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吕梁精神” 推动吕梁发展

伟大的事业孕育出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着伟大的事业。“吕梁精神”是在吕梁山脉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孕育而成的精神财富,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精神风貌,是吕梁人民革命和建设制胜的法宝。

“吕梁精神”的基本内涵

“吕梁精神”总体概括为“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其中艰苦奋斗是基石,顾全大局是核心,自强不息是精髓,勇于创新是灵魂。

“艰苦奋斗”是“吕梁精神”的基石。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弘扬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是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更是吕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精神动力。艰苦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吕梁人特有的能吃苦、能战斗、能攻关的奋斗精神,体现为“不畏艰难、自力更生、迎难而上、勇于胜利”的精神本质。在战争年代,依靠吕梁山这一天然屏障,在艰苦的环境下,以吕梁为核心地带的晋绥边区革命根据地,成为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坚固屏障和后勤保障基地,是延安通往各解放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党中央战略转移的重要依托地。在思想开放、理念更新、生活多样化的今天,“艰苦奋斗”精神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涵,上升为一种政治本色,意味着要保持一种艰苦创业、勇于献身、昂扬向上的生活准则,一种工作作风,一种利益观念,一种精神状态,乃至追求高尚的奋斗目标和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攻坚克难、艰苦创业的精神力量。“艰苦奋斗”体现了革命老区精神的共同特质。

“顾全大局”是“吕梁精神”的核心。顾全大局就是要增强全局意识,坚持以大局为重,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顾全大局是集体主义思想的核心表现,需要甘于奉献和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不论是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还是波澜壮阔的祖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吕梁人民始终表现出“甘于奉献、无私无畏、勇于牺牲、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革命战争年代,吕梁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养兵十万,牺牲一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涌现出了贺昌、刘胡兰、刘少白等无数仁人志士,他们将个人的生命和财产置之度外,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吕梁人民更是识大体,顾大局,为全国人民“奉献资源”。这种精神充分体现出吕梁人民甘于奉献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高度统一的崇高人生价值观。“顾全大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价值追求。

“自强不息”是“吕梁精神”的精髓。《周易》记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吕梁儿女汲取了数千年形成的中华主流文化——黄河文化融汇百川而成其大的不断进取的文化乳汁,形成了生生不息、不断进取的精神特质,同时,又依靠吕梁山的自然环境,形成了坚毅果敢、艰苦创业的优良品格,一代又一代的吕梁英雄儿女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英勇顽强、锲而不舍、团结拼搏、奋发有为”,反映了吕梁人民永无止境的人生追求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当中华民族面临外族入侵、民族危亡的时候,吕梁人民义无反顾、前仆后继、矢志不渝,靠的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自强不息的内容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也赋予了吕梁人民新的追求。一方面,它要求强化追求意识,摈弃“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安于现状的思想,要有敢于追求美好生活的进取意识;另一方面,要强化穷则思变、尊重规律、艰苦创业的意识,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奋发图强,实现吕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自强不息”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气质。

“勇于创新”是“吕梁精神”的灵魂。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创新是发展的表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吕梁要在艰苦、落后的客观条件下实现奋力赶超,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必须走超常规的创新之路。吕梁的历史因素和自然环境赋予吕梁人民善于创新和勇于创新的特质,表现出“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勇攀高峰”的气质,也就是要“敢当弄潮儿,敢为天下先”。吕梁是贫困地区,实现赶超必须走跨越发展的非常规的创新之路,要以勇于创新的勇气和敢于胜利的魄力不断开拓新局面。革命战争时期,吕梁兴县蔡家崖是晋绥边区首府和中央后委机关所在地。吕梁诞生了山西第一支工农武装、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1937年共产党人刘少白创办的兴县农民银行是抗战时期我党创办的第一家银行,也是山西境内革命根据地最早的银行。改革开放时期,离石率先搞起了包产到户的实践,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了开拓性探索。1992年,吕梁率先在全国进行了拍卖“四荒”,开了山区小流域治理的先河。1994年吕梁土地流转制度的探索成为全国农村改革的一条大政策写进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中。进入新世纪以来,吕梁更是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吕梁速度”,成为山西发展最快的地区。如今在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吕梁更要抓住国务院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个重要的机遇期,结合吕梁实际,继续深化改革,全面实施市委提出的“五三发展战略”,不断创新,为实现吕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目标而奋斗。“勇于创新”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生生活力。

因此,“吕梁精神”形成的内涵,从纵向看,涵盖了各个时期吕梁精神的不同特点;从横向看,它同其它革命老区精神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体现了共性,又体现了个性;既体现了传统特色,又体现了时代特色;既体现了文化特征,又体现了地域特征,是对吕梁精神的高度提炼和全面概括。

(0)

相关推荐

  • 四位打仗最厉害的开国将领,谁才是伟人心中的最佳战将,各有千秋

    从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第一枪,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整整22年我党自南昌起义打响反动派第一枪开始,到迎来新中国的成立而奋斗了整整22年,在这22年的革命岁月里,无数的革命先辈为了心中理想 ...

  • 2021浙江军转考试写作范文:赶考“新时代” 实现民族飞跃

    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方位,新的经济社会大环境.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第一个5年计划,再到如今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在文化自信和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真正" ...

  • 回顾1956年-1976年,杨建平委员说了这样一段话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生产资料协会会长杨建平作为导读人,在全国政协"中共党史学习"读书群与委员们共同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简史>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

  • 1960年代,远征千里艰苦创业,澄海远征队落户海南艰苦创业

    一九六六年九月,澄海县城关公社信宁大队党支部,组织了一支有五十三名贫下中农参加的远征队,从潮汕平原千重远征到海南岛澄迈县福山公社的官族山安家落户. 六年多来,他们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在当地贫下中农的 ...

  • 曾祖父们的分家字据

    曾祖父们的分家字据 文/党江力 我的高祖父党京有(又名党生有)生于清光绪十九年,于一九七三年去世.在之前的文章中讲过, 清末至民国时期高祖父家里有三百多亩土地,还有长工数人,由于觉悟高,思想进取,战争 ...

  • 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建设时期

    抗美援朝精神 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为完成祖国和人民的赋予 ...

  • 其实在十位大将中,有三位大将的资历,战功都可以与元帅媲美

    相信大家都知道,在我国首次实行军衔制度时,共有十位战功卓越的将领,被授予了共和国的元帅军衔.这十人应该算是我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军政方面最优秀的十位将领,同时,也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故而荣获我国 ...

  • 老区新解 | 原来“吕梁”两个字可以这么写!

    [在这里读懂初心使命--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 吕梁,因吕梁山脉纵贯全境而得名. 吕梁,资源丰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境内建置,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代,有文物古迹5901处,汾阳文峰塔.石楼县天下黄河第一 ...

  • 把最美的青春献给党

    近日,"陈独秀之子陈乔年履历表首度公开"引发热议,履历中展现出的青年人的革命热情令人动容.陈乔年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革命事业,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他在上海枫林桥畔 ...

  • 第二野战军五位杰出的战略家,三位战术家,分别是谁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在战场上对抗敌军主力之一的第二野战军,也是一支铁马雄师,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四方面军.要知道,该方面军先后在鄂豫皖地区建立起革命根据地,之后又转移到川陕边境建立起新 ...

  • 西柏坡精神-网上展厅

    http://wangzhan.cntv.cn/jkcy/xbp/# 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它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革命胜利的动力源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全面建 ...

  • 吕梁精神

    精神解读 伟大的事业孕育出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着伟大的事业."吕梁精神"是在吕梁山脉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孕育而成的精神财富,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精神风貌, ...

  • 够资历,够战功,授予大将军衔的开国上将都有谁?

    可能大家都知道,在1955年,共有十位开国将领,被授予了大将军衔.然而,在这十位大将中,有些将领是靠战功晋升的,也有些是靠某个方面均代表人物晋升的,还有些将领是靠资历晋升大将军衔的.虽说,大将军衔名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