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孩子聪明还是夸孩子努力,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父亲节”写给父亲的文字

【题记】

在开始我的研究工作时,最让我感兴趣的一件事是:很多极为优秀的学生会逃避挑战,或者在挫折面前濒临崩溃;而很多能力并不那么出众的学生却可以跃跃欲试地抓住挑战,并为挫折所激励。这是怎么回事呢?——卡罗尔·德韦克《努力的意义——积极的自我理论》

今天是父亲节,试问在一生中父亲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我想说的是,父亲对我影响的最大的就是,凡事都用最积极的态度去努力工作,从来不去想自己是否聪明

今天的文字从回忆父亲开始,后面会回归正题。

【回忆父亲】
父亲是一名工人,一名纺织厂的保钳工
查了百度,保钳工,也叫保全工,正规全名应该“保全钳工”,它是建国初期至改革改革初期对维修设备人员的一种称呼,即现在的维修钳工,其实说到底就是保护机器设备安全的工种(工人)。
在纺织厂里,保钳工就是负责日常维护每台织布机是否正常运作,要求每个工人了解每台织布机的工作原理,大大小小每个零件在位置和它的作用,以及各部位的维护方法、维护手段和维护工序流程等。
当年工厂的管理并不像现在这样严格,所以曾经有幸能在父亲的带领到镇上的织布厂参观。
现在还记得,织布厂的车间那个织布的声音特别特别大,两层门也挡不住从里面传出来的机器轰隆声。再打开两层门,那个轰隆轰隆的声音就他炮弹一样“打”出来,仿佛一下子就要把你“震晕”了——如果你没有到过这样的现场,是绝对体会不到那种情形的。
到了里面,父亲会他会自豪介绍织机的经线和纬线是如何如何交替进行,使我对“穿梭”这一词语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从有梭织机到无梭织机,纬纱卷装从梭子中分离出来,或是仅携带少量的纬纱以小而轻的引纬器代替大而重的梭子,为纬线的高速带回“穿梭”的时代了最大的可能性,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重要变革。父亲还自豪地告诉,现在厂里可以织彩色的布,是个了不起的进步。现在看来织彩色的布,是个很简单的事情,还是当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涉及经线与纬线的不同色调的快速调换,涉及织机的工作效率问题等等,当时听这些也是似懂非懂,就是挺为父亲自豪的。
每每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回家,父亲最爱教给我的歌曲是《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为祖国献石油》,都是一句一句地教我,我是一句一句地跟着学——
咱们工人有力量!嘿!咱们工人有力量!
每天每日工作忙,嘿!每天每日工作忙,
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
改造得世界变呀变了样!
嘿!发动了机器轰隆隆响,举起了铁锤响叮当,
造成了犁锄好生产哟,造成了枪炮送前方!
嘿!嘿!嘿!嘿!
咱们脸上放红光,咱们的汗珠往下淌!
为什么,为了求解放!
为什么,为了求解放!
嘿!嘿,为咱全中国彻底解放!
……
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
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
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
嘉陵江边迎朝阳,昆仑山下送晚霞。
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
我为祖国献石油,
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
父亲总是喝得那样忘情,那样投入,我也受到极大的感染,跟着父亲进入到当年最动听、最嘹亮的“红歌”里面去了。
我至今都十分清楚地记得那些不怕困难、坚强有力的语词,也记得那一代工人铿锵有力、自强豪迈的声音!
【言归正传】
上面的文字算是献给父亲的,感谢他带给我童年美好的回忆。
下面回到正题。
父亲做工人不是做到这个份上就结束的,而是一个不断要求自己上进的工作。
因为有保钳工的基础,父亲已经能把这些手段,通过自己的“举一反三”,“迁移”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了。
比如,会把一辆自行车所有大大小小的零件一个一个的拆下来,用柴油浸泡、洗净,再把它们一个一个地按原来的样式装配好、调试到更加行走自如。
再比如,会我一起做一把“链条枪”,配上“弹药”,“子弹上膛”,玩得不亦乐乎。(参见我写的回忆录《“链条枪”里的育人价值》)
会把锅底上坏了一个大洞的“钢筋锅”(其实是铝锅),通过选用材料、敲敲打打,最终把它修成一个好的锅,而且煮饭烧水没有一点问题,惹得街坊邻居啧啧称赞。
更有一次,我清楚地记得,邻家缝衣店请人用旧的缝纫机改制了一台拷边机。因为母亲也是做缝纫生意的,也想要一台这样的拷边机。父亲去别家学习、了解了一番,觉得有难度。但是要请人改制,需要一笔钱。于是决定努力大胆尝试,自己改制一下试试,于是去别家量了拷边机各个零部件的精确尺寸,又通过手工、机磨等多大工序,终于把一个配件做成了,并进行装配与调试。但是机器运转一切正常,但唯一的遗憾就是几根线最后交叉合股时,有一根线总是差一点点,一直接边不上,于是给衣料“拷边”的计划失败了……
但父亲却不这样看,每每提到此事,还是很自豪。他会指着家里仍然了好多年的那台“半成品拷边机”,语重心长地我和弟弟说:“你们要记得,遇到事情一定要做最大的努力,即使失败了,也不要紧的,这样就知道到底能做什么了。
这样的事情,这样的话语,虽然平常,虽然朴素,但却给我和弟弟极大的榜样作用和耳濡目染的启示作用。
【一些联想】
从对父亲教育孩子的回忆,我也有一些联想。
它让我想起我最近看的一本书《努力的意义——积极的自我理论》,它是由[美]卡罗尔·德韦克著,王芳、左世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
通过对这本书的粗略阅读,我们不难看出它在表达如下的观点——
我们总是直觉地认为夸奖孩子的智力或者先天禀赋,认为这样很好地培养孩子们的自尊。于是,甚至不惜无视事实夸大其词地夸奖孩子,殊不知这样却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他们僵化的自我认识——孩子在今后,如果认为可以可以完成任务时,可以得到表扬时就去做一个事情;一旦事情有难度,因为怕得不到表扬“你真聪明”就会悄悄放弃努力,逃避对问题和困难的解决,进而对其成长是不利的。
与之相反,那些认为智力可能会提升会变化的增长论者,则会将学生带往完全不同的方向。他们会认为,通过自我掌握知识或解决问题而让自己变得更聪明要比向别人展示自己有多聪明重要得多。一次失败能就是真正的失败,而仅仅意味着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或者投入更大的思考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会更加保持专注激情,即所谓的“越挫越勇”、“超难越要努力去尝试”.
上面这句话说起比较专业一点,但是跟我父亲小时候教育我和弟弟的日常话语却有“异曲同工”之感。
下面节选举出书中的一个实验的典型案例来对上面的说法予以回应(详见本书第十四章《一切的开端:幼儿关于好坏的理论》,P101-106,书中的研究比较详实琐碎,这里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整合)。
在这项研究中,罗尔·德韦克和查伦·赫伯特让一些学龄前儿童(三岁半到五岁)解决四个拼图谜题。这些拼图很大且五颜六色,描画了儿童们最喜欢的卡通角色。在这样的一个任务中,有没有完成是显而易见的。重要的是,前三张拼图非常难,儿童几乎没法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第四张拼图易得多,以保证所有儿童都能成功拼出。
整个研究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展开:
1.儿童会否在尝试解决有难度拼图的过程中表现出坚持性?
在儿童完成四个拼图任务(其中三个未完成,一个完成)后,我们问他们更希望重新尝试拼哪一张。我们会强调所有的选择都是合理的,以前参加实验的孩子选哪张的都有。假如如儿童选择了任何一张刚才没完成的拼图,我们就认为这是坚持性的表现,因为他们还想尝试完成这一任务;假如选择了那张刚才完成过的拼图,就视为非坚持性的表现。
结果显示:37%的儿童做出了非坚持性选择。有趣的是,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并不会因为选了一个完成过的任务而感到不自在,而几年以后,即使那些很想避免挑战的儿童也会对此感到尴尬。
2.你为什么要选这一个难点或容易的拼图呢?
结果发现,非坚持性的儿童,几乎全部选择已经完成的那张容易的拼图。他们也没有一个人会说这样选择是为了寻求挑战或想要练习,大多的回答包括“因为它最简单”以及“因为我已经知道怎么拼了”等。
与之相对,多数做出坚持性的儿童在解释原因时明确指出是为了寻求挑战,强调他们希望看看能否完成刚才没完成的拼图或者想尝试一下更难,他们的回答大多包括“因为我想再试试看我能不能做到”以及“因为我只做完了一个”。
3.假定现在还有一些时间,你可以在完成这张拼图后两拼一张,你想选哪一张?
结果令人惊讶!很多前一次未能坚持的儿童仍然选择和第一次相同的完成过的拼图。这意味着,他们宁愿重复三次同样的拼图也不愿意冒险面对困难,这里也包括在前面有难度的拼图任务中做得很不错的孩子。
与之相反,在面临第一次选择时,几乎所有刚刚做出了坚持性选择的儿童都会再次选择去尝试哪一张未完成的拼图。
在上述研究中,研究者要求儿童在拼图过程中将所思所想大声说出来。之后又分析了他们说的话,发现未能坚持的儿童相较于做出坚持性选择的儿童,显著更多地动用消极语言来表述自身的表现和对完成拼图的预期。比如他们会这样说:
我做不到,它们太难了。
这样图有太多块,我肯定完不成。
我做得了简单的,但这个太难了。
我绝对做不出来。
你不应该把这些拼板打乱,搞得我不知道就这么拼了。
你看过《星球大战》吗?那是我最喜欢的电影。(意在分散大人的注意力)。
由此可见:幼儿在面对失败时会和成人一样表现出的无助反应的所有方面:自我责备、消极感受、调低期待、低坚持性以及非建设性的策略使用等等。
4.如果你现在非常努力地尝试——我说是用心你的全力——你觉得你能完成一些更困难的拼图吗?
这个问题是想看看儿童对未来成功的预期以及对自身失败的解释。当提及未完成的拼图时,我们这么问儿童:“能还是不能?”同时我们还问他们:“如果现在有很多时间,你认为能完成这些拼图吗?还是说你就是不擅长拼图?”同样,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未能坚持的儿童对成功完成拼图抱有非常低的期待,并且与遭遇失败前不同,他们对自己拼图能力的看法也变得消极。大多数无助儿童报告说,即使有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努力,他们也无法完成任意一张有难度的拼图。
而大多数在坚持性(书中也称“掌握定向”)的儿童确信,如果在足够的时间并付出足够的努力,他们能够完成那些的拼图。
应该说,上述研究,对我们教育孩子,培养他们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坚持精神,是大有启发的。
虽然很多父母从孩子出生起就忧心他们聪不聪明,但我们发现智力并不是早年最紧要的问题。
最紧要的应该是,我们一定要对儿童在学习与做事中的努力程度保持高度敏感,并选择适当的时机去称赞他们的对学习和做事中的努力程度。
就说这些吧,其他的,留待有心的朋友跟随我一起去看《努力的意义——积极的自我理论》这本书,再慢慢体会其中的教育学奥秘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