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向桥乡王塝村

文/南亭(蕲春县向桥乡人)

王塝村位于向桥乡的中心位置,原住人口中,以王姓和邓姓居多,区域内间有小块丘陵,总体上地势较为平坦,故也有人称为王榜畈。解放前,王塝畈是一片水洼地,每逢下大雨,斌冲河的水和古角山、王裕冲下来的水在王塝畈处汇合,形成一个天然的大湖泊,因此农民们可用于耕种的田地是很少的,不及现在的一半。听老人讲,有一年下大雨,境内两条河水交汇冲下来,形成的湖泊不断扩大,我塆村有一位人站在村前看涨水,一不留神,被一个浪头卷走了,从此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人的后代还在,以前下雨闲坐时,塆村里的人常常对着大雨谈起这件惨事,看着眼前王塝畈里禾稻青青一片,不禁心有骇然。

解放后,在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农闲季节里,王塝畈上红旗招展,四乡的农民扛着简陋的各样农具,汇集到河水边,铲沙挑土,开始了修筑河堤的庞大水利工程。群众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经过几年的奋斗,河堤修好了,从此斌冲河的水下来,和古角山王裕冲下来的水,挡在王塝村对面的海螺山处汇合,驯服地向白水、青石方向流去,不再在王塝畈上肆虐为害,从而使王塝村的景象为之一新。

听过世的老人们讲,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村里的人们老少齐动手,到王塝畈滩上捡鹅卵石,把往日的荒滩水洼地改造为一年三熟的良田。尽管新开出的河田很贫瘠,单产很低,插秧时手指常碰触到泥里的石砾而生痛生痛的,但这是王塝村人今后赖以生存的传家饭碗,是无比珍惜的。在无数个东方刚刚破晓的清晨,从不同塆村走出来的老农民们踏着青草露水,荷锄在王塝畈上巡田看水,看着满眼绿油油禾苗在晨光中生长,心情分外舒畅,“这是多好的一片水田啊,几个塆村的人都依赖它来养活,还是新社会好!”。河堤修好了,上面可以通汽车,也就是一条标准的乡村公路。从此之后,王塝村人起床之后,看到的是青翠稻田之上,漂亮的大客车在河堤上向县城方向奔驰,心情不禁为之感动。王塝村人对党,对政府是怀有深切的感恩之心。数十年来,无论是哪种政令下来,令人愉快或是不愉快的,王塝村都是最先积极响应的一个区域,十分配合各项政策的开展。

我在的记忆深处,王塝村的好多山坡被开辟为山地,种上了丹皮,经过试验种丹皮效果不好,后来又挖掉了。塆村的左边山上又大面积地种上生漆树,说是这种树将来可以创造好的经济效益,村民们很听上级的安排,又照着指示种了很多的白杆生漆树。可是这种生漆树不仅没有给村民们带来好处,反而是受了长时间的害处,这也算是一种农业模式尝试上的失败。生漆树浑身都有一种毒性,敏感的人只要从漆树林里过一趟路,身上就会生漆疮,皮肤红肿,奇痒难耐。上山种地,砍柴,放牛,无法不经过那片漆树林的,因此,我塆村的人,几乎每年都有一批人生漆疮,这种状况持续了近三十年之久,直到九十年代初这些生漆树才被统统清除。这是王塝村为探索农业发展问题而默默为大众付出的切肤痛痒的代价。

除了这些试验之外,王塝村旁边还专门有一个小区域作为农业试范区,这区域本叫下畈湾,依山傍河,人口集中,毗连王塝村,民风开朗、积极。那时,下畈湾改名叫“农业科技试验所”,简称为农科所。曾经这里粉白色的育秧小屋布满村口,比人还大的红色标语写在各处白色墙壁上,在“以粮为纲”的岁月里,这里是向桥乡农业技术的研究中心和推广站,与乡(公社)只有一山之隔,位置上是很适宜的。

时光走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倡导农村多种经济多元化发展,农科所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了。乡(公社)作出了决策,让农科所和王塝村合并,时间是1983年。并村就像让一个人改姓名一样,心理上天然的总有一种恋旧的情感在萦绕,有些别扭,但是两处的人们都很听上级政府的安排,把这件事当作婚嫁喜事一样来处理。并村的当天,在王塝村村部开了一个群众大会,双方的领导干部登台亮相,并各自作了发言,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认识认识。晚上,还放了一场电影,夜风轻拂,小孩子们都很兴奋,王塝村的小孩和农科所的小孩满院跑,很快就互相知道了姓名,成为朋友。理所当然,农科所小学与和王塝小学也合二为一,一起并为一所小学,这样,农科所小学的学生们上学就增加了很长的路程,不过也没有怨言,学校变大了,孩子们交到新的好朋友,知道更多地方的人和事,这也是很有趣的。

如果要问到王塝村在向桥乡中有什么突出的特点,我感觉到这个村的文化教育工作做得比较好,在全乡算是挺突出的。解放后,第一届的师范生中,向桥乡只有三人,而王塝村就占了两名,分别是邓寿山先生和邓型禹先生,向桥乡另外一名师范生是唐山村的王光启先生,也就是曾经的向桥中学的校长。

邓寿山先生一辈子从事蕲北地区的教育工作,先后担任青石中学校长、向桥乡教育组组长等职务。和邓寿山先生一样,王榜村的王赤勋、王元勋兄弟俩,也都是一辈子从事文教工作,为教育事业贡献了终身,经他们的教导而成才、成家的学生,有很多,具体数目难以计数。尤其让乡人们称道的是,邓寿山先生和王赤勋、王元勋等人员,退休之后创办了《古角之声》诗社,定期刊发家乡人员的诗词作品,这是一份光照后人的文化善举,必将对我乡文化事业的提升,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古角之声》诗社的存在,而引导青年人员走上诗词写作之路的人员,总计有一百名以上,在一个山区乡里,这个数字是相当可观的,足以兴起一股光泽后世的斯文之风。

王塝小学的教育水平历年来居于向桥乡的前茅,这其中的原因,除了本村浓郁的文教之风外,与王塝小学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是分不开的。王塝小学中,占藕花、王明生、邓如意、邓海东、邓路生、王立喜、占育生、占先政、邓秀珍、邓炎金等老师,是学生们常常夸赞的乡村名师,他们对教育工作的负责精神,有力地推动着王塝村人文水准的提升。王塝村终身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还有长长的一大串,例如邓应元、邓国瑞、邓如意、王德安、邓泽芝、邓社教、王振兴、王明星……把书教好是他们坚定的人生信念,因为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王塝村人爱学习文化,以高学历,有文化知识为荣耀。逢年过节亲友小聚,大家常爱谈论的一个话题,就是本村某人的文化学业如何。

在这些乡村名师春风化雨般的影响下,王塝村人热衷文学,经常写作的人士委实不少,如王三喜、邓文豪、王志文、邓应林、邓和平、王中良、邓玉龙、邓新军等人,其中王三喜在就读小学四年级时,就在王明生教师的辅导下,获得了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三等奖,那篇获奖作文的题目是《春天,门前的一棵小树》。王三喜后来的人生变故令人深深地感到痛惜,但他在王塝小学时所展露出来的文学才华,是很令人佩服的。

全乡之中,王塝村人算是比较辛劳的一个村,解放后的数十年中,一年之内,要种两季水稻,一季油菜,还要种旱地,如红薯、土豆、花生、芝麻、蚕豆、绿豆……以及自家的菜园,还要上枫树村、狮子堰村、唐山村等地砍柴禾烧,还要养牛、养鸡、养猪……因为是中心村,每年还要作为表率,做好各项水利工程工作,这样下来,在完全依凭手工干活的时代里,作为一个王塝村的农人,生活中有多忙碌,是可想而知的。劳动了一天,拖着疲软的身子在自家门前蹲下,眺望着处于苍山深处的棠树岭村、唐山村等地,好些王塝村的农人们心里真是挺羡慕他们的,羡慕他们靠山吃山悠闲自在的山区生活。

辛劳的工作,让王塝村人家中的农产品十分丰富,无论是主粮还是杂粮,豆椒五谷、芝麻蚕豆、花生莲藕,还是各种薯类,以及鸡鸭鹅猪牛羊等等,王塝村都能种植,都能畜养,几乎是应用尽有,是向桥乡天然的、十全十美的农产品博物馆。农产品的齐全丰富,自然就招徕各地的小商小贩来村里走家串户的转悠吆喝,在以农耕为主的时代里,这其中以物换物的交易是很多的,这给双方的生活都提供了便利,宾主双方都皆大欢喜,因此,王塝村人养成了大方好客的风俗,几乎每户人家中都留宿过黄梅过来的小商贩,宿松过来的小商贩,以及本乡棠树岭、狮子堰、曹大山、唐山等地的换货客人,每户家庭都有一位或多位这些地方的朋友。因地域的不同,造成产品上具有的互补性,双方的交往可以维系到很长的时间,成为世交,很多户人家因此而结成了亲家,促进了各村之间、各地域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友谊。

家乡文化天地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传播蕲春乡土文化

欢迎您的关注

(0)

相关推荐

  • 汝城古祠堂建筑群|一幅幅恢宏壮观的画卷(四)

    "欣赏一座古祠,犹如穿越一段历史的长廊,会晤一座古祠,犹如聆听一位苍老明世的长者心声."偶尔穿梭在乡间道路上的小编,见到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古祠堂建筑,总会忍不住地停下来,拍照录视频 ...

  • 蕲春詹永昌先生诗歌介绍之三|作者是打工一族中的成功人士,向桥乡王塝村人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生命的守候 没有阳光 你却伫立在雪中守候 寒风点燃你赤热的身躯 希望,燃烧在生命里 只为等待 过去的暖暖关爱 那怕是童话里 小孩手里的一根火柴 山峰白裹 一切生命在覆 ...

  • 第一次坐飞机|作邓文豪,蕲春向桥乡王榜村人

    我的老家在大别山区,小时候,每当天空传来飞机的轰鸣声时,我和小伙伴们都会停下玩耍,嘴里嘟囔着"飞机来喽".那时候,心中有一个梦想:什么时候能真的坐上飞机啊!长大后,这个愿望依然在我 ...

  • 雷溪河赋|作者王明生老师,蕲春向桥乡王榜村人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雷溪河赋 作者/王明生 中国艾都,医圣故乡.北依大别,南扼长江.此乃蕲春,曾曰蕲阳. 蕲春县城,漕河所在.一道雷溪,千秋福泽.孕艾都之奇香,通江达海:育古城之精英,走 ...

  • 家乡诗人赴蕲春县向桥乡王塝村采风诗词集锦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赞精准扶贫 梅耀东 基层党建上台阶,精准扶贫对象排. 大爱关怀民冷暖,小康同奔促和谐. 巫山一段云·王榜新村 梅耀东 别墅新村美,朱门面向阳.整齐亮丽又成行,众目赏辉 ...

  • 生日|作者是向桥乡王塝村王小生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第一次过生日是四岁那年.依稀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中午,正在玩耍的我被哥哥姐姐喊着拉回家.刚进家门就看见母亲端着一碗面条出来,更让我眼馋的是面条的上面还 ...

  • 心香一柱寄哀思|作者王一平,蕲春向桥乡柳堰村人

    文/王一平 又是一年的5月26日,母亲,如果您还健在,今天是你84岁生日了.然而,您离开我们已经24年了,每年的今天,远在异乡的女儿,只能点起心香一柱,以文字寄托我对您的思念. 母亲,你知道吗?随着年 ...

  • 曾经的爱情|作者张鸿俊,蕲春向桥乡桐油畈村人

    悠悠岁月,匆匆人生. 又一季风霜染黄了蕲河的枫叶,成群的大雁掠过蔚蓝的天际,微微的寒风轻扬单薄的衣袂,静淌的蕲河水啊,荒芜的草坪啊,一次次呈现在眼前的都是你:灿烂的脸, 调皮的眼,浅浅的笑,淡淡的好- ...

  • 蕲春向桥乡王志军诗歌作品选

    杂诗五首 众志成城抗疫情 庚子新岁发疫情,晴空劈雷举国惊. 十万火急如军令,刻不容缓制疫情. 中央运筹施方略,指导小组赴基层. 各级政要亲披掛,专家医护阻抗阵. 全国抗疫一盘棋,众志成城泰山移. 医护 ...

  • 美丽乡村——蕲春向桥乡狮子堰村,作者梅小玲

    点击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 本文作者/梅小玲 初次来到狮子堰,我二十岁不到.早就听闻狮子堰水库风景优美.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幸来到狮子堰水库一睹它的风采.站在大坝上面,放眼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