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放久了,也有大用途
陈仓米,又名陈米,为储存年久的粳米,性味甘淡平,入胃,兼入心、脾经,有养胃、渗湿、除烦之功。临症遣方之际,以之为伍,效验颇多,现举隅一二,以就教于同道。
蔡某,男,58岁,工人,1992年9月来诊。5月前曾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手术顺利,但术后一直精神萎靡。1月前,出现呃逆之症,饥饿或劳累时可复作或加重,睡眠或休息后可缓解。
察其形体羸弱,面色少华,呃声低弱,呃无定数,止无定时,纳少,睡眠一般,大便溏,舌质淡、苔白稍腻,脉细稍沉。
证属脾胃失养,气虚上逆,治宜健脾养胃,降逆止呕,方予陈香散内服。
处方:陈仓米(焙干、为末)150g,沉香末15g。混匀后以米汤调下。每日1剂,分3次服。5剂后呃逆几近消失,大便正常,效不更方,嘱继服5剂,精神好转,面有华色,呃逆未再作。
按
脾胃职司受纳运化,如运化失司,则生化乏源,升清降浊失常。胃中虚气上逆,故见呃声低弱;未进食之时,化源不足,且气虚之疾,动则耗气尤甚,故饥饿或劳累可致复发或加重。
脾气不振,运化无权,精液不能上荣于头面,故有精神萎靡,面色少华;浊阴下降失职,则便溏;舌质淡、脉细乃脾胃虚弱之佐证。
此时用性味甘淡而平之陈仓米,既能取其调肠胃、祛湿邪、下逆气之功,又可避免直接用补中益气之辈而存虚邪留恋、壅滞难去之虑,复佐以降气温中纳气之沉香末。
正合《本草通玄》“扶脾而运行不倦,达肾而导火归元,有降气之功,无破气之害”之旨,故应手而瘥。
戴某,男,15岁,学生,1993年6月初诊。诉2天前踢球时仆倒后出现腹痛,继而纳呆,一直未行大便。刻诊:神志清楚,面红目赤,全身灼热,脘腹胀痛,拒按,无反跳痛,T:39.4℃,肠鸣音亢进,有明显的过水声,肛门偶有排气,小便调,舌红绛,脉沉涩而数。
西医疑为“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辨为瘀热互结,蓄于下焦,治宜破血下瘀,方以桃仁承气汤。
处方:桃仁、大黄(后下)各10g,桂枝4g,甘草、芒硝各6g。水煎服,第3煎取汁100ml保留灌肠。
1剂不效。复以前方倍大黄加枳实10g,水煎更进,第3煎仍作保留灌肠,服2剂后遂解出大量腥臭大便,此后又泻下10余次乃止,诸症尽失。
此时因觉口渴,由家人予肉汤、牛奶等并饮共约2500ml渴莫能止,复来急诊。视其精神疲乏,面色潮红,心烦不安,口燥咽干,舌红、苔薄而少,脉弦细稍数。
辨为下后阴伤之证,治宜养阴除烦,嘱予陈仓米500g加水3000ml煮汁,空腹温服当茶饮,并暂忌油腻食物,2日后遂平复如常。
按
病者年方弱冠,诸气未充,虽病实证,然大下10余次,“下多则亡阴”,故有烦渴引饮不止之症,又其热病将愈,胃气未复,犹忌食物恋膈,予服肉汤、牛奶等厚腻之品,致热与食郁,而烦以生,必得冲淡甘平,以为调剂,则胃乃适。
陈仓米津液既枯,气味亦变,服此正能养胃,生津止渴,除热去烦,故愈。由此可知,冲淡和平之品,力虽稍逊,用之精当,功则大矣,未可忽焉。
周某,男,51岁,教师,1995年10月来诊。系肺癌晚期患者,已2天未进食,但泻下不止,而延余诊视。
刻诊:面色无华,精神极度萎靡,泻下呈水样,肛门坠胀,语音低微,仅一息尚久,其家属惟尽人事而已,舌淡、苔白,脉软无力。
辨为中阳衰微,治宜大补元阳,涩肠固脱。
予红参20g,煎取汁100ml,合陈仓米50g,炒焦黄研末送服,共3剂。
第1剂缓,更1剂平,再1剂止。后终虽不治,然水泻再未出现。
按
病者罹患绝症,脏腑气血俱衰极,运化无常,生化无源,故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语音低微,舌淡、苔白,脉软无力;又胃为水谷之海,中阳虚衰,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微之气,无从输布,合污下降,而见水泻之候。
《本草纲目》云:“陈仓米,古人多以煮汁煎药,取其调肠胃、利小便、去湿热之功也”。
炒此米研末饮服者,亦取此义,并涩肠道、充胃腑,且合独渗汤振奋中阳,一举而数善兼备,至此方悟陈仓米之妙也。
体会
陈仓米乃五谷之属。五谷为养,而入药更用其陈者,谓之气味将尽,还归于淡,入药之时,其性多能随遇而安。且淡为五味之主,可以养胃气,淡能渗湿,既能化滞清热,又可养胃之阴液,故以本品为伍,用治上述诸症,均能获桴鼓之效。
举一反三,临症之际,用陈皮、陈神曲、陈酒、陈酢、陈壶卢瓢、陈火腿骨之辈,均有用其性而淡其气味之意,不独陈仓米也,吾侪宜谨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