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关东与关西为何老是吵架?

关西VS关东

作者: 嘉陵  编辑:Thomas

地处东亚的日本在历史上受中国唐代的影响较大,并在行政划分上至今沿袭着其制度,如将全国分为“一都一道两府”与43县。

在大多数外国人(甚至包括部分日本人)的固有思维里,位于关东地区最发达的东京似乎就是日本的首都。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观点从理论上来说却是错误的。

其实这也怨不得旁人误会,日本有一个约定成俗的结论:天皇的居住地就是首都。自明治维新后,历代天皇都居住在这里,所以东京在一段时间里还真是名副其实的首都。但在1956年日本政府废止了唯一确定东京为首都的《首都建设法》以后,现代日本在法律上就不存在“首都”这个概念了。

▲东京是目前亚洲第一大城市,也是人们普遍认为的日本国首都

在日本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历史上,坐拥首都之名最久的城市还轮不到东京,而是有着千年古都之称的京都。以两座城市为代表的关西与关东两地相距不过数百公里,但其民众的口音、生活习惯及性格这些却大相径庭。

在日本社会中也常常有关西人与关东人互怼的现象发生,论其原因,还要从京都与东京这两座城市的历史变迁来看。

▲日本整体为山地,但位于本州岛的关东与关西地区拥有大量平原,因此在历史上人群聚集


一、日本人的“精神故乡”:京都

京都又被称为平安京,位于日本“两府”之一的京都府,是一座群山之中的内陆城市,从公元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一直作为日本的政治中心,也是日本历史上作为首都最长的城市。

但在京都之前,其实日本还有一座首都,这便是古城奈良。直到公元794年桓武天皇采用了下臣和气清麻吕的迁都建议,奈良时代才正式结束,日本进入了以京都为首的平安京时代。当时桓武天皇决定迁都的举措并非是一时兴起,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桓武天皇,因为忌惮佛教势力而迁都平安京

由于早期佛教从朝鲜传入日本,并经过大化改革成为了日本国教。在奈良成型已久的“南都六宗”对皇室与社会影响很深,甚至在其鼎盛时期已经达到了左右朝政的地步。桓武天皇感觉到自己的权力正逐渐被奈良佛教的势力架空,为了削弱权势贵族和僧侣的力量,因此才定下了迁都这一重大决定。

▲日本奈良,在公元8世纪前作为首都

虽然京都早在公元5世纪就在渡来人秦氏的主导下进行过水利的兴修,但其真正出现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是在天皇入驻成为首都以后。由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在回国以后向皇室极力描述了盛世之下大唐都城的繁华,所以整座京都城在形制、布局上皆模仿长安和洛阳来进行修建。

▲平安京(京都)复原图,完全复制了当年同时期的大唐都城长安

当时,唐朝的都城长安常住人口达到180万,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而日本由于国土狭小,自然无法达到这样的地步。

但即便如此,作为复制品的平安京也在那个时候成为了日本最繁荣的城市,城市面积为长安城的三分之一,人口则为十分之一。

不过都城的繁荣并未让日本皇室高兴起来,此时的天皇形同虚设,真正掌有实权的是手握重兵的将军。得益于丰臣秀吉对日本其他地区的征伐,这时候在距离京都不远处、作为南下重要根据地的大阪也开始走向崛起。有京都与大阪这两座城市的存在,本州岛的关西地区一度成为当时全日本的政治与经济中心。

▲大阪城天守阁,是丰臣秀吉征伐四方的重要据点

经过多年的战争,丰臣秀吉成为织田信长的实质接班人,当时在他之下的臣属众多,其中最具实力的人是德川家康,但后者并非他的嫡系,而是当年在战场上的对手,后来通过议和的方式归顺。丰臣秀吉以自己生母作为人质来换得德川家康的臣属后,也深知养虎为患的道理,于是在统一日本以后,就将后者册封至远离京都的关东地区。

▲作为内陆城市的京都在古代一时繁荣,但相比其他沿海地区有着劣势,特别是在航海技术发展起来后


二、卧薪尝胆,关东地区的逆袭

尽管丰臣秀吉极力向德川家康夸耀着关东地区的富饶,说这里“千里平原、万里沃土”,是一块临海的宝地,但后者却对此很不满意。

因为当时世人都知道,全日本最繁华的区域是以大阪和京都为代表的关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关东地区却是一片穷乡僻壤,许多地方甚至都还未开化,丰臣秀吉此举与其说是册封,不如说是赤裸裸的流放。

▲关东平原,虽沃野千里,但在德川时代之前却不如关西繁荣

德川家康也曾在沙场征战多年,并非泛泛之辈。虽然内心对此十分愤怒,但表面上还是对秀吉感激涕零,带着自己一家老小与旗下势力欣然离开了权力中心京都,辗转到了关东平原的江户,也就是现在的东京。

但当时丰臣秀吉不知道的是,京都之所以繁荣并非主要依托“地利”,而是靠的“人和”。

作为千年古都,京都城内已经沉淀出了相当一部分的权贵阶级,正是这些人和他们的随从们通过日常花销带来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但作为一个内陆山城,京都的地理优势仅限于交通不发达的特定时期,在航海时代到来后,临海的地区显然更具前景。

德川家康在江户筑城,同时以日本桥为起点,建立了五条通往京都、日光、福岛、长野、滋贺等地的街道,使交通闭塞的江户就此可以与其他地方互通有无,实现了商业的初步发展。

▲东京日本桥,由德川家康修建并以此发展江户经济

德川家康在江户暗中积蓄着自己的势力,他的默默等待最终迎来时机。彼时的丰臣秀吉觉得日本在他的统治下已经太平,就暴露出了更大的野心,他将目光转到了隔海相望的朝鲜,甚至企图利用朝鲜作为跳板征服中国,称霸亚洲。

1592年,丰臣秀吉派出14万海陆大军登陆朝鲜。在接到李氏政权的求救后,作为宗主国的明王朝立刻派兵援朝,经过多年鏖战,丰臣秀吉的计划遭到重挫,不得不选择议和。

对外侵略的失败,让丰臣秀吉在群臣中的声望迅速跌落,他本人也为此郁郁寡欢,最终病死。由于在战争中德川家康并未出兵,他的实力反而得到保存。在秀吉死后,他以绝对优势接过了大权。

▲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通过赢得关原大战得以统治日本

德川家康在成功上位后,首先谋求的就是创建一个可以左右朝政的幕府,但在幕府统治中心的城市选择上却选择了江户而并非京都。

其原因在于,京都虽然在这一时期仍比江户富裕繁荣许多,但一些地方大名还手握重兵,德川家族的人脉与威信都比较脆弱,入主关西怎么看都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而江户则不同,德川家康在这里根基深厚,更加有利于自己的统治。

就这样,日本也正式进入了江户幕府时期。德川家康为了巩固自己的大本营,还向各地的大名传令,让他们都搬到江户城来居住,江户就这样突然涌入了来自全国的资金、大名和他们的随从。江户的人口与经济在这一时期开始爆发性增长,也奠定了日后东京的基础。

▲德川幕府统治时期的江户,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德川幕府是日本历代幕府之中最强盛的一个,它的统治持续了264年之久,在这期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所有与外国通商的行为都被限制在长崎一带,且仅限与中国、朝鲜、荷兰等国。

直至19世纪中叶,美国以坚船利炮轰开了日本国门,各地的倒幕势力纷纷揭竿而起,幕府最终不得不将大政归还了天皇。

经过德川家族世代的经营,再加上临海的优越地势,被强制开放通商口岸过后迎来了大批外国商船,此时的江户地区已经今非昔比,其繁华程度早把地处关西的大阪与京都远远甩在了身后。

▲明治维新后的江户(东京),已是日本最繁华的城市


三、关西人与关东人的“恩怨情仇”

明治天皇重拾了日本皇室丢失数个世纪的权力,在大臣的建议下,江户改名为东京,与西京大阪、京都并称“三京”。明治天皇在早期仍然遵循传统,以京都作为自己的居住地。但在对东京都进行了“巡幸”后,他就对这个城市的繁华夜不能寐,遂动了迁都之意。

虽然这样的想法很快就在京都大批老臣的劝谏下被迫暂时打消,但明治天皇忍受不了京都的破败,在此后又多次前往东京,这期间有意无意地竟然把居住的原幕府将军府改称“皇城”。

随着天皇在东京呆的时间越来越长,为了不影响朝政,京都许多重要政府部门的官员也跟着搬迁到了东京,这时的东京可以说已经具备相应的职能,在实质上成为了日本的首都。

▲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天皇对东京进行“巡幸”

眼看着自己眼中神一般的天皇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以京都、大阪为首的关西子民无不痛心疾首。当然,他们不会也不敢埋怨皇室,这股气就顺理成章撒在了关东人身上。

关西人认为自己这边有着悠久的历史,像京都这样的城市早在千年之前就已经作为首都存在,代表着日本的文化底蕴。而以东京为首的关东人则指着市中心的皇居对此嗤之以鼻:看见没,连天皇都住在我们家,你算老几?

▲位于东京的皇居,目前是日本皇室居住地

而事实上,关东人与关西人的日常不比上述这段笑话好上多少。别看他们只相隔一个关中,但却发展出了不同的口音。东京人平时在外戒备心强,很少与陌生人说话,比如在出租车上,司机可能全程都不发一言。

大阪这边就不一样,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大街都是一如既往地热闹,大阪人也没有东京人那么拘束。不过在外国人看来,也许东京更能代表日本人的形象,与之相比作为第二大城市的大阪却“像在另一个国度”。

▲关西大阪,街道上的日本人说话大声,热闹非凡

在世界各国之中,不同地域之间的“互怼”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比如英格兰人与苏格兰人、悉尼人与墨尔本人等等。

日本的关西与关东之所以处处“不合”,最大的原因是不同地域人群对自身文化认知的差别,再加上政权更迭造成的全国发展重心转移,导致前者逐渐成为老二。一向以丰富传统文化自豪的关西人面对暴发户式崛起的东京产生了强烈不适应,由此才会引发这一社会现象。

▲东京人(左)与大阪人(右)乘坐电梯时的不同靠向

作者:嘉陵  编辑:Thomas (唐)

本文为“环球情报员”长期作者原创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