机机身只是摄影的起步,随后的镜头和周边设备阵营的建设,更是费钱又费时间的事情。所以,大多数人,一入某个摄影门,就意味着对其他家的优势,从心理上要绝缘。摄影器材的话题,我们可以单独成文,这里就不展开了。
运动器材没有那么大的投入,不存在摄影那样有后续镜头及周边设备投入的事情,毕竟一块表就是完整的工具。但运动器材也有各种“软后续”:除了少量配件(如心率带,其他周边设备)外,这个“软后续”包括数据共享,数据分析平台的选择,社交圈文化与自己的风格是否符合,等等。
二、几种常见的运动生态
1、厂商自建的完整生态。以在跑友圈中非常有名气的佳明为例,它具有一个数据集成工具GARMIN CONNECT和电脑端的GARMIN EXPRESS,这二者都可以将佳明手表的数据同步到数据库,它本身也带一定的分析功能。此外,国内用户还可以用到佳速度Garmin sport这个集分析、社交、训练指导于一体的平台。一旦佳明手表上的数据被同步到connect,通过设置,可以自动同步到佳速度。这样,佳明的用户就可以“足不出户”地在享受硬件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享受社交、分析、统计、训练提高等一个生态内的完整服务。
这也是我比较乐意向新入门的朋友推荐这个品牌的原因。
来自芬兰的Polar也是这种类型。它和佳明的不同在于:佳明只能通过手表(含手环)记录数据一条途径,通过与connect同步,同时提取到佳速度Garmin sport里形成分析、社交这样的应用状态。Polar则可以通过手表、手机APP两个数据记录途径,汇总到Flow里形成分析和社交的平台。性质类似,但是polar提供了用手机记录的方便。我在《尝试用新方式发一篇运动设备方面的心得》这篇文章里,举了个例子:如果出公差,穿正装,如果用polar,可以在旅店里同样做一场运动,用手机polar beat记录下来,而不必专门在包里带一块运动表。特别是很多厂牌的运动表表带,设计成环形的,真的不好随身携带。
而polar通过手机app来记录室内健身运动,不仅不是一种“不得已的将就”。相反它的健身部分,对照着手机来做,恰恰比手表来记录,更好。
2、以运动app+心率带的形式,组成简单的小生态。不要小看这样的方式,虽然投入较少,但也不简单:它既可以独立积累运动记录,也可以整合其他数据。如国内比较有名的悦跑圈,咕咚等,他们自家的APP,加上一条心率带,就组成了包含“记录,分析,社交”这三方面的功能。如果不怕麻烦带着手机运动,这个最经济的组合,完全够一般的发烧友使用了,而且比较省心----用蓝牙连接一条心率带应该是非常简单的事情。
通常这些app,还会开通接入其他硬件品牌的数据,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统计平台,但分析功能一般都比较弱。跟国外有着多年研究积累的平台不能比。
这些生态里,经常会搞些有趣名目的跑步活动,完成后给发个奖章之类的,挺有乐趣的。
不过国内的运动社交圈里,以晒自己的动态为多,相互交流较少。佳速度里时常有些心得文章,可以看看。这点跟国外的一些运动社交圈相比,运动文化还是有所不同。如果外文好的跑友,建议可以上国外的运动社交圈去逛逛,会很有收获。
3、专业的分析平台,自身原则上不能记录数据,或者即使能够记录数据,但也不是自己的重点,而是导入硬件厂商的运动记录。例如,我经常提到的Running Quotient(是不是要给我发广告费啊^_^),它也保留了记录的画面,但是我死活没有找到心率带从哪里接入。
换言之,一个会用到RQ平台的跑者,一定不会记录没有心率的运动数据的,也就压根不可能用它的单次记录功能,而是看上了它的分析功能。而它能接纳的数据来源很多:
国外这类软件很多,比较著名的有strava,nike run club,keep,runtastic等等,除了NRC外,我都试过,但不深入。
如果经常用到RQ的分析功能,那么它对佳明国际用户提供了训练计划下载,而对于用polar的用户,则非用Strava不可,因为RQ接polar运动记录,必须通过strava。好在strava本身,也是个非常不错的数据分析和总结平台。哪怕,就当个连接RQ的通道也好嘛。
我个人比较喜欢第三种途径,因为术业有专攻。像RQ,我一直不知道自己的有氧基础究竟怎么样,秋天的时候特地在RQ上测了一下,自己就放心了。
(因为是免费版,要隔四个月才能再测下一次
)
腿伤期间,一个月没有跑步,但是在不影响伤腿的前提下,坚持室内力量练习,昨天周末去外面走了2公里,同步上去,看看自己的跑力,虽然退步不少,但是还在3的位置,心理稍稍安慰-----这也说明上一篇文章的观点是站得住脚的:《即使不得已停训,也要坚持力量练习》。没有完全中断力量训练,还是减缓了因为养伤导致的状态跌落。
当然,深度必然会削弱广度:rq从其他途径提取数据,只提取“跑步”这个科目下的数据,其他形式不会提取。
三、根据自己的运动习惯搭建合适的生态
主设备一旦选定,就意味着确立了自己的运动生态。
1、app+心率带。很多用户一般运动量不大,也没有什么兴趣去分析,去钻研,基本上就是看看每天运动消耗了多少卡路里。这样的用户,建议手机+心率带的形式足矣。手机上装的app,可以自己下载下来试试,选一个合适的保留下来。最好选择国产的app,各方面都比较适合国人的使用习惯,可以少用脑。
更何况,一般有着这样运动习惯的爱好者,反正也手机须臾不离的,说不定路上还用手机拍个美照啥的。对他们来说,抓着手机去跑步,不仅不是累赘,还是心头好。我强烈建议不要花费跑表的钱。
2、比较严肃的跑者,也有数据分析的习惯,建议买主流的跑步表,不要买手环。我对佳明比较熟悉一点,那么就推荐佳明多一些,其他品牌我估计也不差。佳明HRM-PRO这个心率带是ant+和蓝牙双模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如果只打算用佳明手表一个途径,那么以前版本的只有ant+的心率带也可以。
与此类似的,诸如颂拓,EZON,迪卡侬等等,都有不少的用户。但是我不了解,也没有用过他们的app。
3、对分析很看重、或者对某个品牌在某方面的管理功能很看重的用户,那要么以心仪的硬件为核心,要么以分析平台为核心,再整合其他的数据或者应用功能。这样就比较复杂了,一般的爱好者,操作起来会嫌麻烦。
我自己就是用的第三种方案----虽然跑得不怎么样,但是喜欢折腾,涉及两个平台,两个硬件品牌,要把他们整合到一起,把自己运动的记录完整地集合到一个途径里,又要能够把完整记录中“跑步”项下的数据自动提交到RQ,让它为我做分析,着实费了我不少的劲。好在,赶在元旦之前把它搞掂了,现在热切地盼着元旦到来,从0开始建设新的运动记录-----老的数据----光跑步距离就超过半万公里呢-----依然可以在老的通道里看到。
# 如果您觉得本篇内容引起了您的共鸣,请点个赞或者在下方留言,以便作者了解来访者的阅读爱好,使互动更加有针对性;
# 如果您觉得本篇内容对您有帮助,请转发给您所关爱的人,让更多的人走入健康生活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