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黑夜、馒头——致我曾经的困苦和今天的远方

此刻列车正行驶在云南,还有一个小时到目的地昆明。窗外夜幕已经降临这片彩色的土地。

从陕西出来到贵阳,再去往昆明,已经坐了好几天火车,一个人静静地靠着窗户发呆地望着外面的另一个世界。夜幕逐渐降临,外面多了些安详和清秀,一幕一幕的远山村庄慢慢隐退在暮色当中,能看到的只有鱼肚白色的天空和落日的晚霞,彩云已经渐渐褪成乌黑,一团一团也慢慢地被淹没了……

我走过这么多地方,却从来没有感受过这样的自然和安静。而这样的黄昏、远山和村庄,还不断让我想起我的家乡,陕西黄土高原最南端的大河谷边丘陵上坐落的一个农村,那里也是有同样的宁静和祥和。

从陕西到云南,相似的情景背后,不只有这样的客观距离阻隔,更还有遥远的时空距离——我上高中之前的生活学习圈子,都在我们村和附近的村子,活动半径不超过5公里,自到县城上高中及去西安读大学后,由于极少回家,我印象里的关于村庄和黄昏的记忆,其实只在童年少年时存在而已。

记得是在04年秋季,我升入乡里的中学,读初一。也是在这一年开始,我度过了三年至今让自己想起来常常热泪盈动、无限感慨的初中三年。

学校距离我们村并不远,只有大约4—6公里,但由于我们家独自处在我们村最偏僻的位置,所以我在那三年去上学和放学回家基本都是一个人走的。那条路非常偏僻,沿途都是河流、农田、荒野,分布了几十座坟墓,还要经过一个因以前有狼群出没所以名叫“狼沟”的大沟。

印象中我在读初中时时间安排很紧,每天早晨6点多甚至5点多就要起床,走半个多小时的夜路去学校,所以几乎每天都要迟到,还曾因此被班主任给了一个巴掌。

那时冬天很冷,有一次因为太瞌睡,我在走路时竟然走着走着睡着了,到了一个拐弯处不知道直接扑进了一个大雪堆里,一下就惊醒了……

之后我暗下定决心不能再迟到,于是果然一次也没有迟到过,当其他同学陆陆续续到达学校开始早读时,我一般已经在自带的小手电筒的照耀下,一个人坐在落寞的漆黑的教室里读了很长时间的书。

晚上更是如此。学校的放学时间是晚上7:40,由于我成绩较好所以学校还给包括我在内的同学安排了“特优班”,所以我常常也是很晚回家。

我读初中二年级时父母迫于生计去了外省打工,家中平时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在照顾田地和我们兄妹做饭,同年爷爷被查出了心脏病,奶奶的腰疼病使她腰都直不起来,看病成了家中的第一大支出。

由于爷爷奶奶不能干重活,妹妹还小,所以白天他俩要勉强支撑着身体把前一晚堆起来的装好的小麦用架子车拉出去摊开。下午时他们把麦子装好,等我晚上回家之后再一袋一袋搬回家,然后我才吃上整天唯一的一顿热饭,然后才是做作业和睡觉。

那段时间是我记忆中最艰难的几年:往往已经到了报名当天了,学费还没有凑齐;平时在学校生活吃的东西都是从家里背来的馒头,冬天时冷馒头中心往往冻成了冰疙瘩,啃一点到嘴里后就感觉舌头都冻麻了。

初二那一年,因为饥饿我常常在放学时忍不住徘徊在学校的饭堂门口,当时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一直留在那里,这些完全是不自觉的;有一次是夏天,中午吃饭时拿出饼来,发现由于天气太热饼已经有了馊味且长了白色的微生物,那时我一个人孤独地坐在教室的窗户前茫然地望着远处,肠胃因为饥饿剧烈地痉挛,而眼泪也忍不住默默流着,当时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何时是尽头。

到了初二下学期生活有所改善,偶尔会有一天5毛钱的生活费,我就拿来在中午时买一包泡面,吃完面了不喝汤又把从家里带来的馍撕碎泡进去吃,最后再喝汤。虽然还是吃不饱,但至少算是一顿热饭。

当时因为学校的热水供应有限,我常常去一个来支教的男性支教大学生老师宿舍里倒热水泡面,他每次都说长期吃方便面对身体不好,我总是笑着说没事的……

到了初三,由于我要参加中考,奶奶给的生活费也就多了许多,每个周可以有5块钱!当时物价还很低,学校饭堂里卖的棍棍面一碗只要1块钱,可以勉强吃个七分饱,所以初三那一年每天中午可以吃上一碗香喷喷的热面,当然早点和晚饭还是吃从家里带的馍馍。

再后来马上就要中考时每天的生活费会有2元,这样早点和晚饭也可以各买5毛钱的东西了,当时已经觉得这样的生活足够奢侈。

在我的印象中,当时有很大一部分的同学,都是过着和我一样的生活。我们这里很多来自贫困农村的农民孩子,基本都是这样的生活和命运。

所以,我现在想起来,初中那几年印象最深的就是黑夜和黄昏——那是我每天上学、放学,独自干活的背景。

在那漆黑的夜里,陪伴我的有繁星、有明月、有在夜幕下沉睡的山坡和村庄,有鸟儿,有从村里传来的狗吠声,在路的两端隐隐透露出学校三层教学楼的电灯,那是一块大片的银白色——那对我来说,就是灯塔,就是方向。

正是在这三年独自行走的路上,我曾在山坡上因为委屈大声哭过,看着远处模糊的灯光发誓自己一定要努力奋斗,不再让某老师瞧不起我;在这样的路上,我常常遇到一些被人们抛弃丢弃的孱弱的小猫小狗,我从内心深处可怜和爱惜它们,但我却不能给它们一个可以生存的家。

那时的黑夜也正如今天看到的云南的夜晚一样的美丽。04年到07年的那些日子,当时我感到艰难异常,但后来总结起来,带给人的成长却是无限的:坚强,执着,上进,不轻言放弃,愿意吃苦,等等,更还有我今天还在坚持对自己晚年和死后的规划……

一个人怎样看待生死,决定了这个人以怎样的视角去看待世界、践行人生等。庆幸的是,自己在那样的环境下开始了对于人生的第一次深刻思考并给出了让自己满意的答案。

07年我考上高中直到现在读大学,都一直过的是远离家乡的集体生活,后来08年爷爷因为主动放弃心脏病治疗而迅速去世,家庭的环境也好转了许多。

今天回过头来思考,我从这些封闭的落后的农村学校里接受到很良好的价值观教育,我想正是初中这在困苦和孤独中不断奋斗的三年,为后来我的健康成长,和所从事的事业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前段时间,第二遍读完了《平凡的世界》,这一次对自己的出身、经历等有了更深的认识——孙少平、孙少安又何尝不是另外的我?同样出身陕西的黄土地,同样经历生活和世事的艰难沧桑,同样在平凡的世界里体会着“不平凡”。

文章/天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