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广州拆迁了3374户,千年老城多了条“康庄大道”!
导读
1998年前后,
3000多户老西关,
告别千年祖居,
换来了广州老城之更新……
2800米,打通了老西关的“任督二脉”
一条路 规划了60年
早在20世纪30年代,康王路就被列入广州市城市道路建设规划,当时规划的路面有40米宽,长约2公里多,是一条纵贯南北的主干道,这个规划在市规划部门一直保留着,一直等待条件具备了再实施。
然而,这一沉睡60多年的规划,直到1995年才引起了政府的关注。
1995年6月,如果从中山七路广州卷烟厂东边进入康王直街。这是一条狭窄的通道,南接龙津路,两边是临时占道的农贸市场,摆满摊位,棚子顶上盖着黑色的“油毛毡”,灯光昏暗,人群拥挤,脚下污水横流。
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进入带河路。一直向前走去,就是玉器城、荔湾广场和正在施工的西关大厦,但沿线多数地块尚未破土,破旧而低矮的砖瓦屋,密集地伫立在规划的路位上。
这些百年老宅一般不高,多数为三至四层,高层建筑极少。
规划中的康王路,虽然只有2公里长,但这2公里的红线,几乎全部划在密集的居民区里,不知要拆多少房子,迁走多少人,要打通这条路谈何容易!
1948年,新中国成立前的广州地图上,已经开始规划康王路。
突破口:区人防指挥所
1995年11月30日,荔湾区人防办负责人研究人防指挥所选址时,觉得中山七路陈家祠地铁站,非常适合做人防指挥所,有可能成为撕开整条路开发的突破口。
1996年3月区有关部门研究开发康王路问题,市规划局表示委托市政设计院尽快完成康王路的设计方案。
区政府办公厅有关负责人认为,市政府也很重视这件事,首先要确定道路的走向和设计方案,批准其规划和立项。
市建委认为,以市政工程名义拆迁容易推一动。在申请立项的同时,颁发广州市政府关于拆迁康王路的通告,督促沿线开发单位按时交出路位,如不按时拆完,将土地交回土地使用中心。
市国土房管局也建议,先出一个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政府立项;再搞一个实施中争取优惠政策的报告,同时做好路的规划方案,市政府批准后再做初步设计,办征地红线。
1948年地图上陈家祠广场旁边的十字路口的四条路是龙天大街、连珠直接、聚龙东路和恩龙大街。
28个开发单位的“条件”
打通康王路,沿线开发单位是关键。因为康王路大部分路位的拆迁由房地产开发公司承担,如果他们配合,将加快开路进程。
1996年4月1日,区建委召开了28个开发单位座谈会。这些公司提出了许多“先决”条件,综合起来主要是向政府要优惠政策:
1.以优惠价格收购“解困房”,用以安置拆迁户;
2.适当放宽商品房预售证的条件,有些费用允许缓交;
3.国土、规划对沿线开发单位报建审批实行特事特办,适当提高地块的容积率;
4.争取市商业银行对这条路实行专项贷款;
5.减少路位的地价及相关费用,享受市政道路拆迁的永迁政策。
开发公司这些要求,虽然对企业有利,对开路有利,但对政府而言有很多问题是不容易解决的。
1948年地图上的“康王直街”。
数据康王路
很快,区建委完成了康王路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康王路长2800米、宽40米
报告指出,规划中的康王路,南起人民桥,北接东风西路,沿线穿越东西走向的和平路、上下九路、龙津路、中山七路、西华路等,计划建成长约2800米、宽40米,交通和商业相结合的主干道。
康王路在荔湾区辖内长约2650米,在越秀区辖内长约200米(东风小区内),所经地方基本上是建筑密度高、楼层低的砖木结构建筑,而且危房户、拥挤户居多,人口密度高,只有一小部分与镇安路、带河路重叠。
该规划路路面面积10.6万平方米,据初步摸查,需拆迁安置总户数3374户。其中居民3077户10088人,需拆除建筑物面积193132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141754平方米,非住宅建筑面积51378平方米。
1997年媒体上关于“康王”的报道。
33个地块分属
通过调查发现,康王路沿线共分33个地块,占地面积约469054平方米,其中:
有3个地块被省单位征用,面积24471平方米;
有17个地块被市单位征用,面积261417平方米;
有10个地块被区单位征用,面积183160平方米;
有2个地块未被征用,占地面积31283平方米。
沿线31个地块(1994年底征用有14个地块)已被26个单位征用,这些单位承担了93%路位的拆迁任务。
目前,已拆出路面面积10000平方米(主要有荔湾广场、西关大厦、惠城花园地块),占规划路位面积9.43%;
计划今年底明年初进行拆迁的路面面积29000平方米,占规划路面面积27.35%;
未有动迁计划的路面面积67000平方米,占规划路面面积63.22%。
1997年的斗姥宫。
总投入约17.68亿
报告根据市有关拆迁安置补偿规定及参照地铁拆迁西安置补偿标准和市政道路工程建设费用基本标准,对康山中王路建设费用作了初步匡算,总投入约17.68亿元。
路面拆迁安置补偿预计投入15亿元,其中未征地米块路面拆迁安置补偿预计投入2.32亿元;
路面、下水土本道工程预计投入0.68亿元;
市政管线(迁移、建设)费用预计投入1.5亿元;
项目不可预见费用0.5亿元。
报告建议,按照谁开发谁承担路面拆迁费用的原则,由26个开发单位承担12.66亿元的路面拆迁安置补偿费用。
对未征地块,路面拆迁安置费用由市预先垫支,以后谁开发,向谁收回垫支费用。
请市从荔湾区辖内开发地块收取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市政建设配套费返还5亿元给区(1998年返还完毕),用于康王路前期的面垫支费用和市政道路建设费用。
同时建议市通过税费减免、缓交、异地安置政策,适当变通容积率等一系列仁惠政策,激励和促进开发单位进行土地开发。
1984年的广州地图上的西关道路。
1996年8月 康王路立项
1996年4月18日,签发了《关于康王路(暂定名)开发工程立项的请示》(荔府报[1996]9号)和《关于开发建设康王路(暂定名)需要的若干政策、条件的请示》(荔府报[1996]10号),这两份请示同时报市政府。8月23日,市政府复函,同意康王路(暂定名)开发工程立项。
1975年广州地图上的西关南北向道路。
中山七路以北路段:620米
康王路工程项目实施总的策略是,先易后难,由北向南,逐段实施,逐段打通。
计划先集中主要力量打通康王路北段(即中山七路至西华路620米),然后打通中山七路至龙津路段(约230米),最后总攻龙津路至和平路段。
按照总体部署,选择康王路北段作为打通整条康王路的突破口,因为这段路基本上是由本区组织拆迁的大部分项目是在区政府可控范围,这与1995年正在策划的康王路地下人防工程项目是相吻合的。
地下人防工程是突破口。
康王商业城
起初,我们只是想利用地铁上盖和康王路位已经拆平的800平方米的地下空间,修建一座长50米、宽40米约2000平方米的区人防指挥所。市人防办负责人说:“仅建2000平方米的指挥所太小了,可以把整段路的地下空间都开发利用起来。”
1995年12月14日荔湾区政府同意区人防办的选址。
1996年1月26日,区人防办委托南京工程兵学院设计院作项目可行性研究。
一个月后,该院向荔湾区提交了项目可性研究报告,报告称:
康王路地下人防工程(即康王商业城)同广州市荔湾区中山七路至西华路地段,与地铁一号开线陈家祠站直接连通,是目前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一项单建式人防地下工程。
该工程主体结构轴线长廉断630米、宽36米,分上下两层,总建筑面积48160平方米,防护等级为六级。
在负二层南端(中山七路)建有2100平方米、防护等级四级的区人防指挥所。该工程总投资近3亿元。
在商业城的东西两侧设有16个对称的地,面出入口。
康王路工程是一来个集战备、发展商贸经济、满足城市居民物质文化需要和改善交通于一体的平战结合人防工程。战时用于人员掩蔽、组织指挥,平时将其作为以经营商业、娱乐业为主的地下商业街。
1982年地图上的中山七路与东风西路之间的详细图。
第一个难题:谁来投资?
要争取社会投资,仅靠人防优惠政策是不够的,必须给投资者产权。只有把开发地下商业城作为商品而不是产品,这个项目才具有真正的商业价值。
由于城市道路的产权为政府所有,道路底下的空间开发无人问津,这就大大减少了城市土地的使用价值。如果政府出让地下空间的土地使用权,那么就会刺激投资者开发地下空间,从而大大提升城市土地使用价值。
从理论上讲,产权是可以分割的,也是可以转让的。
将康王路以下的约2.5米深的空间用来布置多种管线的使用权,出让给市政管理局;
将地下2.6米至12米深的空间的使用权,出让给商业城的投资者;
如有需要,再将13米以下的空间的使用权,出让给地下铁道会总公司。
市领导同意出让开发地下空间的使用权,从而使康王商业城成为广州乃至全国第一个出让地下空间使用权的项目,解决了投资中的一个大难题!
有了产权,又有人防优惠政策,开始在国内外寻投资者。1996年2月6日,与香港泰华国际投资找有限公司签订了项目合作意向书,他们表示愿意全额出资,兴建康王路地下商业城。
合同规定,中方提供康王路地下空间使用权和人防优惠政策,外方负责全额投资和注册资本为港币6000万元,并无偿提供2000平方米的地下人防指挥所。
兴建本项目所得利润,15%归中方、85%归外方。双方同意该项目由合作公司组织运作,并按合作公司章程处理投资、设计、建设、经费、分配、转让、终止等重大问题。
1996年,签字仪式。
成立康王路拆迁办公室
1996年6月19日,区有关部门研究康王路北段拆迁问题,明确康王路北段拆迁由区人防办、区建委、区地铁拆迁办负责实施。
你公司4月30日与我办草签的《康王路北段建设用地拆迁协议》已过去两个月了,但至今毫无进展,其购买房源合同未签,拆迁队伍未落实。
如果照此下去,你们根本无法实现在1998年8月底前完成拆迁任务的70%、在延期公告期限内(1998年12月6日)全部完成拆迁任务的要求,势必严重影响康王路工程的开发建设,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为此,我办要求你公司务必在本周内(7月3日前)签定购买房源合同,尽快落实拆迁单位及有关手续,在本月15日前进场开展动迁工作,否则,将视你公司无能力开发而故意拖延时间,政府将再次建议收地。上述要求能否做到,请收函后立即书面答复。
区人防办作为项目主管部门,提供启动资金;
区地铁办提供安置房源;
区建委负责北段开发单位和政府部门的协调。
10月,区政府成立区康王路拆迁办公室,并决定与区地铁拆迁办合并办公,实行两个招牌一套人马。
10月7日,区人防办与区康王路拆迁办公室签订了康王路北段建设用地拆迁协议。
甲方需拆迁建筑面积暂为住宅11794平米322户;非住宅面积1721平方米11户,承包费暂为3479740.88元。
承包费,甲方分三期公支付给乙方。
第一期在10月30日前支付150万元,
第二期在11月30日前支付100万元,
第三期余额待完成拆迁任务、交地验收合格后10天内支付。
市政供水、供电、电讯、有线电视、路灯、绿化等管线迁移费,由甲方将款转给乙方支付。
地图上的“兴宁大街”现在还在么?
1996年12月6日正式开始拆迁
12月6日,市国土房管局公布了康王路北段拆迁公告,这标志着康王路人防工程建设已进入了实施阶段。
康王路北段,虽说只有630米长,拆迁户不算多,但拆迁安置遇到的困难,要比地铁拆迁安置遇到的困难大得多。
一是涉及广州叉车厂、泰盛染织长、兴龙彩印厂、广州电筒工业公司的电镀车间的拆迁,难度相当大;
二是涉及荔华、荔湾公司、区教育局、科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部分拆迁户,他们面临着二次动迁,从原来可以回迁改为现在永迁,思想转不过弯来;
三是用于安置的房源是区地铁拆迁安置剩余的房源,座向、楼层、面积等都难满足拆迁户的需要;
四是普遍要求提高补偿标准、就近安置、回迁、违章办产权等。
1967年西关道路图。
康王路北段拆迁又分三期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调整了康王路北段拆迁部署,计划一年分三段实施:
第一期,先从西华路开始,向南拆200米,这一段为工厂区拆迁难度不大,计划半年拆完,为人防工程开工提供场地;
第二期,中段200米,有部分路面已拆平,但荔湾公司在路面重建了5幢安置金花街折户的“临迁房”,动迁有一定难度;
第三期,靠地铁站南段200米,银建公司已拆出部分路位,但余下十几户居民未搬。
而最难拆迁的是电筒公司的电镀车间,涉及该公司的生产、选址、环保等问题,这一段是康王路北段拆迁难度最大的一段。
为了实现上述阶段性目标,我们采取的策略是,全面动迁、重点攻坚、逐段清除,确保人防工程按计划施工。康王路拆迁办公室立即组织对动迁人员培训,召开群众动员大会、举行街头咨询,广泛宣传开通康王路的意义和拆迁补偿政策。
1985年,南北向的道路仅仅有人民北路和荔湾路。
首批拆迁户乔迁新居仪式
1997年1月8日又在金花街办事处门前举行欢送康王路首批拆迁户乔迁新居仪式,春节(大年初一)到安置点慰问拆迁户,所有这些都为动迁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1997年春节刚过,我们加大了西华路以南200米的动迁力度。
泰盛染织厂有6间工商用房需要拆迁,由于他们提出诸多超出补偿规定的不合理要求,拆迁协议久拖不决。眼看就要到了“交地”(6月10日前)时间,问题还没有解决参加动迁人员非常着急!
为了不影响前期“交地”,最后以出资单位适度让利才与其达成协议。
1998 年陈家祠绿化广场要搬迁300多户居民,其中的28户首批搬迁,地点是白云区西槎路的德泽花园。
康王路地下人防工程奠基典礼
大力推进康王路北段拆迁的同时,由广州地铁设计院承担的康王路地下人防工程初步设计、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所负责的康王路人防地下工程商业街交通影响评估报告、工程兵工程学院人防工程设计院补充的康王路人防地下工程财务评估报告等工作,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并按规定时间完成了各自的工作任务,为康王路地下人防工程开工创造了有利条件。
1997年8月28日上午9点,康王路地下人防工程奠基典礼在西华路以南200米空旷的路面上举行。那天阳光灿烂,彩旗飘扬,雄狮起舞,军乐高奏,在门楼式的主席台两侧悬挂8米长的条幅,上书“康王大道增都市神韵;地下长廊添西关风情”,横幅上书“康王路人防地下工程奠基典礼”,红底黄字,格外引人注目。出席典礼的领导和来宾约200人。
奠基过后3个月,南京工苑建设监理公司驻广州监理部收到了设计院的正式图纸。虽然承包工程施工任务的广东开平二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奠基前就进场做施工准备,但正式开工日期为1997年12月8日。
康王路地下人防工程是在边拆迁、边设计、边施工的情况下向前推进的,这是典型的“三边”工程。
市科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市银建开发公司征用地块的拆迁工作未开展,由荔湾公司负责临迁安置的近百户居民未按期迁出,电筒公司的电镀车间也未落实搬迁计划,原先安排年拆平路位的计划已落空,而连续墙施工正按计划向南推进,给拆迁交地造成了强大的压力。
1997年关于要建设绿化广场的报道。
'困难户'之一—银建公司
在1998年到来之际,我们审时度势,重新调整思路,组织力量,动用各种手段,采取“啃骨头”、“拔钉子”,各个击破的办法,决心在年内扫清“障碍”。
首先我们锁定“银建”和“科业”两个目标展开攻势。
5月26日,区人防办代表区政府致函广州市银丰房地产有限公司,强烈要求他们尽快完成拆迁任务,将地块交给工程使用。函告:
你公司曾于1998年4月17日来函,承诺要在4月开始将康王路红线范围内住户动迁完毕,将原住户已搬走的空置房拆除,其余房屋在5月底前全部拆除,但至今仍毫无动静。但那些空置房仍被兴隆广场的民工占用着,区政府再次要求你公司务必立即让民工搬出那些占用的空置房并拆除,其余房屋必须在6月16日前拆除。
在政府强烈的要求下,银建公司负责人不得不吐露实情。阻碍路位拆迁的主要问题是,银建公司已将其所征用地块(包括路位)转给了广州银丰房地产公司开发,而该公司因经济案其地块已被省法院查封,其办公用房及印章等又被省公安厅查封,没有其公章无法办理动迁安置等有关手续,致使动迁工作进行不下去。
为此,该公司负责人建议区政府通过市政府要求省公安厅解决用章问题。
经过分析认为,这是一起经济纠纷案,一旦进入法律程序,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最后,请市建委协助,由政府垫资,才使这个难题得以解决。
1998年10月361户市民告别老西关。
“困难户”之二——科业公司
科业公司的拆迁一开始就列入拆迁的重点和难点。
1998年2月12日,区人防办向市政府书面汇报了科业公司的动迁情况。
据荔防办[1998]5号文称:康王路拆迁工程到目前止,除了由市科业公司负责拆迁的3758平方米地段完全没有动迁和市银建公司负责拆迁的路段尚有18户没有搬走外(约7000平方米)。
一年多来就科业公司用地红线的路位拆迁问题,我们曾多次与其协商提出多个方案供选择,但公司多次承诺又多次违约。
事情一直拖到1998年6月30日,区人防办再次生致函科业公司,措辞严厉,实际上是向科业公司发出最后“通牒”:
你公司4月30日与我办草签的《康王路北段建设用地拆迁协议》已过去两个月了,但至今毫无进展,其购买房源合同未签,拆迁队伍未落实。
如果照此下去,你们根本无法实现在1998年8月底前完成拆迁任务的70%、在延期公告期限内(1998年12月6日)全部完成拆迁任务的要求,势必严重影响康王路工程的开发建设,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为此,我办要求你公司务必在本周内(7月3日前)签定购买房源合同,尽快落实拆迁单位及有关手续,在本月15日前进场开展动迁工作,否则,将视你公司无能力开发而故意拖延时间,政府将再次建议收地。上述要求能否做到,请收函后立即书面答复。
面对政府的“高压”,科业公司不得不于8月2日来函表示放弃该项目。
8月21日区政府建议由市道路扩建办公室拆除这段路位。市政府同意荔湾区政府的意见,才最终使这个地方的拆迁问题得以解决。
1999年,陈家祠绿化广场。
“困难户”之三——兴龙彩印厂
兴龙彩印厂虽说是区属企业,但动迁难度丝毫不亚于市属企业。
这间厂位于原区教育局征用的康王路630米路段的南端,占地面积400平方米,自该路拆迁公告发出一年来,因为该厂的永迁房源、安置面积以及补偿项目的额度等问题,拆迁人与其讨价还价,一直未能达成协议。
1997年7月24日下午在康王路拆迁办公室,召开了关于兴龙彩印ㄏ拆迁安置补偿协调会,兴龙彩印厂提出的永迁补偿意见是:
(一)工资、福利、退休金,两个月计算,合计42万元;
(二)上交管理费,按三个月计算3万元;
(三)由于异地永迁,影响营业收入,按年营业额480万元计算,影响5个月的一半收入,合计100万元;
(四)新厂水电费差价10万元;
(五)新增加上下班交通费33万元;
(六)新增加小区管理费20万元;
(七)机械设备安装、调试等20万元;
以上各项合计228万元。
同时,该厂还提出额外的要求,有:水电表由拆迁公司负责安装;设备(包括电梯)等由拆迁公司负责搬迁(如有损坏要负责赔偿);现在给我方的厂房残旧,要求拆迁公司如期修整好。
1999年市民期盼的康王路。
会上,出资单位即区教育局认为补偿款项要按法规回执行,并提出了要求厂方解释取费标准,就此问题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直到11月7日举行会议就拆迁公司及兴龙彩印厂分别提出的关于兴龙彩印厂拆迁停业补偿方案以及搬迁的一些具体条件进行了充分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协议:
一、 兴龙彩印厂的停业补偿,以11月3日下午在区康王路拆迁办协商达成的一致意见为准,即每月支付兴龙彩印厂职工(临工)工资、福利费、退休人员工资(补贴)共133047.05元,同意彩印厂提出给予3个月补偿的要求共款399141.15元。
二、考虑到彩印厂搬迁后营业收入可能会受一定的影响,同意按停业补偿为基数,给予第一个月80%,第二个月70%,第三个月60%,3个月补贴共279398.80元,按月支付。
三、给予彩印厂机械调试费一次性补偿60000元。
四、同意为新厂房申报安装独立水电表。由区人防办负责,新厂房用电负荷增加到80瓦,增荷费、工程费纳入拆迁费用,由拆迁单位支出。在独立水电表装妥之前,彩印厂按市场价缴交水电费,差额部分由区人防办支付,力争3个月内办妥此项工作。
五、新厂房电梯的使用、维修、保养、送审等问题,由拆迁公司协调,由聚龙工区办公室管理,具体问题可与该工区办公室协商。
会议原则上已取得了一致意见,请双方迅速按上述原则签订拆迁补偿协议,11月15日开始搬迁(新荔城拆迁公司表示,如彩印厂配合能如期搬迁,公司给予厂房领导奖励10000元),其他各项工作,各方要紧密配合,积极同步进行。
兴龙彩印厂终于在1997年11月18日正式开始搬迁。
1985年,规划中的康王路。
“困难户”之四——21幢房子“散户”
接着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路位上21幢房子的“散户”问题,这些“散户”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有些拆迁户要求回迁或就近安置,如:金雁里4号的凌某户、西桂坊012号的梁某户、龙塘横1号之一、一号之二、二号之三的刘某雄户、兴庆里1号的许某户、兴和中15号的黎某珍户等反应尤为突出。
二是原房屋产权不清,拆迁户不愿意接收安置方案。金花街办事处的“回城楼”因历史遗留问题10户之中只搬迁了6户,余下的4户强烈要求征审确权,要待办妥产权后才肯搬走。兴和中5号的肖某芳有违章建筑要求弃产,并将违章部分计入弃产面积,类似情况还有,西头尾38号的周某户、金雁里18号之一的何某振户以及兴庆里57号地下的陈某珠户。
三是能拖则拖,要求过高。如:在龙横27号三楼的陈某妹等三人要求两个套间必须连在一起才接收已安置;石龙塘16号的李某莲户征审未果部分也要求计入弃产面积取得补偿,内街商铺弃产7500元/平方米意(规定是6000元/平方米)都不接受,不肯搬走。
针对上述种种情况,康王路拆迁办公室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快动迁工作。全体尽可能通过协商解决问题。
黎某珍一户就连续三个晚上上门做工作,陈某琼户如在两周内通过多次上门做过细的说明工作,终于达成协议,免于诉讼。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各种优惠,如考虑李某维之妻残疾无工作,确无法支付超面积购房款,故给予全免24000元的优惠。
陈某卿、张某日等有违章面积不能入产权,拆迁办说明区房管局仍执行9月前的拆迁条例超10平方米内还是以900元/平方米优惠价结算。
西头一巷3号的陈某卿、4号、7号的张某日等3人通过市裁决处调解与拆迁办达成了协议。
尽管拆迁办与一些拆迁户达成协议,但仍有一些拆迁户在讨价还价,以求拖延时间获取更大利益。
为了尽快解决散户搬迁问题,1998年2月9日会议决定:
(一)改变工作方法,对一些散户从原来较缓和让利的做法转变为按司法程序处理。
(二)荔湾公司加强动迁力度,现将其负责安置的穿插在可拆迁地块的拆迁户迁出。
(三)尽早办妥拆迁延期通告。
(四)用拆房促动迁,迅速组织施工力量,将可拆房屋全部拆除。重点先拆现横跨路面阻隔南北的龙塘横5号。
(五)对可拆地块未拆的19户中,3月底能迁出的,给予拆迁户和拆迁公司分别奖励1000元,鼓励拆迁户愉快合作。
(六)出资单位尽快将弃产款和劳务费拨到位。
1999年的绿化广场。
康王路拆迁办公室迅速组织各拆迁公司,发起最后“冲刺”。为打赢这场“攻坚战”,1998年4月作了六点部署:
(一)4月20日前出拆迁延期公告;
(二)锁定6月30日前的目标,攻克难点;
(三)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动员各种力量做好“钉子户”工作;
(四)以拆促迁,增强拆屋的震撼力;
(五)积极疏通法院、裁判处的关系,争取法律援助;
(六)确保拆迁资金到位。
随着新措施不断到位,攻克拆迁“难点”取得了较大进展,荔湾公司的16户和银建公司的14户先后迁出康王路。
整个康王路北段路位上的房屋基本拆除,一条长为630米、宽40米的路坯已经形成。
1997年1月欢送首批拆迁户。
“困难户”之五——一对兄弟俩
然而令人“刺眼”的是,在靠近中山七路的康王路路坯中间,有一幢混合结构的二层小楼,它的周边房屋早已拆除,供水供电的线路也已迁改,人防工程的连续墙施工已经在它的两边展开,震耳欲聋的锤声不绝于耳。即使在这种缺水缺电的状态下,这个小楼主人仍坚持不搬走。
原来这幢楼的主人是一对兄弟,他们不满安置地点,尤其是对兄弟俩没有安排一层楼不满,强烈要求拆迁公司重新安置。这可难倒了拆迁公司,他们到哪里去找这么大的安置房源?
拆迁公司也不示弱不迁就,坚持原来的安置方案,而这兄弟俩也不是吃素的,你不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是不搬。就这样双方相持不下,毫无回旋余地。眼看工程施工日益逼近,这幢房子还没有拆除,急得拆迁公司“扎扎跳”。
有人出主意,如果他们在规定的时限内不搬,我们就采取强制措施,先拆再谈。不知道这个消息是怎样被兄弟俩知道了,他们立即采取防御措施,搬来两大瓶煤气放在房里,扬言:“誓与房屋共存亡”!看来强制遇到“顽抗”到底的兄弟俩也会“失灵”。
于是拆迁公司只好临阵退让,最后用弃产方式,解决了这对兄弟安置问题。
至此,康王路北段最后一个“难题”被清除了。
建成初期的陈家祠下沉广场。
中山七路向南
当康王路北段拆迁初步告捷之后,我们的目光转向了中山七路以南,准备重新组织力量向康王路以南各段拆迁发起“总攻”!
1999年康王路拆迁出现了重大转机。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已经使50%(5.64万平方米)的路位拆平或落实了拆迁的主体,还剩下50%(5.03万平方米)路位拆迁未落实,其中征地两年以上还未开发的有14个地块、14个单位,占全路段47%的路位。
据摸查,待拆的路位需安置1743户居民,拆迁旧建筑面积93461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59698平方米,居民1475户,4183人;非住宅建筑面积33763平方米,参照内环路拆迁安置补偿标准,初步测算康王路拆迁安置补偿费用约需5.9亿元。
按内环路拆迁运作方式,由市提供房源、资金,我区组织拆迁安置,希望在市政府大力支持下,能够在今年底将康王路全线拆平。至少在年底能完成中山七路以南、下九路以北路段的拆迁任务。
1948年的地图上,现在荔湾广场地块上的地图。
1999年1月20日,荔湾区政府请示市政府,把康王路的拆迁、建设列入广州市今年市政建设重点工程计划项目,未果。但康王路南线的拆迁没有停止。荔湾区一边争取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一边组织力量加快全线拆迁的准备。
具体部署是:选三至四家拆迁公司竞争,一支对开发公司,一支对居民拆迁。区道扩办在原有18基础上再增加4人,将9000万金投入下九路以北的拆迁,而下九路以南的动迁照常进行,能迁多少算多少。
康王路用地红线已批准;市提供安置1700户的500套房源(白云花园、同德围)已到位;
落实了9支拆迁队伍;有6家开发单位举手“投降”,将地块退回政府,另有3家开发单位用地过期,表示不再延期,任由政府处置。
这9块地被政府收回占20块地的40.5%,将大大减少动迁阻力,但最大的困难是资金缺乏,计划中的资金未到一分。此外,房源位置差,公房不能弃产,会增加动迁难度。
1885年地图上的带河路,成为后来康王路的一部分。
1999年7月23日下午,荔湾区政府召开康王路拆迁动员大会,明确把支持康王路拆迁作为有关部门今年工作考核的内容之一,对保证康王路拆迁顺利进行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区政府将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办事拖拉,不支持,不配合,在同台大合唱中出现杂音的单位和个人将追究单位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经济的、行政的,甚至法律责任。
1999年8月,市道路扩建办公室正式委托荔湾区建设局对康王路中山七路至杉木栏路段进行拆迁,先打通中山七路至龙津路段。
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年底,区道扩办就拆平了中山七路至长寿路段。
2000年春节前,区道扩办还在这段路坯上垫上了沙土,作为简易道路,中山七路去龙津路的车辆可以在此分流。
2000年5月17日,林树森市长到荔湾区调研。区长李文耀在汇报工作时,专门向林市长汇报了康王路拆迁情况,林市长对康王路拆迁和建设极为关心,明确表示:“康王路原则上想办法做完,把账彻底算清,不会让区负担不起,但区也要出资6000万。”
市的资金到位后,区道扩办迅速组织对康王路剩余地段的拆迁,于2000年10月底基本完成了主体拆迁,当时除幸运楼酒家、锦纶会馆地块外已全线拆平。
1999年底,开始向南进军。
幸运楼酒家并不“幸运”
幸运楼酒家位于龙津路,在康王路拆迁中并不“幸运”。这个酒家原来是广州市西区的一个食堂,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以经营粤菜为主要特色的酒家,属荔湾区饮食集团所有。
改革开放使这个酒家好运连连,不断发展壮大。鼎盛时期,幸运楼酒家在人民路、上下九路、海珠广场拥有多家分店,而今康王路建设已成定局,他们不得不离开这个打拼半个世纪的“根据地”。
由于公房不得弃产,幸运楼酒家只能在职工安置与经营补偿问题上与政府讨价还价。起初他们提出3000多万元的补偿作为搬迁条件,显然这一过高的要求政府不会答应,双方僵持很久,眼看康王路建设即将开始,而幸运楼仍然卡在康王路与龙津路的交叉口上。
最后区建设局局长与幸运楼老板谈判,以2778万元的补偿,解决了幸运楼酒家搬迁问题。
1993年康王路与上下九路交界处的广州地图。
四种方法应对锦纶会馆
锦纶会馆与幸运楼酒家虽然一同遭遇康王路拆迁,但命运”却迥然不同。
锦纶会馆原来在下九路西来新街21号,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是清代广州丝织业的行业会馆康雍年间,广州的丝织业是一个黄金时代。
据雍正年间的《广东通志》说,广州丝织业傲视天下,睥睨全国“金陵、苏杭皆不及”。每年农历八月十三“师涎锦”纶行业的人都会大肆庆祝。东家(雇主)在锦纶堂聚会,而西家(工人)则在中山七路的先师庙聚会。锦纶会馆是广东近代工业的重要史迹之一。
传说孙中山先生对锦纶会馆极为重视,手谕:“锦纶会馆要永久保存。”
不知是真是假,后人无法查证,但这个传说无疑增加了锦纶会馆的身价,也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1997年,锦纶会馆被广州市列入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8月,康王路的拆迁正向南推进,而锦纶会馆恰好在规划路的中央。如何处理锦纶会馆?政府和专家为此大伤脑筋!
8月19日下午,我把建设局、文化局、道扩办的领导请来,私下研究锦纶会馆的搬迁问题。解决的思路有4个:原地保留、整体迁移、分割打包迁移、拆除重建。
1999年4月份的方案是绕开。
大家分析,如果原地保留,就要修一条隧道,从会馆底下钻过去,估计费用高达8000万元,如果让马路从会馆两旁绕过去,就要拆更多的房子,而会馆则变成一座孤岛,终日被废气与尘埃所污染,这显然不利于文物保护,结论为原地保留不可行。
那么,只有会馆迁就开路了。怎样搬会馆?大家议论有三种方法:
一是把会馆拆卸、编号、打包移至新地照原样复建;
二是将会馆重新测绘成图,然后拆除,按图在新址重建;
三是将会馆整体包扎迁移附近。
这三种方法在技术上都是可以做到的,但拆建与整体迁移对文物保护的结果是不同的。
考古专家说,拆卸重建后的会馆,文物价值只有原来的20%,如果整座迁移可以保留80%,而且费用比较便宜。
经过反复研究,专家基本认可整体平移方案。段拆迁锦纶会馆是一座青砖空斗墙砖木结构的岭南风格建筑,经过几百年的日晒雨淋后,已百孔千疮、摇摇欲坠,华南理工大学的吴仁培教授形容:“只要你的手轻轻按一下,它就会散了架。”这样一座岌岌可危的破房子,用建筑学的行话来说,已丧失了自强能力一一连最基本的自我维护能力都没有了,究竟能否安全平移?
1999年9月的方案是拆掉重建。
在最后一次有几十位工程师和文物专家、行政官员参加的会议上,大家把锦纶会馆的各种数据拿出来反复讨论,得出的结论让人提心吊胆:这是一盆颤巍巍“水豆腐”,要完整地搬动它,纵向平移90米,再横平移30米,安然放下,整个工程不能出丝毫差错会“这个工程太难了”。
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落在华南理工大学的工程师身上,等着他们表态。吴仁培教授毅然决然地说:“就算它是水豆腐’,也可以移”!一言既出,乾坤扭转。会议遂决定把这座695平方米的建筑物,整个地搬到华林寺东侧。
这项被称之为“筷子夹水豆腐”的复杂工程,几经讨论,几度延期,终于在2001年8月18日正式开工。
负责这项工程的鲁班公司工程队动用了数百吨钢管,把整座建筑紧密包裹起来;铺设了五条轨道,以9台100吨的千斤顶同时作业,在3台经纬仪、4台水准仪的严密监视下,整座建筑以每分钟7厘米的速度沿轨道向北缓缓移动,第一天只平移了2.87米。
经过来40多天小心翼翼的平移,锦纶会馆终于安全抵达它的新居。
搬迁后的锦纶会馆,外部依然灿烂,筋骨更加强健,由于它坐落在一个坚实的水泥地基上,对它的永久保护更加有利了。
整个工程平移只给了鲁班公司300万元,,加上后来修缮的费用,总共花了600多万元。
搬迁锦纶会馆是成功的,市民对此赞不绝口。在当年9月27广州市政府办公厅信息网上有这样一段评价:
8月18日至是日止,锦纶会馆完成了平移工程,到达新址华林寺停车场,创下了国内外砖木结构古建筑平移记录。
最后的方案是平移。
2001年底康王路全线通车
各方信守诺言、密切配合、奋力拼搏,终于在2001年国庆节前完成了人防主体工程封顶!
从此,一条贯穿广州市南北的康王大道永远定格在荔湾区!
同样令人欣喜的是,全国第一家环球旅游式地铁商城—康王商业城在200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它就像一条巨龙潜伏在康王北路(中山七路至西华路段)地下,与陈家祠地铁站和陈家祠广场接口。
可以预期,广州市首次出让地下空间使用权,不仅对城市土地资源的使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对产权制度的不断应用和创新,为政府有效地分配产权也将提供深刻的启示。
康王路穿过上下九。
康王路与世纪路之争
1995年3月3日上午,在区政府办公室有3个衣着时尚的年轻人,他们是世纪公司的,是来参加“世纪大道命名”会议的。
争论中的“世纪大道”
会议由市地名办主持,还有市公安局、市政管理局、市邮政局、世纪公司等有关人员,会议主要讨论“世纪大道命名”问题。
在讨论中,市公安局不同意规划中的康王路叫世纪大道,主张叫镇安路。认为镇安路在广州市的路名中历史悠久,富有文化内涵。
市邮政局认为,世纪大道名字太大,没有特色。也有同志认为,只要路名不重复,叫什么名都可以。
主要看法是,世纪公司作为一个房地产开发公司,所开发的地块只是占用中山七路至龙津路的一段,而且这一段又是康王直街。
将规划中的康王路改为世纪大道,一是丢失了历史路名,会中断历史和文化的联系,二是用企业的名称命名道路,担心今后会引起商业纠纷。
不久,市地名办根据荔湾区政府上报的“世纪路”路名正式命名规划中的康王路为“世纪路”。
随着康王路人防工程的启动和道路拆迁的逐步展开,在各种正式场合,使用康王路路名的频率越来越高,康王路日益深入人心。
虽然竖立“世纪大道”的路牌已有3年,但几乎没有人使用它。
世纪大道只有地名办和少数人知道,老百姓在不同的路段仍然习惯地叫老路名,如康王路、带河路、镇安路。
1999年的媒体报道是“世纪路”。
“康王”的故事
1998年,荔湾区不少人大代表议论,要求为康王路正名。区政府办公室调研科游建芬同志为此专门采写了一条《荔湾区提出为康王路正名》的信息,刊登在穗府信息上,引起了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注。
说起康王路,这里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典故。原来在中山七路南侧,历史上就有康王直街、康王上下街,而这些用“康王”命名的街道则因附近有一座康王庙(此庙20世纪50年代初仍在),人们祭拜康王,用“康王”作地名含有赞扬忠烈、祈求安康之意。
“康王”本是宋朝一位爱国勇将,姓康,名保裔,河南洛阳人,出身将门,祖父和父亲都是捐躯沙场、马革裹尸的武将。他自幼刻苦习武,精于骑射,射空中飞鸟箭无虚发。他文质彬彬,谦虚谨慎,但在战场上却威如猛虎,身上留下七十多处战伤。赵匡胤开国之初,康保裔随军破泽州、攻广阳,俘敌逾千,治兵有方,他官至高阳关都部署(高阳关驻军指挥官)。
1999年的广州地图上,荔湾广场这段里被称为“世纪南路”。
这高阳关(今河北省保定市附近)并非寻常关隘,而是边防重镇,当年“杨家将”就曾镇守此关。宋咸平三年(1000年)辽国贵族再次进犯中原,高阳关守将,年逾花甲的康保裔奋起反抗。在一次会战中陷入重围,他指挥将士浴血奋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外援断绝,为国捐躯。
宋真宗赵恒闻报,为表悼念,废朝两日。他对群臣说:“保裔一家三代,捐躯沙场,一门忠烈,深为可嘉!”后来,人百们敬其忠勇而建立起“康王(公)庙”并逐渐把它神化。
传说他能保境安民,久而久之,康王(公)庙遍布大江南北,人们虔诚地祈求他的庇护。
清代时,羊城西部和南郊都有过康王(公)庙,中山七路、前进路和同福中路用康王(公)命名的街道就因此得名。
全是“世纪广场”“惹的祸”?
康王路正式取代了“世纪路”
如今广州的康王庙早已荡然无存,然而广州人并没中有忘记这段历史。就在当年人们祈求康王庇护的地方,康王路的中山七路至西华路段正在修建一个造福于人民的大型地下人防工程。
也许这是历史的巧合。为了打通康王路,荔湾区人民从陈济棠时代的规划到今天康王路的正式建设,足足等了半个多世纪!这条富有历史文化面内涵的道路,有什么理由不叫康王路呢?!
1998年3月9日,戴治国副市长在信息呈阅件上批示:“请市地名办对荔湾区的报告认真研究,若无大的原则问题,可同意。有什么新的意见,可再议。”
3月23日,市地名办以穗地名办[1998]10号文,复函市政府办公厅信息处,函称:当时虽有不同意见,但荔湾区政府申报代理人认为该名称较能反映荔湾区现代化建设的新面貌,故积极要求我办批准,经再三研究,逐级上报,最后命名为“世纪北、中、南路”。
现荔湾区政府从某种角度考虑,希望更名为“康王路”,虽有一定道理,但需慎重考虑,以免因地名混乱带来不良后果。
荔湾区政府经过慎重研究,同意将“世纪北、中、南路”改为“康王北、中、南路”正式上报市政府办公厅和市地名办。
不久,康王路正式取代了“世纪路”。这个持续了四年的康王路与世纪路的路名之争,终于画上了句号。
媒体报道不偏不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