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坤笔下的艺术世界溢彩流光,水墨淋漓

姜坤笔下的艺术世界溢彩流光,别具魅力,与同时代的其他画家具有鲜明的区别,成为湖湘画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大气纵横,水墨淋漓,总有一股雄浑、恣肆、灵逸的气韵脱出纸面、直指人心,使观者为之动情,为之沉思,为之拍案叫绝。

姜坤:1940年生,湖南邵阳人,出生于一个手工业家庭,1963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湖南省文史馆员。

作品参加第4、5、6、7、8、9届全国美展,自1989年来先后在日本、美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举办个人画展,并应邀赴美国、新加坡考察讲学。2007年9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山外山·姜坤郑小娟画展》。2011年11月由中南传媒集团主办《姜坤绘画系列——长江溯源》精品展。代表作编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当代美术全集》、《当代中国画名家·精品集》、《中国画名家作品集》。

学术专著有《名山画稿》、《国画人体艺术》、《当代美术家画库·姜坤卷》、《姜坤中国画集》(珍藏版)、《姜坤作品集》、《姜坤画集》、《姜坤郑小娟作品选·山外山》、《姜坤绘画作品系列——长江溯源》等。

他以人物画饮誉中国画坛,1964年创作《山里新人》参加全国美展,走红全国,众多报刊争相刊载,一举成为全国知名的青年画家。早在17岁那年,便以版画《赶上他》在全省崭露头角。因为辛勤耕耘,他十余次参加全国性重大创作活动,创作宏幅佳构。

姜坤多次涉江探源,是为画绘长江而去。从他第一次游三峡至今已43年,出版《长江溯源》画集,可见这位已79岁的老画家,创作态度是如何的认真和严谨。

姜坤的涉江探源既是在“行万里路”又是在“读万卷书”。他行走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长河,阅读着华夏大地的自然人文书卷。他15年的涉江行旅堪称是一种感悟自然的特殊“阅读”形式,也可说是一种切近生命的独特“书写”方式。正是在这样的“读写”中,姜坤实现了他画绘长江之笔墨语言、空间结构和精神品格的多方探寻。

就笔墨探索而言,姜坤像是或重或轻地踩着舞步前进,重心立足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途径去开宗立法,同时又没有放弃“法古人,参造化”的路数去变易成法。他实际上是背着丰厚的“传统”包袱,迈着艰辛的“师造化”步履,行走在中国绘画笔墨的历史长河中去另辟蹊径,以开启自创新法的壮举。

他的《通天河》和《瞿塘峡》之笔精墨妙即便是在中国山水画的辉煌殿堂里也毫无逊色。北宋韩拙早就说过:“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姜坤完全谙达笔墨作为山水画筋骨血肉的审美价值。《通天河》以非常娴熟的笔法和十分精到的彩墨表现江源大地上的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和流水,无不让人感受到青山卷白云、绿水泛清波的高洁之美。

那一块块翠绿、一抹抹天蓝和一片片嫩黄以“骨法用笔”的方式书写而成,很自然地晕化到由焦墨皴擦和勾勒所构成的山水主体形态中,显得格外的丰润、清透和亮丽,具有水印木刻的神采,却又不失“笔墨俱化”的韵味。这便是姜坤用笔、用墨、用色和用水的过人之处。

他的水墨和色彩仿佛经过高原阳光的无数次蒸馏而变得特别的清透和洁净,因而画面总能呈现出如雨后青山一样的明丽和清朗。

姜坤对笔、墨、色所进行的探索走出了中国青绿山水的传统,也无疑拓宽了上个世纪下半叶所延展开来的“红色重彩的水墨范式”。而《瞿塘峡》则以浓重的笔墨挥洒出壁立千仞的山石,以随类赋彩的原则铺设出亮丽的褐色悬崖,再巧妙地以泼墨的方式来营造两岸云雾缭绕的神秘仙境,以简练的墨线来书写近处的山丘和江中的行船。

“以前我每年总抽出两、三个月去川、黔边界的少数民族地区考察写生,细心体察那里的山水人情。”祖国大江南北的名山好水都被他收入心中,画于笔下。

姜老说,“也正是这种跋山涉水的经验告诉我,山高远,走路不要太急,翻过这座山,还会有下一座山在前面,只想着往前赶,往往会错过沿途美丽的景色,带着一颗平常心慢慢走,才能有心绪去感受天地之壮观,万物之神采,才会咀嚼、品味和发现自己感受到的种种,到了创作时,就会别开手眼,灵感益发。”

姜坤笔下的吊脚楼、山寨女,其艺术韵致和文化品格令人耳目一新,琐碎的木柱、木板、栅栏被高度概括,诉诸以书写意味,依凭他心潮的起伏自由造型。正是因为他把自己放进了绘画,使得他的心智得到形而上的表达,凸现出深层的生命意味。

名家字画刘京河手绘山水画

淘宝

¥2200

去看看

每当画人物画,他总是信笔挥来,不多时,一个侗族少女肩担红果,手牵山羊,迈步乡间小道的情景便展现眼前,画幅上端又画出紫花些许,更觉人间春色醉人。

那种粉、色、墨混涂的少女肤色冷艳妩媚,清纯质朴,令人惊喜。现在人们说起关于吊脚楼的中国画,总会第一个想到他。姜坤笔下的艺术世界溢彩流光,别具魅力,与同时代的其他画家具有鲜明的区别,成为湖湘画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