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真:兼具美丽与智慧的“硬核”放疗专家

周三上午,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主任章真出诊的日子。在医院徐汇院区418 诊室,章真的诊桌上放着一瓶矿泉水。病人接踵而至,这瓶矿泉水从早上8:30 到下午1:00,一直原封不动地放着。直到门诊结束,章真才终于有时间喝了口水。她说:“水喝多了要多上洗手间,会耽误看病时间。”

这四个半小时,她一步也没有离开过座位。

作为国内著名放疗专家,章真的头衔很多,她不仅是上海市放射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副主委,也是参加国际顶级学术会议次数最多的专家之一。她是国内唯一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直肠癌工作委员会委员、美国临床肿瘤学会结直肠癌科学委员会委员。

在放疗领域的杰出贡献也让她先后获得上海市巾帼创新奖和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从医20多年,章真叫得出每一位老病人的名字,对他们的病情“门清”,甚至知道他们家里的情况。在病人眼中,章真就是“美丽与智慧”的化身。

让患者活得好一些,再好一些

手术、化疗和放疗是目前肿瘤治疗的三大手段。但以往,患者总是把手术作为第一选择。直肠癌治疗也是如此,即便想进行化疗和放疗,也通常在术后实施,造成的后果就是,术后肿瘤复发率高、患者死亡率高。
“有什么办法改变这一局面呢?”章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直肠癌发病率一直位居全球恶性肿瘤发病排行榜第3位,约50%的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医疗高新设备的发展,放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逐渐提高,甚至在有些肿瘤的治疗中,放疗的作用与手术旗鼓相当。但目前人们对放疗的认识依然比较有限。
章真想到,可以为适用人群采用国际先进的“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模式”,也就是将以往在手术之后接受的放化疗放到手术前做。
自2015年起,为了让病人“活得更好”,由章真领衔,在全国多中心进行了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疗研究,历时2年,对360例局部晚期的直肠腺癌患者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先做新辅助的放化疗,再做手术和辅助化疗,与传统的治疗方案相比,能有效降低局部复发率。
此外,对于无法接受手术的直肠癌患者,这一治疗方案使他们有了手术机会;对于有强烈保留肛门意愿的患者,通过放疗也有机会达到肿瘤完全缓解或者仅需局部切除手术的效果,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章真解释说,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患者没有遭到手术“打击”,体质较好,能够先接受更完整的放化疗,进而提高疗效。这样,既可降低肿瘤在盆腔的复发率以及远处的转移概率,也可为一些病人保住肛门,尽量避免手术。
该临床研究率先在国内建立了优化的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模式,使患者复发风险大大降低,术后病理完全缓解率(肿瘤细胞消失率)达到33.7%,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章真高兴地说,直肠癌手术技术改进后,患者复发率从最高40%降低到20%。而在此基础上应用新辅助治疗模式,复发率更是降低至8%左右。
患者吴先生是新辅助治疗模式的受益者。2017年,33岁的他被查出患直肠癌,且有肝转移和肺转移,肿瘤马上要侵犯尿道。章真参与了吴先生的多学科会诊,给出治疗方案:肿瘤多发转移且局部晚期,手术不是首选,最终采取全身化疗加上局部放疗的治疗方式。半年后,吴先生原发病灶缩小,做了手术切除,并对肝肺转移处进行放疗。一年多后,他的肿瘤有了一些进展,做了基因检测后采取化疗联合靶向治疗。目前,他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像健康人一样生活着。
后来,章真的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模式荣获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章真和她的团队还在国内率先开展胃癌新辅助和放疗新辅助治疗模式,原先无法进行手术的胃癌患者,接受新辅助治疗后,约70%可以进行手术切除,病理完全缓解率达14.5%。
王广兆摄

促治疗模式创新,再创新

要开展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模式,需要建立适合中国人群的直肠癌疗效预测模型。为此,章真临床科研团队首先应用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针对局部进展期的治疗前癌组织标本,对接受新辅助治疗的直肠癌患者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了146个疗效预测基因。
随后,章真团队通过这些基因预测患者的放疗敏感性,建立疗效预测的分子模型。同时,他们与国外专家合作,对中国新辅助直肠癌患者病例通过列线分析的验证,创建了适合中国人群的ctDNA基因疗效预测模型。章真是国内较早探索ctDNA液态活检在临床应用意义的医生,她通过检测接受新辅助治疗的胃肠癌患者血液中的ctDNA含量及突变基因的丰度,监测患者疗效,建立了ctDNA疗效预测模型,为临床早期筛查放疗敏感患者,富集优势人群进行精准治疗。
虽然ctDNA基因疗效预测模型成功创建了,但根据ctDNA基因变化,癌症在这部分病人中仍有可能会复发或转移,依然需要手术治疗。有没有办法“再细化”,从中区分出哪些病人仍需手术,哪些则不需要了?有没有一种在治疗前就能准确预测结果的模型呢?
章真团队克服种种困难,创建了类器官(patient derived organoid,PDO)预测模型。根据该临床试验多中心数据,它可在放疗前就预测病人对放化疗是否敏感(有效),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预测模型。
此前的肿瘤消失,称之为“机会性退缩”,ctDNA基因疗效预测模型只能预测治疗后的结果,而PDO预测模型可根据病人在治疗前的“活检”组织,模拟肿瘤组织在微环境下的生长,检测该肿瘤对哪些药物敏感,从而提前找到无须手术的病人,并指导下一步治疗。但这一成果并没有让章真满足,她坦率地说:“要更精准预测病情,还需要设计出更多先进的预测模型。”
人需要呼吸,患者放疗时呼吸会跟着器官动,肿瘤(病灶)也会随着呼吸一起动。放疗医生为了防止漏照病灶,只能扩大照射范围,导致患者正常组织受到伤害。为了防止“误照射”,目前有两种呼吸控制方法,一种是使用“商业化”装置,但这种装置有缺陷,时常发生“误操作”;另一种是主动呼吸控制,即用一个阀门,病灶出现,阀门就打开,但也会出现“误差”,正常组织依然会受到影响。
于是,章真与科内的物理师和工程师团队一起,针对病人放疗中呼吸运动引起靶区移动产生的负面影响,研发了被动呼吸控制系统。该系统考虑到人的呼吸时间并非恒定,而据此智能地实时控制照射与否——即呼吸波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止照射。这样既避免了正常组织受损,也弥补并克服了商业化呼吸控制的“误操作”。
该成果在国际放射物理领域杂志《医学物理学》(“Medical Physics”)首发后,引起关注。这是国内放疗界获得的为数不多的自主创新专利。应用于胃癌放疗后,可降低周围正常组织放射剂量18%,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研发的科学实验放疗装置,共获得实用新型专利4项。
王广兆摄

做医生就要学习,再学习

“其实,在医学中,敢于打破传统是非常不容易的,但章老师就是一个富有想象力,并且经常鼓励年轻人的前辈!”医院放射治疗中心副主任胡伟刚回忆,2003年,他成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一名物理师。“当时章真老师已经是主任医师,我年龄小,对各位前辈都很仰视。章老师给我印象很深,她特别爱笑,大大咧咧的,所以日子久了,也就没什么距离感了。”
那时,国内放疗技术还比较落后。干了一两年,对行业有了一定了解后,胡伟刚觉得物理师行业“挺没劲的,无非就是重复的简单劳动”。但一位胃癌患者的放疗计划让他改变了想法。
那位患者的病情很棘手,计划怎么做都做不好。章真向胡伟刚建议:可以想一想,不按传统可以怎么做。这句话让胡伟刚想到了后来称之为“分段”放疗的技术。虽然技术难度不大,但这句话,对胡伟影响很深:要勤于思考,敢于打破一些传统的桎梏。
后来,胡伟刚在章真的培养下,顺利博士毕业,并获得了第二届上海市“十佳”医技人员的荣誉称号。
章真认为,做一名放疗医生就要有一颗“硬核”的大脑:既要掌握临床知识,又要掌握设备技术。要始终保持旺盛的好奇心,愿意接受新鲜事物,还要具备超强的学习能力。或许就是这些,才成就了今天的章真。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供图

编辑:魏婉笛

制作:张昊华

审核:张灿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