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愚者以偏见处事,智者才能平衡人生
一、
人生都存在一个天平,有智慧的人可以让天平两端保持平衡,而智慧浅薄的人只是站在自己的主观角度,往天平的一端不断添加东西,最终导致失去平衡。
这个天平不是特定情况下才出现的,而是指人生的任何时间任何事件之中都存在,所以在面对问题时,不仅要看到你所能看到的东西,更要看到你所能看到背后看不见的影响,这样才能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让自己的人生状态保持平衡。
《庄子》之中有一句话,叫: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后知,可不谓大疑乎。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人都遵从自己的才智所了解的知识,却不懂得凭借自己才智所不知道的而后知道的道理,这难道不是人生最大的迷惑吗?
人生最大的问题就是认知局限所带来的问题,我们总能看到自己所看得见的利益,但是却看不到利益的背后隐藏的祸患,当我们总是摒弃那些自己所厌恶的状态,却不知道自己所厌恶的状态背后也藏着福分。
就像世人皆向往的名利富贵,每个人都去争抢这些东西,却不知道过度争抢的过程中不但得不到,反而会失去了那些看不见的福分,而反之,不以主观妄为企图主导人生,反而能顺应天道,由此所得到的反而更胜于自己所失去的。
所以说,不要总看到你所能看到的,也要看到自己不轻易看到的,这样才能走得更长远,而且这也是使人生保持平衡的根本。
《菜根谭》之中有一句话,叫: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则危;能事不宜尽毕,尽毕则衰;行谊不宜过高,过高则谤兴而毁来。
一个人的爵禄官位不可以太过隆盛,太盛则会使自己陷入险境之中;一个人不可以把自己的才干一下子完全显露出来,因为完全发挥就会让自己陷入江郎才尽的困境之中;一个人也不要把自己的品行标榜的过于清高,如果过度标榜反而会引来中伤和毁谤。
这句话讲述的就是由主观意识过度驱使,而形成物极必反的祸患结果。
优秀本身不是一种错误,名利富贵也不是坏的事情,而错误的根本则在于自己不知收敛,过度趋向于自己所向往的状态,从而导致物极必反的结果。
就像从古至今那些功高震主的功臣一样,他们能够以自己的智慧,让自己置身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但是唯独却不懂得收敛自己的行为,从而惹致祸患。
当自身过度倾向于所看得见的利益时,必然导致人生的这个天平失衡。
比如刘邦手下的韩信,雍正手下的年羹尧,还有朱元璋手下的蓝玉等等,都是因为功高震主之时没有太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最终才给自己招致杀身之祸。
二、
所以说,人生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意识过度趋向于自己所向往的一方,以免因为主观偏见而导致人生失衡,比如自己越是地位显赫的时候,越要多加收敛,越是想得到好的名声时,反而越要多容纳污秽的名声。
因为太过于树大招风就会招致嫉妒,太过于品行高洁就会招致诋毁,不管这些负面因素是由于人为因素导致还是由于命运的自然发展,所有太过于突出的东西都会出现问题。
《道德经》之中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圣人做事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呢?就是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
所谓无为就是放下自己的主观智巧,不要用自以为是的态度企图去主导事物和谋划生活,使一切顺应自然。
以无言的智慧顺应自然的规则,功名富贵没有到来的时候就耐心等待,功名富贵来了的时候不拒绝,当然也绝不会有得意忘形的姿态,“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因为你不刻意居功,功劳自然不会消失。
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味拿自己的功劳耀武扬威,就等于不断的往天平的一方不断添加东西,最后必然会导致人生失衡。
人生的好与坏都是人为设定的标准,也是愚者主观意识产生的妄论,而这些标准和妄论也是存在偏见的和局限性的,如果我们拿着偏见和带着局限性的认知去衡量问题,并且企图去主导问题,带来的必然是一个错误的结果。
不要以自己的主观认知去衡量事物,也不要总过度倾向于自己所能看得到的利益或者向往的富贵等等,任何事情都是带着不同的状态存在于生命之中的,当你在追求一件事情的同时也要收敛自己过度妄求的态度,当你面对一件事物的同时,也要知道背后的利害关系,这才是一个合理平衡的人生态度。
作者|国学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