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古镇之十二】乡愁的记忆
自从上次回老家不识乡路后,我对于家乡一直有一种深深的乡愁。
老家无锡荡口,因位于鹅肫荡入口而得名。这里,有一块通灵宝玉似的水面称作鹅湖,古名“濠湖”,其形似鹅肫,故俗称“鹅肫荡”。
小时候春节随长辈回家省亲,从苏州的平门轮船码头出发,水路上的风景不怎么记得了,但那一湖碧波的鹅肫荡,就象是一餐饭前的开胃汤,让人从此多了乡愁的记忆。
小镇西邻彭祖墩遗址、丘承墩吴越贵族墓群和鸿山泰伯墓。古称丁村,相传是孝子丁兰的故里,元明以前不甚著称,明兴以来其名始显,素有“银荡口”、“小苏州”之称。
荡口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华氏家族以“耕读起家,诗礼传家”世代相传,至今修葺一新的华氏老义庄,是江南地区保留最为完整和最大的义庄。大家可能对三笑姻缘中的华太师肯定有印象,据说也是住在荡口古镇。
古镇上的牌匾“荡口”两个字就是唐伯虎所写,可见小镇是有历史和人文的积淀。
荡口历史上名人辈出 这里曾经走出了铜活字印刷家华燧、华坚叔侄;明代大收藏家“江东巨眼”真赏斋主华夏;赐一品服出使朝鲜翰林院大学士华察及仲谆、叔阳父子;明末舍生取义,留发不留头的华允诚;布衣少卿王会汾;中国第一艘机械动力船发明人、中国近代科学先行者、数学家华蘅芳以及华世芳兄弟;刺绣艺术家华璂、华玙姊妹;实业家华鸿模、华绎之祖孙;多才多艺的琵琶艺术家华秋苹;《歌唱祖国》的词曲作者、著名音乐家王莘;漫画大师华君武;国学大师钱穆及杰出科学家钱伟长叔侄等。
虽然我对于老家一直深有情感,但对于它的历史却偶孤陋寡闻,所谓不在其名,而在其不名。
乡愁的记忆,让我近年来一直流连在小桥流水、白墙黑瓦、河湖相接、楫橹木船、名人故居的怀念之中。在江南,水乡古镇往往大同小异,但荡口古镇不象其它古镇那么小气扣门,这里挺人文,很客气,再现当年此地“义庄”的赈灾济民的风范,进镇不售游资,只是要参观各纪念馆,名人故居才要钱。
小时候常听爷爷讲述宗族的礼让、孝义之风,原来就是荡口文化的代代相传,源于吴文化的谦让美德和儒家思想。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荡口尤为昭彰,汉有丁兰,晋有华宝,元末华幼武,明初华贞固。
而华幼武、华贞固侍奉母亲的“春草轩”从堠阳移徙鹅湖,历经数百年,堪称中国第一所家庭养老院。荡口还先后建起了怡老园、养萱斋等孝养敬老的场所,传承了“孝为行首”的优良传统。
明代杰出书画家沈周为荡口华蒙养萱斋题曰:“南齐孝子千年孝,今代还生奉母人”。文征明赠华世桢诗曰:“祖孙继好兼三世,道义相看重百年。”明末忠臣华允诚则一片丹心、冒死直谏、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一直鼓舞着华氏家族的子孙后代。
恪守孝道,推已及人,博爱众生,务本济物。把“孝”衍化为“义”,是荡口孝义文化升华为实际行动的具体表现。从明初华仲谆首设义仓赈灾扶贫;至清末,老义庄义田数量达7000亩,规模在苏南独占鳌头;随后,华氏又相继建起了永义庄、新义庄、襄义庄、春义庄,另有徐氏义庄、殷义庄、须义庄等,全盛时全镇义庄近十所,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均为江南之首,在全国也属少见。
孝义文化不仅使华氏家族长盛不衰,也营造了荡口地区民风淳朴、和谐安居的社会环境。“崇孝尚义”成为荡口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浣女捶衣河滩头,客船停于屋檐下”。小桥流水、傍河民居,驳岸河埠,船只往来,形成了浓郁的水乡特色。除了孝文化之外,荡口作为水乡特色,其船的种类非常繁多,有米包子船、火轮船、航船、乌蓬船;还有小网船、罱泥船、小画子船、蚱蜢船、放鸟船、龙船、浆船,以及救火、戽水的“洋龙船”,那船舶的纷繁众多绝对是让人开了界。
作为江南文脉悠长的古镇,历代文人墨客多有赞美之词。清代诗人杜汉阶的竹枝词诗曰:“东南巨浸首鹅湖,绝妙烟波万叠图。云外青山遥映带,风光得似邑西无。”秦琦的诗曰:“鹅湖美色水深深,系棹携壶取次斟。询是水乡风味好,银鱼如雪细如针”。“侬有鸡头正堪采,鹅肫荡里泛青波。”杨南峰诗曰:“天知早稻上场来,故放晴光日日开。老酒深缸软草铺,与君同把太平杯。”文征明也有诗句云:“翘首鹅湖刚百里,遥怜岁晚客间身。”
古老的家乡小镇,承载了太多的关于乡愁记忆和美丽回想,也让这样悠长的美梦,构筑起我所有的乡愁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