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学科视角研究语言景观
国内学者可借鉴跨学科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及研究目标开展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本土化研究,在祖国大地乃至国际上绘制出语言景观研究的美好蓝图,发出中国学者自己的声音,促进我国社会语言学及相关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形成更具中国特色的语言景观研究范式。
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研究是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涉及某一地域各类语言标牌构成的语言景观。随着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的拓展,它逐步形成了跨学科的研究趋势。语言景观研究作为一个新生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主要涉及语言学、符号学,但这两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在语言景观中的运用并非旗鼓相当。自20世纪90年代语言景观研究发轫,社会语言学理论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1世纪以来,符号学理论逐步被广泛应用,同时也体现了语言景观研究从语言学这一单一学科到语言符号学“跨学科结合”这一多维度研究视角的转变。
研究视角多样化
语言景观研究呈现出由语言学向语言学和符号学并行转变的新趋势,同时也体现出由社会语言学向符号学的过渡,但进展比较缓慢。细推起来,这与普遍状态下的研究思路有着密切的关联,即语言景观研究与语言学、符号学在相互结合上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与两个“因素”相关,一是社会语言学侧重实证研究,二是符号学侧重理论研究。
虽然上述两个因素缺乏相互观照性,但随着语言景观研究逐步成为一个新生的跨学科领域,展现出语言景观研究语言学和符号学跨学科的深度互通与融合。例如,再领土化原本属于地理学、场所符号学及历史学研究领域,如今又应用于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领域。由此可见,从边界及再边界化视角探析一系列空间中所呈现的语言景观,高度彰显出语言景观研究的跨学科特点。从理论层面来讲,研究者不拘泥于语言景观研究的相关理论,而是集思广益、多方位融合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包括列斐伏尔(H. Lefebvre)的社会空间化理论、斯科隆夫妇(R. Scollon 和S. Scollon)的场所符号学理论及休伯纳(T. Huebner)的SPEAKING交际模型等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拓展至变异社会语言学等理论,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传统语言景观研究的相关理论。研究者在分析“虚拟空间中的语言景观”时运用了社会语言学理论、地理学理论、传播学理论、符号空间理论、政治理论及多模态视觉语法等理论,并试图将这些理论整合成一个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
综合运用各学科研究方法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眼动追踪(eye tracking)、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等技术逐渐受到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关注,使得人们对社会空间的认识实现了从“现实空间”到“虚拟空间”的转变,语言景观的研究对象也同步性地从传统公共空间中的语言标牌拓展至古代建筑牌匾、具有中国特色的书法景观、政治景观、涂鸦、车体广告、突发事件中的语言景观及虚拟空间中的语言景观。
就研究方法层面来讲,当下语言景观研究不仅仅局限于运用数码相机拍摄统计、问卷访谈法等传统的语言景观研究方法,而且广泛涉猎了其他学科方法。例如,眼动追踪法、推论统计研究方法、变异语言景观研究方法等就分别涉及认知语言学、统计学、变异社会语言学等学科。运用眼动追踪法对观看模式进行系统且严格的研究是概念化和理解语言景观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一新兴研究方法能够判断出读者在语言景观中最为“注意的元素”。推论统计研究方法(inferential statistical approach)旨在阐明以往单纯统计标牌数量、对比官方标牌和非官方标牌的量化研究并不能真正揭示语言景观背后的深层次规律,社会意义不能仅拘泥于数据统计的表象上,还应将定量结果和相关理论结合来细化研究。变异语言景观研究法(Variationist Linguistic Landscape Study, VaLLS)对语言景观研究进行严格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十分有益,在数据分析中建立某些标准可以对其他标准交叉比较,最终有助于进一步理论化元研究。因此,研究者可以通过结合不同研究方法探析语言景观的深层次规律,从而进一步认识以往研究中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如语码选择及社会经济指标与语言景观历时评估之间的相关性,语言、空间位置和感知者之间的复杂关系等。
在跨学科研究中形成中国特色
语言景观研究体现了跨学科融合的趋势。未来在语言景观研究中,不仅要加强语言学流派如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符号学之间的融合,还要将语言学与美学、传播学、教育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结合、实现互补,促进语言景观研究的跨学科发展。
当前国内语言景观的研究应注重以具有中国特色、融入“中国元素”的语言景观为研究对象,如古代建筑牌匾、中国特色书法与题词、政治景观、中国特色户外标语口号、虚拟空间中的中国高校网络语言景观等。国内学者可借鉴跨学科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及研究目标开展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本土化研究,在祖国大地乃至国际上绘制出语言景观研究的美好蓝图,发出中国学者自己的声音,促进我国社会语言学及相关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形成更具中国特色的语言景观研究范式。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北京城区符号生态体系研究”(20ZDA2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系;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付文莉 白丽梅