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雨中读柳
雨中读柳
下午有点蒙蒙细雨,读书累了,便起身踩着雨点去烈士公园转了一圈。
早春,年嘉湖边的翠柳,早就抽出了嫩绿的枝条,在春风中摇摆着细巧的身段,把美丽洒在带雨雾的湖面上。细雨顺着树干树枝和柳丝滴下一串串一丝丝的翠微春意。一条小船从湖中划了过来,掀起道道涟漪,柳丝在水中一起一伏,很有几分妖艳的味道。
突然想起师弟程兴国的著名诗句:洞庭湖的杨柳,倒插着也长。程兴国是从洞庭湖边走出来的诗人,他的这句诗,是否从雨中的洞庭湖边捡来?下次记得问问。
年嘉湖边的柳树,比起我的家乡洞庭湖区,要娇艳得多。八百里洞庭,处处皆有柳树,遍地皆有美景。水塘堤坝边,柳枝总是第一个冒出嫩芽来,静悄悄地倒映在水面上。那一片片一排排柳树,从未听说过曾有人工栽培的,确实是倒插着也会生长的。柳叶丝丝,翠枝清波,那是洞庭湖区可以让人陶醉的景致。
当然也有杨树,一般生长在堤坝外面,大都是野生的,成片成片的。它们的生长,可不是给人来观赏的,夏季洪水一来,杨树像一排排士兵站在河边湖畔,防波卷浪,护卫着百里金堤。
杨便是杨,柳便是柳,怎会合称为杨柳?兴许这是出自古代文人墨客的手笔。合杨于柳,杨柳确是古人对于柳的称谓。更有意思的是,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或者说是一种生命力旺盛的象征。历朝历代诗人写杨柳风韵风姿,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俯拾即是,数不胜数。最早于《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后代的更多,“那堪傍杨柳,飞絮满邻家”、“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 “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等等。最有名的当是宋词中的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些诗句中,“杨柳”都是指柳树,与现代植物学分类中所说的杨树没有任何关系。《汉语大词典》中所收录的以“杨柳”为词素的三音节词十余条,其中“杨柳”的意思皆为“柳”,如“杨柳腰”就是“柳腰”的同义词。我国神话传说中,观音菩萨手持的净瓶,名为“杨枝净水瓶”,瓶中插着的却是柳枝。唐代诗人刘禹锡受民歌影响而创作的“杨柳枝词”诗体,通称“柳枝词”。西安郊外的灞桥,古时有好大一片柳林,为官宦文人出京折柳扦插,日久成林。他们是否曾有倒插柳枝的举动,未有文献记载。柳林却是一年又一年地生长,成为当年长安一大风景。时至今日,柳林不再,灞桥已为城区,顺插倒插也是成不了林的了。
看湖边的翠绿,如同读古代文人墨客的佳句,看柳就是读柳,景在眼前,美在心里。但看眼前的的柳丝柳絮柳枝,秀丽婆娑,就是一章章一页页诗篇,从湖中捞起,读罢又悄悄地扔进水中,让其自由飘荡。
眼前有景道不得。我觉得公园里的柳丝柳絮柳枝,修剪过于精致,布局过于小气。相比之下,我倒是很怀念洞庭湖区倒插也能生长的柳树,以及湖边堤外的杨树,自生自长,野趣横生,那才叫生命力。
野生野趣,多好的境界。过几日风和日丽,邀三五好友回到洞庭湖去,再读一回杨柳,我便可以悟道先贤的真谛。
作者张效雄,湖南湘阴人,1977年从国营汨罗江农场(现岳阳市屈原区)考入湘潭大学。记者出身的作家,湖南日报社高级编辑、集团原副总经理。代表作:长篇小说《风起》,散文集《寻觅天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