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中小学生寒假需精准发力

强德平

受冬季疫情零星散发的影响,全国各地中小学生提前进入寒假模式。面对尚未完全散去的疫情阴霾,中小学生的寒假也变得与以往格外不同:户外实践不能正常进行,在线学习变得普遍高频,机构托管存在潜在风险,特殊家庭存在监管缺位……如何让中小学生度过一个漫长而又不失质量、自觉而又不失监管、成长而又不失关怀的春节假期,还需从以下三个方面精准发力。

安全防护下要精心安排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知发展的动力。中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了解社会、提升自我、健康成长的必要过程。在青少年成长的拔节孕穗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必要的。疫情期间,可供学生活动的区域明显变小,形式明显变少,防护要求明显变高。这就要求实践活动必须找准内涵,丰富形式,回归日常。比如,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参与社区的疫情防控宣传;为辛苦上班的父母准备一顿晚饭;临近年关进行年底大扫除;自主规划置办年货,等等。总之,只要学生能在实践中体悟生活本质,感受劳动价值,激发习作灵感,提高审美品质,懂得感恩他人,做到知行合一,都不失为有效的社会实践。

在线学习中要精确防范网络沉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网络教育的逐渐兴起,在线学习已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网络世界的精彩丰富和网络文化的简单快捷极易吸引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使用电子设备在线学习,家长如果不能提前做足功课,任由孩子进入网络世界,经过一个假期,孩子可能会彻底“变废”。精确防范网络沉迷,一方面要加强对孩子网络学习的了解和用网情况的监管,另一方面也要进行正向引导,提高学生的鉴别力和自制力。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家长要引导学生正确上网,教会孩子鉴别不良信息和消极信息。网络学习是双刃剑,用得好会突飞猛进,用不好则会逆流而下,家长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重视现实的人际交往,提高自我约束力。

家庭照顾外要精准补足社会关怀。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期,也是复杂期和多变期。不同的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对于青少年而言,陪伴、关怀、照顾是不可或缺的成长要素。在疫情防控期间,还存在一些“特殊群体”,比如参与疫情防控的医生、护士、警察、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由于工作任务重、强度大,在家庭关怀中会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再如外出务工人员和异地工作人员,由于特殊时期的社会需要,他们往往会舍小家顾大家,选择“就近过年”,无法回家团圆,关怀只能化作千里之外的微信视频。对于这些“特殊群体”的孩子,社区和学校要精准掌握,给予其足够的心理关怀。

(作者强德平,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蒲公英评论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