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断舍离,越过越焦虑:扔掉这100样东西,还你干净透亮的人生
大家好,我是粥左罗,一个不爱回家的男人,啊呸,不对,但前段时间太忙太忙太忙确实没注意收拾家里,搞得一回家后浑身就被惰性包围,只想躺在床上刷抖音,毫无斗志。
5月底的一天,快到凌晨下班后,骑着自行车去三里屯的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转悠,《断舍离》刚好在那等我,但我不想面对现实,没买。隔了几天又去,还是买本看看吧,结果看完回家后就一顿扔扔扔,不得不说,效果真是好。
断舍离,估计绝大多数人都听说过,但同时绝大多数人肯定也没有认真思考过到底什么是断舍离。
这篇我就分享下《断舍离》的精髓。
什么是断舍离?
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
字面意思好理解,但仅仅是理解字面意思,就会有很多误解。
比如,很多人会说,老子年纪轻轻,就指望物欲驱动自己拼命赚钱才能好好工作呢,你跟老子说要斩断物欲?
斩断物欲,其实有很多层面,比如斩断你对不需要之物的留恋,斩断你对过去囤积之物的怀恋,斩断你很多物件莫名其妙的占有欲。
所以,断舍离,不是让你过清心寡欲的生活,钱还是要赚的,房子还是要买的。
断舍离的意义是什么?
给你讲个真实故事吧:
2011年日本大地震,很多人在灾区活下来了,却在被救援后在避难所去世了。这是不是很奇怪?
后来才知道,其中一个原因跟排泄有关。避难所会提供盒饭饮水等吃的喝的赈灾,所以即使很不方便也能保证灾民的营养。但是,厕所的数量严重不足,导致很多中老年人忍着不上厕所,逐渐影响身体,抵抗力变弱。而且避难所的厕所设施相当差,经常堵塞。所以上厕所这件事对灾民的身心有很大的影响。
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我们能马上想到给大家“送吃的喝的”,却没多少人想到“送厕所”。
人们总是更喜欢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获取”上,而不是“如何排除”上。
任何空间,都需要有进有出,人是如此,空间也是如此,否则就会越积越多最终堵塞,一个不懂断舍离的人,经常造成空间“排泄”堵塞,生活在这个空间的人也会变得散漫、没有精神,总是提不起劲儿投入生活,结果生活变的越发无聊和枯燥。
空间,对人的情绪有极强的渲染能力:长期不用的东西,满满当当的堆在一起,会让整个空间充满惰性,被卷入这种惰性洪流中的人自然也会感染惰性,闷闷不乐,打不起精神来。
断舍离并不是单纯的处理杂物、抛掉废物,而是在充满闭塞感的人生长河里唤醒“流通”。
这篇文章,我非常非常仔细的给大家列了一个扔东西清单。
断舍离,不是简单的扔东西,但非常有必要从扔东西开始来实现。进,则出,出,则进,然后再出,这就是新陈代谢的生命机制。
年初,年中,年末,甚至每个月都可以按这个清单定期做一次物件断舍离:
1、逛超市商场囤积的塑料袋。
2、没有水的笔。
3、没电的电池。
4、不再用的水杯、保温杯。
5、各种矿泉水瓶、饮料瓶、果汁瓶。
6、过期的牛奶、酸奶。
7、冰箱里发霉的食物。
8、过期的药,不会再用的药。
9、口香糖盒。
10、买各种产品留下的包装盒,虽然精美。
11、根本用不着的收纳盒收纳袋。
12、搬完家后的纸箱子别留,下次用下次再买。
13、不再需要的各种数据线。
14、淘汰下来的插座插头充电器。
15、旧手机坏手机。
16、旧手机壳。
17、不再用的耳机。
18、不用的充电宝。
19、不用的手机支架。
20、旧电脑、旧键盘、旧鼠标。
21、破旧又丑的电脑包。
22、不再戴的旧手表。
23、没价值的书,不喜欢的书。
24、没有收藏价值的杂志。
25、各种宣传册资料。
26、不再需要的打印资料。
27、没纪念价值的门票、明信片、电影票。
28、往年的日历,甚至今年的日历,用不上。
29、一时情怀上头买来的各种书签。
30、用了几页、不喜欢的笔记本。
31、不用的便利贴。
32、各种外卖单。
32、桌子上堆的写写画画的废纸。
33、旧内衣,穿着不舒服的内衣。
34、旧袜子,破袜子,只有一只的袜子。
35、肯定不会再穿的鞋。
36、一年也不会戴两次的帽子。
37、不再背的旧书包、帆布包。
38、领口皱巴变形的T恤。
39、泛黄的白色衣服。
40、过时的、自己都嫌丑的衣服。
41、不再适合自己风格的衣服。
42、旅行时脑子一热买的民族服装饰品。
43、参加活动、会议带回来的文化衫。
44、孩子长大了穿不下的衣服鞋子。
45、旧腰带。
46、旧拖鞋。
47、旧大衣。
48、多余鞋盒。
49、肯定不会再用的床单。
50、睡着不舒服的被子。
51、躺平了的枕头。
52、不再喜欢的毛绒娃娃。
53、觉得没意思了的小玩具小玩意儿。
54、旅行时为了买而买的各种小纪念品。
55、用的太久不好用的毛巾、澡巾。
56、过期化妆品洗护品。
57、不再喜欢的化妆品。
58、用完的化妆品洗护品的空瓶。
59、旧牙刷。
60、多余的梳子。
61、旧发卡扎头绳。
62、用旧的马桶垫。
63、还剩一点点的洁厕灵。
64、不好用的莲蓬头。
65、万年用不上的生锈五金工具。
66、几乎用不到的桶和盆。
67、从酒店带回家的洗漱旅行套装。
68、从酒店带回来的一次性拖鞋。
69、门口和卫生间入口又脏又旧的地垫。
70、坏掉的伞。
71、廉价衣架。
72、从前买的廉价首饰。
73、生锈发钝的指甲刀。
74、旧眼镜。
75、多余的眼镜盒。
76、卸载基本不用的手机APP。
77、名片。
78、废纸。
79、过期零食,不想吃的零食。
80、不新鲜的甚至坏掉的水果。
81、潮了的瓜子、坚果。
82、极少使用的小电器。
83、破损不用的杯碗碟盘。
84、过期调味品。
85、老化筷子,弯的筷子,点外卖攒的筷子。
86、淘汰下来的黑锅,笨重的热水壶。
87、一年用不了两次的榨汁机。
88、自我洗脑说每天带饭买来的便当盒。
89、自我洗脑说做糕点买来的各种原料。
90、买东西送的廉价低质赠品。
91、过期的优惠券,没过期也扔了吧。
92、没用的购物小票,桌子上的各种传单。
93、各种不用的购物卡、打折卡、银行卡。
94、用旧了的扫把、拖把、抹布等。
95、闲置的花盆,干了好几年的鱼缸。
96、没用的钥匙、不用的钥匙扣。
97、抖音上买来的根本不神的各种神器。
98、过年过节各种公司寄来的无聊礼物。
99、朋友送的各种奇葩礼物,心意领了。
100、各种糟糕的关系,以及不爱的人。
需要断舍离的东西,往往就三类:不需要的——不合适的——不愉快的。
我们居住空间的东西,可能超过一半是忘却物,什么是忘却物?就是连存在本身都被忘记了的东西,其中很多都是你不需要的,只是你以为会用得着。
还有很多是不合适的,不合适的衣服,不合脚的鞋子。
不愉快的,是很多人反而容易忽视的。什么是不愉快的?
比如浴室里难用的莲蓬头,每次用都不舒心,早点扔了才能换新的、让自己开心的。
再比如前任的物件,最好扔了。有人扔掉前夫的家具后,重获7年不见的痛快感。有人跟之前的恋人感情暧昧,纠缠了多年,学习了“1 out 1 in法”,痛快分手,遇见了新的恋情。腾出一个位置,给下一个人,这就是断舍离的进出之道。
明白了舍弃的辛苦,就更谨慎地对待获取。
不懂断舍离的人,就是无法放手的人。
无法放手的人通常分三类:
第一:逃避现实型。
真麻烦——是这类人的口头禅,嫌收拾家里麻烦,所以想逃避不想收拾,然后空间变糟糕,于是想逃避,更不想待在家里,然后家里越来越糟,形成恶性循环。
第二:执着过往型。
真可惜——是这类人的口头禅,扔啥都觉得可惜,啥东西都觉得是满满地回忆,旅行带回来的纪念品,用旧的手机电脑,用过的水杯,曾经喜欢的玩具,等等,每一样都是曾经的快乐,翻翻看看,就是舍不得扔。
第三:焦虑未来型。
会用到的——是这类人的口头禅,啥都觉得会用到,啥都不能扔,每次去逛超市回来,塑料袋都得叠起来收好,去年都一次没穿的裤子,收拾的时候还是会想着“以后肯定还会穿”,总之,现在不用的,未来都会用。
东西,是物质和精神的集合体,是具像化的形态和抽象化的情感的结合体。
大多数东西都带着一种叫“执念”的黏着剂,扔东西的过程,也是在扔掉内心的执念。我们在扔掉那些“看得见的东西”的过程中,在心理上也会逐渐摆脱掉很多“看不见的东西”。
清理了桌子上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杂物后,找东西也不用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工作也能顺利展开,清理了电脑桌面的图标,工作起来更方便了。
舍得便是获得。
扔掉一件无用物,就多一点空间。
扔掉一件多余物,就少一份负担。
扔掉一件废物,就恢复一丝清爽。
清除闭塞感,疏通人生路,生活要产生流动感,只进不出的空间,会让我们的生活停滞不前。
人有“获得”的自由,也有“放手”的自由。
Reference:《断舍离》,山下英子著,贾耀平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