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绝技“捉悸痞”,自我调理各种慢性病。

         “捉悸痞”这个绝活是一个叫做陈宗和的中医首发的,是因为他被一位默默无闻的家乡按摩老师使用腹部按摩法治疗肠胃病之后,对其效果大为折服,一心想要和老太太学习,但是老太太并不愿意教他,所以陈医生只能偷偷观察学习。经过摸索之后总结出了这套按摩方法。由于原来老太太声称这是她的祖传绝技,叫做“捉跳疙瘩”,名字较为民俗,陈医生改了个名字叫“捉悸痞”。(陈医生的意思是悸”字本来是指心脏的异常搏动,到《伤寒论》的时候已经泛指体表各部位的异常脉动了。它统领了这个疗法适应症的第一个表现——体表(主要是腹部)的异常脉动。
        “痞”字的意思是痛。另一种说法是按下去的时候,可以感觉到腹内的结滞而且疼痛的就是痞。它统领了第二个表现——按下去会痛。
        所以最后的按摩目标就是:腹部有一个会跳动,而且按下去有形状会疼痛的部位。
         这种方法对虚弱证和慢性脏腑病效果比较好,尤其按到脏腑的对应点时,可能会有一股热流流向身体其他部位并且有酸麻胀痛的感觉。当年这篇文章发表在论坛,很多人学习和从中得益。
“捉悸痞”具体操作流程(根据陈医生所述)
1找“悸痞点”
体位: 上半身平躺在床上,下肢垂地自然伸直,放松,令腹部拉伸。(平躺在床上也可以)
此时有急性不适,或者有长期慢性病的病人,可能会感觉到腹部某处有明显跳动。
如果没有发现,就把手指轻轻放在脐周的皮肤上,以肚脐为中心画圆圈寻找。慢慢扩大圆的半径,直到寻找到“悸痞点”为止。
身体比较胖、体内脂肪较多的人,要稍微用力按压才能找到。
如果在肚脐旁找到了又跳又痛的跳疙瘩
2 手势:五指弯曲并拢,五个指头呈梅花形。
        把指尖放在疙瘩上轻轻揉压,如果痛感可以忍受,可以把另一只手搭上来增加力度(也就是说可以重力一些按,重按至痛乃泻,轻按无痛乃补)。
       注意按摩的方向是:以跳的最剧烈,痛感最明显的点为中心,用手指尖绕着跳疙瘩,小范围顺时针旋转(右→上→左→下这样,这一点非常重要!!!)
       按摩的时候如果能做到用全身意念,用心去感知,那么就更容易找到治疗点,效果也会更好!另外按摩的时候要做到不要吃的太多,也不要饿着肚子,按摩过程中如果出现便意,去卫生间排空腹部再继续按摩。一般每次按摩三五百圈即可,一天一次两次都可以。做完按摩以后要适当休息,喝一杯温水。
注意事项▼
        自我调理当以舒缓为主,不可急躁求快速。调理过程中一定要放松,身心安宁才能气血舒畅。而且有些痛点会越按越难受,不可勉强为之。在按摩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排气,或者大便不正常的反应,一般不需理会。效果好康复的表现是痛点没有那么痛了,而且移动并且向肚脐靠近。如果出现相反的情况就要停止按摩并且去做相应的检查。
        另外提醒一句,在这个自我调理过程中,其实就是和各种层出不穷的结节、条索状物的战斗,坚持下去总会有不错的效果!
        陈医生还根据病人的记录,参考一些中医古籍和“河图洛书”、易数,以人体五脏和天地五行的对应关系,整理了一套九宫图定位方法:
                     “捉悸痞”九宫图定位法
1区:肾系。主肾脏、膀胱,耳病、骨病,腰脊肩背部的肌肉僵硬疼痛等。
2区:脾系。主脾虚引起的气血虚弱、消化不良、痰湿、习惯性出血证等。
饭量大却不长肉的人,抑郁、情绪差的人,可能会在这个区找到痛点。
3区:肝系。主视力减退、肢体麻木、手足颤抖、关节拘挛等。
很多妇科疾病会在这区找到反应点,肝肾阴虚型的小儿多动症,常按此区也可缓解。
4区:胆系。主口苦、眩晕、胆怯、喜欢叹气等。
5区:脐部。这个区自古禁针宜灸,宜补不宜泻。
这里有按腹大穴神阙穴,所以我们不要按得过重啊。
6区:大肠系。主大便干燥、便秘、便难、头晕、口臭等。
7区:肺系。主咳嗽、哮喘、气管炎症、鼻炎、咽炎等。还有气短无力、一些皮肤疾病。
8区:胃系。主各种慢性胃疼、反酸、呕吐、打嗝、胃胀等。
另外肝木气盛会克胃土,因情志不舒的头痛和乳房胀痛,按摩8区的反应点也有效果。
9区:心系。主各种心慌、心悸、胸闷、乏力、头晕、健忘等。
心脑血管异常造成的眩晕、失眠,可多按摩9区的反应点。
  上图中的数字是“洛书”数字的人体对应关系
        可以说一切慢性病都可以在腹部找到对应关系,早在古代就已经对这种关系有了明确的记载:
  1.《内经·灵枢》: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饮食之伤。
  2.《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故虚邪(贼风)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留而不出,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输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不可胜论。外邪(风寒湿热等)之伤入内。
  3.难经:十六难
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癃),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欠;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4.难经:五十六难
  肝之(病气)积(聚),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齐(肚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皖,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
  肺之积,名曰息賁,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
  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五脏久伤,病气积聚在腹部。
  由此可见,无论饮食之伤,外邪(风寒湿热等)之伤,还是情绪等内伤,如果久不解决,拖成各种慢性病,的确都会反映在腹部,反过来再看“一切慢性病都可以在腹部找到其对应的蛛丝马迹”这个话,真是一言以蔽之!俗手愈演愈烦,徒增迷惑;高手化繁为简,一语中地。
         这种方法老韩自己也试过几次,确实效果不错,下面是其他网友的评论。

             ❤感恩陈医生和那位民间中医❤
                    搜集整理不易
                      请多多分享
                    让更多人受益
(0)

相关推荐

  • 慢性病、一身多病,特效疗法,简单实用,还可以养生哦!

    健康第1号 6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大家好,我是刘扬. 有位顾客曾给我诉苦,说自己患有好几种慢性病,找西医检查不出确切原因,找中医号脉吧,看了好几个中医,说的也不全一样. 这种情况还真不少,尤其是现在 ...

  • 最近很多人问揉腹,再发一次民间绝技“捉悸痞”!

    "捉悸痞"这个绝活是一个叫做陈宗和的中医首发的,是因为他被一位默默无闻的家乡按摩老师使用腹部按摩法治疗肠胃病之后,对其效果大为折服,一心想要和老太太学习,但是老太太并不愿意教他,所 ...

  • 独门绝技--“捉悸痞”

    "捉悸痞"释义:这个名称是我后改的.有一次我问老太太:你这个治法叫啥名啊?老太太说:捉跳疙瘩.殊为不雅,所以就换了"悸痞",这两个字."悸" ...

  • 九宫 “ 捉悸痞 ”——好神奇的民间按摩绝技

    那么,什么是 ' 捉悸痞 '? 上面这张图是一位善知识手工绘制的"九宫图"."九宫图"与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洛书"关系非常密切.九宫 &quo ...

  • 神奇的独门绝技疗法:“九宫捉悸痞”

    "捉悸痞" 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式,在民间早有广泛流传.只是长久以来,一直做为独门绝技为人所秘,或是有所透漏也都语不详焉,不能普及成为一种能够被大众理解和掌握的保健治疗方式.今天给 ...

  • “捉悸痞”:一种神奇的民间自然疗法!

    艾御享堂 捉悸痞,是我回乡期间跟一位民间按摩师偷学来的技艺.经过我个人多次临床治疗实验,操作简便.功效卓著,是非常适合在家自我治疗保健的绿色疗法. 天下大宝,岂敢私秘.所以回来之后写了下面的这篇东西, ...

  • 捉悸痞”的故事——简便有效的自我按摩法

    捉悸痞,是我回乡期间跟一位民间按摩师偷学来的技艺.经过我个人多次临床治疗实验,操作简便.功效卓著,是非常适合在家自我治疗保健的绿色疗法.     天下大宝,岂敢私秘.所以回来之后写了下面的这篇东西,第 ...

  • ​天下大宝,岂敢私秘—— “捉悸痞”帮你“捉”掉腹中的包块

    捉悸痞,是我回乡期间跟一位民间按摩师偷学来的技艺.经过我个人多次临床治疗实验,操作简便.功效卓著,是非常适合在家自我治疗保健的绿色疗法.     天下大宝,岂敢私秘.所以回来之后写了下面的这篇东西,第 ...

  • ​天下大宝,岂敢私秘—— “捉悸痞” 帮你“捉”掉腹中的包块

    本能系统医学论 66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捉悸痞,是我回乡期间跟一位民间按摩师偷学来的技艺.经过我个人多次临床治疗实验,操作简便.功效卓著,是非常适合在家自我治疗保健的绿色疗法 ...

  • 捉悸痞,腹部按摩九宫图!

    这张图的名字叫做"九宫图",与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洛书"关系非常密切.我们按照这张图片,以肚脐为中心区,把肚脐外围分成八个部分. 即肚脐为第5区,肚脐正下方为第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