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漫谈 ▏明清医家论“火”
明清时期,是中医“火”理论发展的有一个高峰,主要表现在君火相火理论、命门火理论、温病等方面。
“君火”、“相火”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运气七篇”,是五运六气理论的重要内容,在后世的发展中,君、相火逐渐比附于人体,具有了“人体之火”的涵义。关于君火,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心火为君火;二是认为命门之火为君火。论心火为君火的依据是心主神明,具有主宰生命的作用。《内经博议》云:“盖天之帝人之心,皆以照临为德,其居神之物,有火象焉,此所谓君火也。…。在人之君火,亦非以火用,特以建极广明,故主十二官而临照之,初非以灼婚为令也。”论命门之火为君火的依据是,命门之火为十二经之火的源头,故而可以影响十二经之火。《外经微言》云云“命门为十二经之主,不止肾恃之为根,各脏腑无不相合也。少师曰:十二经皆有火也,何藉命门之生乎?岐伯曰:十二经之火皆后天之火也,后天之火非先天之火不化。十二经之火得命门先天之火则生生不息,而后可转输运动变化于无穷,此十二经所以皆仰望于命门,各倚之为根也。”关于相火诸医家论述也不一致,但总不脱离命门(心为君火时)、肝、肾、三焦、包络和胆。但是,即便诸多医家对君相火意见分歧,但都认为君火相火相辅相成,没有脱离《内经》“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的理论基础。
命门学说源自《黄帝内经》,后因《难经》左肾右命之说,在中医学发展历史中数度成为学术界讨论和争鸣的热点。明清代医家基于宋金元时期的命门相火论、相火恒动论,进一步探索了“命门之火”理论,其代表医家有李时珍、孙一奎、赵献可、张景岳、陈士铎等。
李时珍禀承张元素之说,将命门、三焦、相火、肾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功能单位来认识。认为命门相火为生命之原,精气之府,其游行三焦,寄位肝胆。而“命门气与肾通,藏精血而恶燥。若肾、命不燥,精气内充,则饮食自健,肌肤光泽,肠腑润而血脉通”。
孙一奎则反对命门、三焦为表里并同属相火之说,认为“命门不得为相火,三焦不与命门配”,指出当以三焦、包络为相火。他认为命门为两肾间动气,属坎中之阳,是生命之本始,而三焦相火为元气之别使;命门为生生不息之根,而心君火、三焦相火有帮助其生生不息之功。
赵献可认为'“火,阳之体也,造化以阳为生之根,人生以火为生之门”,提出有形之火、无形之火的概念。其认为命门为无形之火,先天之火,是万物受命之本。同时指出“此先天无形之火,与后天有形之心火不同”。因此,他认为人体君主之官是命门,命门是主宰十二官的“真君真主”。命门的君主作用靠三焦相火实现,三焦相火是命门的臣使之官,它“禀命而行,周流于五脏六腑之间而不息”;真水之气则随相火而潜行于周身。为了强调火的重要作用,他把人身比喻为“走马灯”,若灯中“火旺则动速,火微则动缓,火熄则寂然不动”,形象地描述了人体十二官的功能活动都必须以火为动力方可进行。
张景岳认为,命门之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命门虚则精气神总属无根”。他认为:“元阳者,即无形之火,以生以化,神机是也,性命系之,故亦曰元气。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强弱系之,故亦曰元精。”由于精气神均根于命门,因而称命门为“死生之窦”。在命门水火之间,他更重视火。他说“天之大宝,一丸红日;人之大宝,一息真阳”;惟真阳之火,乃能生物”,以火为真阳。他又以君火为神,相火为本,君相相成。张景岳由论火发展了他的“阳常不足说”,以此做为温补的理论依据。
陈士铎十分重视命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指出:“命门,火也。无形有气”。认为命门之火为先天之火,十二经之火为后天之火,十二经之火得命门先天之火则生生不息,而后可转输运动变化于无穷。人之所生,先生命门,而后生心。心得命门而神明有主,始可以应物;肝得命门而谋虑;胆得命门而决断;胃得命门而能受纳;脾得命门而能转输;肺得命门而治节;大肠得命门而传导;小肠得命门而布化;肾得命门而作强;三焦得命门而决读;膀胱得命门而收藏;无不借命门之火以温养之。
总之,诸医家尽管论述命门作用的角度不同,但多肯定命门为生命之源,并且认为此作用乃“火为动”的缘故。
吴有性认为疫病的原因在于邪气化火而伤阴血。其云:'“夫疫乃热病也,邪气内郁,阳气不得宣布,积阳为火,阴血每为热搏。”并指出火郁之根本原因在于气郁。他认为“夫人身之火,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但喜通达耳。不论脏腑经络,表里上下,血分气分,一有所阻,即便发热,是知百病发热,皆由于壅郁。”然而“气为火之舟楫”,“气升火亦升,气降火亦降,气行火亦行,气若阻滞而火屈曲,惟是屈曲热斯发矣。”由此他指出疫病之病机为疫邪阻滞气机,从而出现火热证。同时指出,对于这种情况不得投用寒剂,否则反而更加抑遏胃气,使火热加重。
万密斋论温病病因,着眼火与湿。其不仅认识到瘟疫具有强烈传染性,而且明确提出“大抵疫病,皆属火湿,虽似伤寒,不可作伤寒正治而大汗大下”的论点,指出了温病(包括温疫)的发生多为感受火、湿之邪,抓住了温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从而为后世温病医家从火热、湿热等主要方面论治温热病提供了重要依据。
吴鞠通《温病条辨》的“原病篇”引《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辰戌之岁,初之气,民厉温病。卯酉之岁,二之气,厉大至,民善暴死,终之气,其病温。寅申之岁,初之气,温病乃起。丑未之岁,二之气,温厉大行,远近咸若。子午之岁,五之气,其病温。己亥之岁,终之气,其病温厉。”论中温病爆发之时多为少阴君火或者少阳相火太过或者作为非时之气出现,表明温病的发生与“火”关系密切。同时吴氏指出伤寒和温病两病,实有水火之别,伤寒原于水,温病原于火。由于寒邪易伤人之阳气,温热之邪易伤人之阴液,因此在治法上也是截然不同,并云“伤寒伤人身之阳,故喜辛温、甘温、苦热,以救其阳;温病伤人身之阴,故喜辛凉、甘寒、甘咸,以救其阴”。
明清时期,是“火”的理论在中医学中全面应用发展的阶段。此期的特点是,有着理法方药完整体系的火证辨证论治规范出现,从火论生、从火论病、从火治病的模式臻于成熟。对于生理之火的功能、内火虚衰的症候、内火亢盛的原因、火邪所致病症及机理、火证的治疗方法,在各家医著中已有不同程度的广泛论述。对于生理之火的功能,通过对命门功能及君火、相火的阐述,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论述;对于内火亢盛的原因,强调七情损伤、体质因素,并使其分类更加细致;对于火邪所致病症已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并尽可能阐述致病机理;对于火证的治疗,临症时所采用的治法丰富多彩,对前代流传下来的治则、治法及各种治疗理论,进行了各种不同立场的反思,提出许多见仁见智的观点。这些均进一步丰富了中医“火”的理论。
作者简介
陈越,字法睿,号风徽,彩云之南人。执业中医师,五运六气临床实践者,擅长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治疗各科常见病和疑难杂病;传统文化爱好者,琴棋书画诗酒花皆有涉猎,柴米油盐酱醋茶点缀生活。
就诊请预约:15729372985(微信同号)
落霞云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