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良姜〔附:大良姜〕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别 名〕膏凉姜、良姜、蛮姜、佛手根、小良姜、山姜、风姜。
〔来 源〕为姜科山姜属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的根状茎。
〔成 分〕根状茎含挥发油0.5~1%,油的主要成分为蒎烯、1,8-桉叶素(桉油精)、桂皮酸甲脂、尚含丁香油酚、毕澄茄烯等。此外。根茎尚含黄酮类高良姜素、山柰酚、槲皮素、异鼠李素、淀粉、鞣质及脂肪等。其辛辣成分为高良姜素。
〔作 用〕
一、历代经验
1.温中散寒:高良姜有温中散寒、健胃止痛作用。 《名医别录》: “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 《药性论》: “治腹内久冷,胃气逆,呕吐”。 《珍珠囊》: “温通脾胃”。
2.行气止痛:高良姜有行气健胃止痛作用。 《药性论》: “治风,破气, 腹冷气痛;去风冷痹弱,疗下气冷逆冲心,腹痛,吐泻”。 《滇南本草》: “治胃气痛,肚腹疼痛”。 《本草纲目》: “健脾胃, 宽噎膈,破冷癖,除瘴疟”。
二、近代研究
近代对高良姜药理研究不多,体外测定高良姜对炭疽杆菌、α及β-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和类白喉杆菌、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皆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对人型结核杆菌也有抑菌作用。
〔性 味〕辛,热。归脾、胃经。
〔功 效〕温胃散寒,行气止痛,止呕。
〔主 治〕治脾胃中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噎膈反胃,食滞,瘴疟,冷癖,外治花斑癣。
〔临床应用〕高良姜主要用治胃寒疼痛。
1.胃寒疼痛:如胃脘冷痛,屡发屡止,或痛连两胁,或脘腹绞痛,类似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常配伍香附子、干姜、肉桂、公丁香、毕澄茄等,方例《高良姜汤》、 《良附丸》、 《二姜丸》。
2.呕吐泻痢:霍乱呕吐,泄泻,痢疾,脘腹疼痛,类似于急性胃肠炎、 细菌性痢疾。单用有效,也可入复方中用,方例《冰壶散》此外,尚可用治牙痛,常配伍全蝎等,方例《逡巡散》。
近年来单用治疗花斑癣有效,可以鲜者捣涂,或研细末以醋调涂。
〔用 量〕 3~6克,丸散酌减,外用适量。
〔用 法〕生用或炒后用。
〔禁 忌〕热证及体弱者不宜用,不可大剂量内服。
〔附 方〕
1.高良姜汤(《千金方》):高良姜、厚朴、当归、桂心。
2.良附丸(《良方集腋》):高良姜、香附子。
3.二姜丸(《和剂局方》):高良姜、干姜。
4.冰壶散(《圣济总录》):高良姜、大枣。
5.逡巡散(《百一选方》):高良姜、全蝎。
〔附:大良姜〕
大良姜(又称大高良姜)Alpinia galanga(L)Willd.为高良姜的近种,其植株高1米以上。其根状茎的气味不如高良姜浓,功效也比高良姜差。其乙醇提取物对家兔有良好的祛痰作用,能使支气管分泌物增加,其挥发性部分能刺激支气管腺体;挥发油能刺激胃肠,反射性地引起噁心而产生祛痰作用。临床应用类似于高良姜,可代良姜用,也入止咳化痰方中用。每月6~12克,入汤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