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头部企业都在叫难,国际巨头们却赚得盆满钵满
今年上半年,先后有上美全球CEO吕义雄致CS渠道的一封信、丸美集团CEO孙怀庆大谈当下CS渠道困境以及韩后集团董事长王国安为品牌在CS渠道做得不好而道歉。
看得出来,他们都很焦虑,焦虑的原因是企业在CS渠道面临困境,而造成问题的根源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因为CS渠道本身的困境。
而他们还是处于头部的本土企业,那那些中小本土企业的处境岂不是更让人担忧?
但另一方面,根据最新的财报显示,欧莱雅、宝洁、联合利华等国际巨头却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欧莱雅
销售增6.6%,奢华产品部门增13.5%
▼
7月27日,欧莱雅发布财报,截至2018年6月30日,欧莱雅集团上半财年销售额为133.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064.5亿元),增长了6.6%,净利润大涨11.9%至22.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81.2亿元)。
其中奢华产品部门的销售额增长达到了13.5%。该部门旗下四大品牌(兰蔻、科颜氏、乔治·阿玛尼、伊夫·圣洛朗)都取得了两位数的增长;活性美妆部门(包括理肤泉、薇姿等)销售额同比增长11.4%。
而其增长的主力来自于中国市场,尤以电商渠道最为强劲。在电商渠道,欧莱雅的销售增长达36.4%,占到总销售额的9.5%。而随着伊夫·圣洛朗和乔治·阿玛尼相继进入天猫,欧莱雅在电商渠道增长或许会更加迅猛。
宝洁
有机增长为1%,但中国市场却达7%
▼
7月31日,宝洁发布财报,2018财年全球营收为66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589亿元),有机增幅为1%,低于一年前制定的2%的增长目标,但在中国市场的有机增长却达到了7%。
在中国市场,OLAY和SK-II是驱动增长的主力品牌。其中高端品牌SK-II的年销售额增长甚至达到了30%,已连续15个季度录得增长,且其平均增幅超过20%。
OLAY也正在走高端化,且已连续5个季度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联合利华
整体下滑,但中国等新兴市场增长强劲
▼
7月19日,联合利华发布财报,截至2018年6月30日,联合利华上半年实现销售26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099亿元),同比下滑5%。但美容与个人护理部门销售额却同比增长2.7%,其中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4.1%。
据悉,联合利华正在加速进军高端美容领域,并有意收购英国高端美容电商 Space NK。
爱茉莉太平洋
二季度销售额增长10%
▼
7月26日,爱茉莉太平洋发布财报,在2018年二季度实现销售额15537亿韩元(约合人民币94.49亿元),同比增长10%;营业利润实现1703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0.36亿元),同比增长30.6%。
其中,除韩国本土外的亚洲市场销售额达到4562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7.74亿元),同比增长16.4%。
雪花秀、赫拉等高端品牌的销售利好,被认为是业绩改善的主要原因。
- ➊ -
高端品牌成增长主力
据以上财报分析,国际巨头们之所以能在中国市场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绩单,很大原因得益于高端品牌。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一现象映射出中国消费人群的变化,也告诉本土品牌,不是市场乏力,而是人在变。
随着消费的升级,中国人在美容产品上越来越舍得花钱,使得像兰蔻、科颜氏、SK-II等高端品牌大卖。与此同时,一些本土品牌也相继推出一些高端定位的产品。但是不是只要把价格定得和SK-II一样高,就可以像它一样大卖?并不是。
高端产品价格贵只是它的一个特点,更重要的是支持高价格的品质和品牌力,否则消费者并不会买账。所以本土品牌要想掘金中高端市场,不仅是涨价格,更重要的是提升品质和品牌力。
- ❷ -
电商渠道增长迅猛
电商渠道成了国际巨头销售增长的主流渠道,而本土品牌则越来越式微。
在2015年双十一美妆品牌TOP10中,有8个本土品牌(百雀羚、韩束、御泥坊、膜法世家、珀莱雅、韩后、佰草集、卡姿兰),而到了2017年,就只剩3个本土品牌(百雀羚、自然堂和一叶子),而且大多数外资品牌的折扣力度还不大。
可以预见,未来这些国际巨头利用自身的优势,将继续扩大在电商渠道的市场占有率,这对本土品牌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可以想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CS渠道依然会是大多数本土品牌的主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